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补足学生素质短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适用于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定义基础上,结合教学活动实际情况分析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课现状的现状,总结出很多工科院校存在的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没有形成具体的计划措施等不足,最后根据上述不足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改革和加强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工科院校;文化素质;解决措施
一直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中国社会,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学生及学生家长虽然都能够意识到文化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指挥棒下,社会及家长自始至终都未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因此想在大学尤其是工科院校中建立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较困难,不重视甚至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尤其在工科院校中问题更为突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均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化素质是合格大学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2]。1995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于199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在意见指导下全国各高校相继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占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文化素质学分才能够毕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但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仅有制度上的保障还远远不够,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因此,如何上好文化素质课成为摆在工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3]。
一、文化素质的定义
文化素质的一般定义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素质是这样定义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文化素质教育[4]。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样地对文科学生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对于工科院校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可以理解为: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社科类知识基础;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关注人生,关心社会和周边世界;有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场竞争力[5]。
二、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课现狀
虽然伴随着“意见”二十多年的实施,大部分工科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持续地探索、实践和不断改进、迭代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在少数工科院校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6]。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工科院校从管理层到一线教师再到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无关的片面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与培养,很多工科院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仍然存有“重技术轻文化、重知识轻心智、重功利轻素质、重物质轻思想”的观念。在这些错误观念的指引之下,导致工科在校学生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对文化素质知识在提升自己综合素养中的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结果就是学生大多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文化素质类课程时投入的精力不多,甚至存在混学分的思想,进而导致文化素质课学习效果较差[7]。同时,就业时用人单位只看重专业课与实践教学的成绩,在这个指挥棒下导致学生本身对文化素质课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混学分现象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很多工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从教学管理部门到任课教师再到学生都非常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仅仅追求文化素质课的数量,或者给文化素质课取一个博人眼球的名字,而忽视课程内容的设计,导致授课效果无法深入人心,很多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程选择相悖。工科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及学生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素质当成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之外的一种业余爱好,而应将其视作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必备的素质和修养[8]。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要求。
一些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计划性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只顾从政策上一味地推进素质教育,没有考虑政策的可执行性。有一些高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也提出一些措施来加强学生的素质建设,但是对文化素质课程的安排上缺乏体系性,普遍认为包含了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等内容的课程就是文化素质课,忽视了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沟通技巧、创新能力等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加需要的修养。而且,工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对专业课程建设投入的精力及支持力度很大,而淡化文化课程的投入,或者对文化素质课的投入不足。因此,工科院校在教师自身发展空间方面也存在这些弊端,很多社科类教师由于被认为是边缘或者是非主流专业,在工科院校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导致部分社科类教师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平台而调离工科院校,人才流失严重,结果就是迫使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9]。但是专业教师在承担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后没有更多的精力承担学生的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虽然具有强大的专业背景,但术业有专攻,专业教师并不擅长文化教育,因此导致大部分工科院校能够符合培养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师缺口严重。 三、加强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文化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素质是通过学生身处的教育氛围和周边生活环境长期熏陶和感染而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行为反应,学生所处的环境包含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等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因素[ 10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意义重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持续影响是实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工科高校应努力营造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以使其能够对学生具有熏陶、雕琢、打磨的功效。
工科院校在设计教学体系及学生培养方案时应构建多学科交差、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交融的课程体系。有研究表明,综合性大学理工类专业和重视素质教育的工科院校毕业生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与纯理工类专业性大学和仅重视专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相比优势明显。学校应逐渐构建完善的硬件设施并深度发掘素质教育的多种途径,注重运用各种渠道的综合力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它在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方面的教育成就非凡卓著,而其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更为世界所瞩目。麻省理工学院所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辐射面广泛,涵盖了科技史、人类学、心理学、戏剧艺术、音乐赏析、雕刻绘画、演讲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产生的意义难以估量。工科院校应调整完善教学计划,积极开设或增加高水平文化素质课的比重。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考核时应抓住重点、突出核心,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和激励在校生接受文化素质教育,促使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工科院校应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社科类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积极调动专业课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性,鼓励专业课教师把素质教育合理科学的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工科院校应着力研究教师如何在以工科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中科学地加入文史哲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点燃文化教育的启智功能。高校专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宣扬本门专业学科发展历程中相关科研人员的敬业治学精神,挖掘专业教育中包含的文化精神,充分挖掘本学科所涵盖的文化理念,体现其文化思想,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文化素质的熏陶和培养。同时,现有高校教师大多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要想在专业教学中补充文化素质教学内容,教师本身也需补素质教育的课。因此,工科高校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要全面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学校除为教师主动创造更多的进修、交流、学习机会和奖励机制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定期聘请掌握世界先进教学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教育家、学者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仅对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现代教育策略与技术、师德修养和教师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师专业知识加强培训,更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知识进行介绍,提高工科高校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坚持将科学精神与文化精神科学有机的融合、统一,才能促进学校整体教师队伍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学生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受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意愿和主动性,教育的目的才能很好地落实。科学、完善、合理、适度的评价体系和适度的激励措施可以調动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但是要切忌不合理的措施加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样反而丢弃了素质教育本质,适得其反。
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文化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阵地,学生衣食住行均在校园中,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甚至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校应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举办一些高质量的文化素质类的学术讲座,工科院校大学生应加强与文化社科类大学生的交流,组织一些跨院系的联谊活动,促进文科、工科学生的学习、交流和互动。同时,工科院校要发挥与国民经济主战场接触比较广泛的优势,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根据学生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注重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积极组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文化教育融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次的不断努力,共同磨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提高才是提高工科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博.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1):67-68.
[2]黄益萍.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5):745-746.
[3]邱航.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4(26):122-123 138.
[4]张宏远,朱国军,徐佳伟.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7):127-130.
[5]罗文娟.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57-59.
[6]刘文彬,刘惠,申小蓉,等.工科院校小班研讨型通识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38-40.
[7]孙鑫,杨阳,陈磊,等.新时代通识教育内涵及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12):135-139.
[8]徐伟.“新工科”建设中的工程文化教育探析[J].智富时代,2018(11):231.
[9]南金花,刘建军,牛伟.依托传统文化 推进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学理论,2015(13):261-262.
[10]牟晓莹.对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讨论[J].管理观察,2013(15):81.
[关键词] 工科院校;文化素质;解决措施
一直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中国社会,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学生及学生家长虽然都能够意识到文化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指挥棒下,社会及家长自始至终都未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因此想在大学尤其是工科院校中建立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较困难,不重视甚至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尤其在工科院校中问题更为突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均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化素质是合格大学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2]。1995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于199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在意见指导下全国各高校相继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占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文化素质学分才能够毕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但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仅有制度上的保障还远远不够,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因此,如何上好文化素质课成为摆在工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3]。
一、文化素质的定义
文化素质的一般定义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素质是这样定义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文化素质教育[4]。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样地对文科学生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对于工科院校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可以理解为: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社科类知识基础;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关注人生,关心社会和周边世界;有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场竞争力[5]。
二、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课现狀
虽然伴随着“意见”二十多年的实施,大部分工科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持续地探索、实践和不断改进、迭代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在少数工科院校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6]。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工科院校从管理层到一线教师再到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无关的片面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与培养,很多工科院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仍然存有“重技术轻文化、重知识轻心智、重功利轻素质、重物质轻思想”的观念。在这些错误观念的指引之下,导致工科在校学生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对文化素质知识在提升自己综合素养中的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结果就是学生大多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文化素质类课程时投入的精力不多,甚至存在混学分的思想,进而导致文化素质课学习效果较差[7]。同时,就业时用人单位只看重专业课与实践教学的成绩,在这个指挥棒下导致学生本身对文化素质课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混学分现象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很多工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从教学管理部门到任课教师再到学生都非常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仅仅追求文化素质课的数量,或者给文化素质课取一个博人眼球的名字,而忽视课程内容的设计,导致授课效果无法深入人心,很多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程选择相悖。工科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及学生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素质当成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之外的一种业余爱好,而应将其视作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必备的素质和修养[8]。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要求。
一些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计划性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只顾从政策上一味地推进素质教育,没有考虑政策的可执行性。有一些高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也提出一些措施来加强学生的素质建设,但是对文化素质课程的安排上缺乏体系性,普遍认为包含了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等内容的课程就是文化素质课,忽视了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沟通技巧、创新能力等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加需要的修养。而且,工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对专业课程建设投入的精力及支持力度很大,而淡化文化课程的投入,或者对文化素质课的投入不足。因此,工科院校在教师自身发展空间方面也存在这些弊端,很多社科类教师由于被认为是边缘或者是非主流专业,在工科院校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导致部分社科类教师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平台而调离工科院校,人才流失严重,结果就是迫使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9]。但是专业教师在承担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后没有更多的精力承担学生的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虽然具有强大的专业背景,但术业有专攻,专业教师并不擅长文化教育,因此导致大部分工科院校能够符合培养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师缺口严重。 三、加强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文化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素质是通过学生身处的教育氛围和周边生活环境长期熏陶和感染而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行为反应,学生所处的环境包含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等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因素[ 10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意义重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持续影响是实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工科高校应努力营造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以使其能够对学生具有熏陶、雕琢、打磨的功效。
工科院校在设计教学体系及学生培养方案时应构建多学科交差、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交融的课程体系。有研究表明,综合性大学理工类专业和重视素质教育的工科院校毕业生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与纯理工类专业性大学和仅重视专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相比优势明显。学校应逐渐构建完善的硬件设施并深度发掘素质教育的多种途径,注重运用各种渠道的综合力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它在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方面的教育成就非凡卓著,而其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更为世界所瞩目。麻省理工学院所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辐射面广泛,涵盖了科技史、人类学、心理学、戏剧艺术、音乐赏析、雕刻绘画、演讲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产生的意义难以估量。工科院校应调整完善教学计划,积极开设或增加高水平文化素质课的比重。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考核时应抓住重点、突出核心,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和激励在校生接受文化素质教育,促使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工科院校应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社科类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积极调动专业课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性,鼓励专业课教师把素质教育合理科学的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工科院校应着力研究教师如何在以工科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中科学地加入文史哲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点燃文化教育的启智功能。高校专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宣扬本门专业学科发展历程中相关科研人员的敬业治学精神,挖掘专业教育中包含的文化精神,充分挖掘本学科所涵盖的文化理念,体现其文化思想,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文化素质的熏陶和培养。同时,现有高校教师大多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要想在专业教学中补充文化素质教学内容,教师本身也需补素质教育的课。因此,工科高校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要全面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学校除为教师主动创造更多的进修、交流、学习机会和奖励机制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定期聘请掌握世界先进教学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教育家、学者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仅对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现代教育策略与技术、师德修养和教师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师专业知识加强培训,更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知识进行介绍,提高工科高校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坚持将科学精神与文化精神科学有机的融合、统一,才能促进学校整体教师队伍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学生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受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意愿和主动性,教育的目的才能很好地落实。科学、完善、合理、适度的评价体系和适度的激励措施可以調动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但是要切忌不合理的措施加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样反而丢弃了素质教育本质,适得其反。
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文化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阵地,学生衣食住行均在校园中,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甚至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校应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举办一些高质量的文化素质类的学术讲座,工科院校大学生应加强与文化社科类大学生的交流,组织一些跨院系的联谊活动,促进文科、工科学生的学习、交流和互动。同时,工科院校要发挥与国民经济主战场接触比较广泛的优势,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根据学生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注重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积极组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文化教育融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次的不断努力,共同磨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提高才是提高工科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博.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1):67-68.
[2]黄益萍.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5):745-746.
[3]邱航.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4(26):122-123 138.
[4]张宏远,朱国军,徐佳伟.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7):127-130.
[5]罗文娟.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57-59.
[6]刘文彬,刘惠,申小蓉,等.工科院校小班研讨型通识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38-40.
[7]孙鑫,杨阳,陈磊,等.新时代通识教育内涵及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12):135-139.
[8]徐伟.“新工科”建设中的工程文化教育探析[J].智富时代,2018(11):231.
[9]南金花,刘建军,牛伟.依托传统文化 推进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学理论,2015(13):261-262.
[10]牟晓莹.对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讨论[J].管理观察,2013(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