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角度谈柯灵《巷》的英译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柯灵笔下的巷飘逸恬静、古雅冲淡,正如他的文字风格。文中,作者采用多种修辞,以精美典雅的文字,呈现出一幅意蕴浓郁的水墨画。张培基先生《巷》的英译文,切当地处理了原文中的修辞,达到情景的统一。笔者以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为依据,分别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角度,分析这篇散文英译的处理方法以及修辞所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消极修辞;积极修辞;翻译策略;修辞效果
  《巷》是柯灵龙山杂记中的一篇,孕育着作者特殊的情怀。前人对柯灵的《巷》有独到的见解和研究,但是对其英译本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从积极修辞方面研究《巷》的英译,着重分析其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效果,并未从消极修辞的角度研究,也较少分析翻译修辞时译者采用的策略。
  陈望道(2014:37)将修辞分为两大分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本文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角度,分析《巷》英译时的处理方法,并简要分析修辞的效果。一方面,希望读者对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希望译者在散文英译中学到一些翻译策略,灵活处理修辞问题。
  一、消极修辞
  陈望道(2014:43)指出消极修辞的纲领为四端:内容方面明确、通顺;形式方面平匀稳密。
  1 意义明确
  本篇散文用词讲究,在第二段中将江南的“巷”与其他地方的“巷”作比,分别将其称作“乡村的陋巷”、“上海的里弄”、“北地的胡同”,从而衬托了“巷”的优雅,幽静。张先生对这几个“巷”进行了细致的區分,“乡村的陋巷”译作“the mean rural alleys”,点明“rural”,表述清晰;“上海的里弄”译作“linong (meaning alleys)”,“北地的胡同”译作“hutong (also meaning alleys)”,音译和意译相结合,兼顾了汉语译本的文化色彩和英语译本的可读性。
  2 伦次通顺
  陈望道(2014:48)指出:能够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的,就成为通顺。本篇散文全文贯穿一个“巷”字,开篇点明主旨,2-4段描绘“巷”的动人,5-7段抒发作者心绪。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顾忌到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相互衔接、照应,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3 词句平匀
  该篇散文语言平易,没有怪词僻句。“老虎灶”指江浙一带专门供应热水的地方,用这一方言词再现了生活场景,以达意为主。张先生翻译为“a laohuzao, the shop specializing in selling boiled water”,采用音译和意译结合的办法,有效地传递了文章的信息,文化色彩不言而喻。
  4 安排稳密
  词句的安排是否契合内容的需要,是很重要的。文要切合情状,从而传情达意。文章中所用的形容词恰到好处,如开头用了两个并列的形容词描写巷的“飘逸恬静”,营造了一种意境美。翻译时,张先生采用“定语+抽象名词”的方法,译为“gentle gracefulness”,有一种模糊美和简约美。而“和平的静穆”、“阴森和肃杀”,张先生分别译作“peaceful calmness”、“gloomy sternness”,简洁精炼,体现了原文的形式美,韵味十足。
  二、积极修辞
  若说消极的修辞让人“理会”,则积极的修辞着重于“感受”。利用语言的声音、形体等因素,在读者心里唤起具体的影像。以下分析《巷》的积极修辞以及英译时的处理方法。
  1 譬喻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陈望道(2014:59)指出譬喻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和暗喻三类。
  1.1 明喻
  陈望道(2014:59)指出:明喻是分别用另外事物来比拟文中事物的譬喻。正文和譬喻两个成分不但分明不揭,而且分明有别;在这两个成分之间,常有“好像”……“犹”“若”“如”“似”之类的譬喻词语绾合它们。李亚丹、李定坤(2005:121)指出常用的英语比喻词是like, as, as…as, so…as, as if, as though, as were等。例如:
  (1)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译文:Often tucked away in a small town south of the Yangtse River, the lane, like a maiden of ancient times hidden away in a secluded boudoir, is reluctant to make its appearance in public.
  柯灵将“巷”比作“深闺中的少女”,它们本是两件不同的事物,但作者抓住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巷的优娴贞静”如“古时深闺中的少女”,非常生动形象。英文中的本体是“the lane”, 喻体是“a maiden”,用“like”,作喻詞, “tucked away”这个词与“躲”相照应,突出小巷的寂静幽深。
  (2)无论是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
  译文:No matter who you are, if you loiter around in the lane for a while, your mind will become as unruffled as the ancient well at the end of the lane.
  汉语中用“如”作喻词,将心情比作不波的古井,并非肃穆庄严,而是古朴静默,“unruffled”这个词更好地形容了“不波的古井”,喻词是“as…as”,不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小巷的洒脱,也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1.2 隐喻
  陈望道(2014:62)指出: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李亚丹、李定坤(2005:134):英语metaphor,一般译作:“隐喻”或“暗喻”……连接主体和喻体的词,主要是系动词be(am, is, are), get, become, reduce to等等。
  (3)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译文:The lane, in terms of the art of urban architecture, is like a piece of prose of gentle gracefulness or a painting of classic elegance and simplicity.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将“巷”比作“散文”和“图画”,形象地表现出巷的特点,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本句并没有出現“像”、“似”这样的词,而“像”、“似”的意思已经隐含在其中,在语气上比明喻更加肯定。英译文用了喻词“like”,本体是“the lane”,喻体是“a piece of prose”和“a painting”,生動形象。
  (4)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家带来安全感;是城市暄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
  译文:The lane is a safe haven for those struggling in the turbulent sea of humans to enjoy a sense of security. It is a heavenly abode in the midst of confusion.
  文章的结尾,将“巷”比作“避风塘”和“洞天幽境”,体现了巷的妙处。英译文中用“is”来连接主体“the lane”,喻体“a safe haven”和“a heavenly abode”,贴切自然,没有明显的喻词“like”、“as…as”,却将比喻隐含其中,活泼又耐人寻味。
  2 引用
  陈望道(2014:85):引用故事成语,约有两个方式:第一,说出它是何处成语故事的,是明引法;第二,并不说明,单将成语故事编入自己文中的,是暗用法。文中巧用“乌衣巷”的典故,属于暗用,“乌衣巷”是古今盛衰的代名词,读者会联想到刘禹锡写的《乌衣巷》。同时,下句提到的“夕阳”“野花闲草”“燕子低飞”“寻觅归家”等意境,也似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现出小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张先生的译文也考虑到这个不可忽略的文化因素,将“乌衣巷”译为“Wu Yi Xiang, a special residential area of nobility in the Jin Dynasty southeast of today’s Nanjing”,音译和意译相结合,便于读者理解。
  3 叠字
  连淑能(2013:240)指出:字词重叠……除了具有拟声、表情、摹状和强化等功能外,还有绘色、缓和语气等修辞效果。本篇散文中叠字的运用赋予词语新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张先生在翻译时采用“淡化”或者“简化”的方法进行处理。如“修竹森森,天籁细细”译作“dense groves of tall bamboos as well as soft sounds of nature”,“修”为“高”之意,译为“tall”,“森森”用“dense groves of”表现了“稠密”的感觉,而“天籁”指的就是“大自然的声音”,译为“sounds of nature”非常合适,用“soft”体现“细细”之意。
  结语
  总之,本篇散文用词精炼优美,多种修辞手法并用,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典雅,增强了“巷”的形象性和美感,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消极角度的四端作简要的概括,又从积极修辞方面作简要评析。张培基先生用地道的语言,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英译文流畅通顺、优美自然。翻译文化词语时,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增强文化色彩。翻译并列形容词,采用“定语+抽象名词”的方法,简洁凝练。区分了明喻和隐喻,选用不同的喻词,生动形象。采用“淡化”或者“简化”的方法处理叠字,韵味十足。
  参考文献:
  [1]陈望道(2014),《修辞学发凡》[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2]何善芬(2000),《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李国南(1999),《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4]连淑能(2013),《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亚丹、李定坤(2005),《汉英修辞格对比研究简篇》[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张培基(2007),《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高月(1992-),女,籍贯:河北张家口,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专业:翻译硕士2014级英语笔译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任何一部文学做作品都是有着自身特色的语言裁体,在文学翻译中,常常会遇到文化不对等的情况,而需要译者针对这种缺失进行“文化补偿”,也就是尽量保留和再现原作中自身语言特色。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使用“舍弃法”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失进行补偿。  【关键词】:文化补偿;舍弃法;汉俄翻译  霍夫斯坦特曾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共有的“共同的心里程序”,因此,文化不
期刊
【摘要】: 回顾历史长河,中日两国早已存在文化上的交流,这种连续反复的交流为中日两国人民所熟知。五世纪初、六世纪左右,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形态与机能来标示日语。到明治维新为止,几乎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这一形式的单方向交流。但是,交流不可能只是单方向的,也存在‘从日本传入中国’这一形式的文化交流。日语的逆输入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次风潮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为止,第二次风潮发生在二
期刊
【Abstract】: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deal with the three-part psyche. He claims that the human mind contains the ego, the super-ego and the id; three parts that struggle to catch our attention.
期刊
【摘要】: 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1997年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世界翻译理论界公认的具有完整理论和实证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在文学翻译特别是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具有高深造诣。他的《落花生》英译本颇受读者好评。因此,本论文根据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别从语场、语旨、语式和体裁四个方面对张培基先生的《落花生》英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
期刊
【摘要】:光線在写实性的具象艺术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光的出现,必然伴随着阴影。光线与阴影是一对孪生兄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只有在二者构成的关系中它们才分别具有意义,而这二者所构成的基本明暗关系在绘画体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光线;阴影;绘画  利奥塔尔在《论绘画的原理与准则》中说道:“绘画是最令人吃惊的女巫,她会用最明显的虚伪,让我们觉得她是最真实的。”在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中
期刊
日语是一门成份多样,表达细腻,结构复杂的语言——特别是构成日语语言文字的诸多要素,对于初学者而言更是显得异常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不少初级·中级水平的学习者自以为了解了不少日语的表记特色,实际上不过是略知皮毛,非但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不要说运用自如了。日语文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及罗马字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字混合而成,一个词汇就可能包含上述的两种甚至多种文字。对日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正确区分
期刊
【摘要】: 在民族的交流中会伴随着语言的接触,当本民族的语言遇到外来文化时,就会吸收新的成分并和旧的文化相互融合,借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本文对借字的概念、成因、借字方式以及中日借字所显示出的文化交流分别进行了说明,最后对借字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语言;借字;文化接触;文化交流  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当语言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会吸收新的文化并合理的和所接触的文
期刊
【摘要】: 林语堂先生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方之间,就翻译理论从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了他對翻译的认识和态度,不仅扩大了翻译研究的空间,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女性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锐·张伯伦批判了传统译论的缺点,反对原文的绝对权威。通过对比得出两人在忠实原則,女性主义和译者主体性三个方面存在差异,遂做分析。  【关键词】:林语堂;
期刊
【摘要】: 在日本,访妻婚是从上古社会就开始盛行的一种婚姻形态。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父系制社会的确立,访妻婚虽然表面上保持着早期访妻婚的外壳,但是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已经演变成拥有经济实力和权势地位的贵族男子的游戏。本稿将以《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恋歌为中心,结合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考察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的访妻婚习俗的主要特征。  一、女性不是婚姻的主体  历史发展到平安时代,女
期刊
【摘要】: 同义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针对语义关系中的同义关系对词汇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探讨:首先就同义关系作了简要论述,着重分析了同义词之间存在的差异,紧接着层层深入地讨论了同义词的作用,最后对词汇教学中同义关系的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同义关系;词汇教学;启示  一、引言  同义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词汇同义关系通常被理解为相同词汇意义建立起来的意义关系。世界上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