对苏轼自我追求与旷达超然思想的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jil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常说诗人波折的境遇是后世的财富,而苏轼可以说将这一论断发展到了极致。苏轼一生政治生涯十分坎坷,多次遭受政敌的排挤与打压,在人生逆境当中他展现出的超然与自我追求不但让人敬佩,更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传世之作。本文试着对苏轼的自我追求与超然思想分别从其顺境以及逆境中生活状态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苏轼;自我追求;旷达超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2
  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常把超然比喻成高超出众以及超出尘世的意思,这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对于生理、情感以及功名利禄的距离感。当人拥有了这种态度之后,不但能够抹去对于柴米油盐的追求,原理现实的负担,更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而获得超然于物外的人生态度。苏轼作为超然态度的代表人物,他一心向佛却没有用佛教的思想来否定人生,饱读儒家经典却没有被宦海的沉浮所吞噬。苏轼一生坎坷,但是他从来都是坦然处之,令人敬佩。读懂苏轼,对于走好我们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帮助。
  一、热爱生活
  苏轼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少年时期,苏轼怀揣着极高的人生理想以及政治抱负进入了仕途。在1057年中取进士后,苏轼潜心研究社会学理论,并写出了《策论》等著名的书籍,不但提出了改革弊政的政治主张,同时也将革新派推上了新的顶峰。在这个时期,苏轼对于人生的仕途充满了期待,大有作为是他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自我追求之一。
  然后,苏轼一生三次在朝廷为官,官至兵部尚书以及礼部尚书,之后又三次遭到贬谪,这样一次一次的升迁贬谪,尽管让他在入世与出尘之间走了许多崎岖的小道,但是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为其今后保持良好的心态奠定了基础。作为政治上的牺牲品,苏轼一度穷困潦倒,但是他从没有悲观,更不是一个所谓的悲观人物。在数次被贬之后,苏轼依然能够保持坦然的心态,他热爱生活,对于人生功名以及利禄没有任何的追求,反而放眼天地之间,用超然于大地以及漂浮于半空的眼光欣赏著世界上别人发现不了的美,这就是英雄的苏轼、豪情万丈的苏轼。“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里,苏轼也总能够体会到不同的乐趣,他不但生出了“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概况,同时也具有悠然的感悟。苏轼也曾经想要过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走遍我国的大好河山,但是他终究没有成为一名隐士。在他的眼中,超然的心态并不是躲避政治的工具或者是屏障,更不是躲避逆境的办法,他要学会善待人生。
  笔者最喜欢的就是他的水调歌头中对于生活的诠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官场沉浮与历经的磨难让苏轼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但是他却意识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所以人生本就是“自古难全”的事情,而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也尽显其中。
  二、顺境中淡泊名利
  对于淡泊名利,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都提出过不同的看法。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张之洞更是有“无求便是安心法”的论断。淡泊与清心是每一个贤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在高官厚禄时若能够把握自己,泰然处之,才能够不受到世俗污秽的影响,才能够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份净土与超然。苏轼作为当朝第一名士,在出世之初就受到了举世瞩目。在这个时期,他并没有显得不可一世,反而对于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显得十分淡泊,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十分不易。当然,淡泊并非甘于平庸,实际上,苏轼从小就受到了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影响,在他守徐州时,由于黄河决口,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这个时期城池危殆,苏轼作为徐州太守,身先士卒,在一线坚持抗洪救险,终于与城民共渡难关,可以这样说,他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功名,不为了奖赏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清醒地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神宗的母亲曾经对苏轼青睐有加,她执政时期更是屡次招苏轼进宫,但是这个时期苏轼已经不为所动,认为官场的沉浮如过往云烟了。这个时期“人在玉堂深处”以及“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等词就是对于苏轼顺境淡泊处之最佳的证据。
  三、逆境中超然面对
  苏轼一生政治生涯十分坎坷,其更多的时间实在逆境中度过的。他将自己一生的政治生涯归结为“一生凡九迁”。在垂暮之年,苏轼再次遭贬,到了詹州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个蛮荒之地,甚至被他称之为“一语不合,持刀工相向”。在这个毒蛇猛兽到处都是且疾病时刻威胁人们生命的地方,他对于贬谪具有了新的看法:贬谪是福气、贬谪是游玩、贬谪是致仕。
  苏轼将贬谪作为福气,他在《食荔枝》中表现出了欣喜的一面,“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之后他喜欢上了饮酒、读书、赏梅的生活,这样俭朴的生活却十分的安逸,这与他当时的心境也相映成趣。“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比如《谪居三适三首》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苏轼将贬谪当做是游玩,他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这样描述道“仿佛曾游绮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他在晚年遭到贬谪后也逐渐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更是在这个时期寄情于山水之间,不再过分闲杂正事,乐的逍遥。
  苏轼面对贬谪,显得十分的乐观旷达。从本质上讲,政治贬谪属于政治惩罚,但是苏轼却十分冷静的对待这些事情,他不但能够保持从容与宁静,更是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特别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几次在死亡的边缘长途跋涉,这个时期他踏进了偏僻的黄周大地,开始仰望天象、思考宇宙、人生与社会等问题,正是在这个时期和这种境遇下,苏轼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定风波》这首词就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个春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中这句意指即使人生多风雨,而依旧我行我素,不畏坎坷,恰恰展现了苏轼在被贬后,依旧能够以旷达超脱的胸襟面对人生的豁达。
  四、从容面对境遇变化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历史,儒学之士都会将“济苍生、按社稷”作为自己的毕生的追求,但是一旦遭到贬谪,不但会郁郁不得志,更是会干扰他们匡扶社稷的美梦。苏轼一生屡次遭贬,他到过超过20多处地方,这些地方不但越来越偏远、偏僻,同时还危险丛生。但是他从没有为被贬而意志消沉,同样还展现出了不畏生死的豁达情绪,这为其更好的寄情山水并创作出不朽的诗篇奠定了基础。在九死一生后,苏轼来到黄州,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倍感苦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这个时期内心的深刻反思。后来,他将不满以及向往自由的心声寄情于山水,在赤壁古战场之中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澎湃诗篇。在这里,他心潮澎湃,当年的周瑜是何等英气潇洒与和豪气冲天,而自己却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但是他也跳出了狭小的圈子,超脱看待一切。人生的荣辱不在于事业的成败,在于精神的超越与升华,这就是他超然之处了吧。
  总结:
  综上所述,苏轼一生坎坷,作为一个集佛学、道学、儒学等思想为一身的学者和才华横溢的诗人,苏轼不但形成了独特的受人尊敬的生死观念,更是提出了“逝者如斯”的观点,这种洒脱的辩证态度不但集中表现了我国文人士大夫高贵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极高的文学修养。本文也分别以其仕途的发展途径为脉络,详细分析了苏轼不同阶段的自我追求以及超然的表现,也希望能够为人们更好的研究和读懂苏轼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1]林红. 苏轼与酒及涉酒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郭梦雅. 论苏轼的艺术人生[D].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刘艳飞. 从苏轼词中的酒、月、水意象看苏轼的人品追求[D].辽宁大学,2012.
  [4]衡蓉蓉. 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2.
其他文献
零售是指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零售业则是零售企业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流通行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几乎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从零售活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一论题,体育产业地位变得尤为重要,关乎到国之大计和民生大事,并且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当前形势下,体育产业俨然成为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建设,更好地实现全省计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展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新领域,本文就河南省人口计划生育系统各
摘 要:在文艺和政治紧密联系的延安文学时期,每一件关于文学的事件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野百合花”事件也是如此。从《野百合花》的创作到对它的批判,无一不是当时文学思潮的作用,本文则试从不同阶段对于《野百合花》的态度变化入手,探究“野百合花”事件与其背后真正推动力的动态复杂关系。  关键词:王实味;野百合花;延安文学  作者简介:张萌(1994.9-),女,河北省邢台市人,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
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自身所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其在给人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的产生,如学生对手机的过分依赖.目前,不少学生都存在手机依赖症,他
全国首次人才工作会议于2003 年12 月19 日至20 日在北京召开,这将我国的人才问题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四川省是较早提出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省份
摘 要: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理念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加快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国当前面对的重要课题。新媒体的产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双重性,文章主要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有关解决措施,加快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汉语言文学;影响与对策  作者简介:赵琰(1983.8-),女,河北人,研究生,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文。  [
  论文对太阳能建筑国内外应用领域进行对比研究,即分别从应用数量,人均占有量、技术形式、应用领域和发展规划等几个方面对太阳能建筑光热、光电两大领域进行完整系统的对比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国家图书馆藏孤抄本《词林闲笔》研究,项目编号:YKC16052。  摘 要:《词林闲笔》是高士奇供奉之余的一部学习笔记,现存于国家图书馆,是一部孤本。前人已整理过高士奇和他的笔记,《词林闲笔》不在其列。高士奇因博学而为康熙帝青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本书各卷分布及内容,来看高士奇的求学之道。  关键词:《词林闲笔》;高士奇;学习之道  作者
摘 要:沈从文的《边城》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优美画面,描述了边城人们的生活百态,里边掺杂了现实与理想、爱与被爱、恩怨与情感,造就了一个顺乎于自然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美。本文通过对《边城》中人文文化的探索,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于人文对作品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边城》;人文文化;文学作品;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