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补偿法在汉俄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任何一部文学做作品都是有着自身特色的语言裁体,在文学翻译中,常常会遇到文化不对等的情况,而需要译者针对这种缺失进行“文化补偿”,也就是尽量保留和再现原作中自身语言特色。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使用“舍弃法”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失进行补偿。
  【关键词】:文化补偿;舍弃法;汉俄翻译
  霍夫斯坦特曾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共有的“共同的心里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的人民都会有一定的心理程序的差异,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受着不同的教育,因而思维方式不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理解为该民族独有的特征、独特的思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想要正确的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除了需要译者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理解译文内容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尽量避免这种文化的缺失,以此使读者更好的了解作品。
  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往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谨慎处理,不仅要保留源语言中文化现象的民族特色,而同时又要符合译者的表达习惯和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需要从读者的立场出发,想办法把翻译中的缺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让译文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文,在减少翻译缺失现象方面,补偿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下面本文将主要介绍针对文学翻译中文化补偿方法中的“舍弃法”。
  “舍弃法”—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化意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成语典故、动物意象、植物意象等。在文学翻译中,如果找不到可以对等的文化意象进行替换时,就只能“舍形求神”,舍弃文化意象,从读者接收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化缺省的适当补偿。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具体介绍此方法的应用。
  1)他已年过花甲,但依然风度翩翩。是那种人称“老克腊”的老派男人。(王安忆《舞伴》 )
  译:Ему было уже за 60 лет,но он остался таким элегантным,подтянутым,стройным,относящимся к кавалерам старого типа.
  花甲-- 指年龄已经超过60岁的老人。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老克腊”的老派男人。“克腊”这词其实来自英语“colour”或者是“classic”,表示着那个殖民地文化的时代特征。 “老克腊”的老派男人是那样一群上海人,指的是某一类风流人物,尤以20世纪50和60年代盛行。在那全新的社会风貌中,他们保持着上海的旧时尚,以固守为激进。他们灰发或者白发,头发涂过适量的生发油,梳理得纹丝不乱,可能还架着一副秀气的眼镜,一眼望过去,文质彬彬如暖風拂面。他们男的穿笔挺的西裤,三接头的皮鞋擦得雪亮。冷天围羊毛的格子围巾,出门御寒是大方简洁的派克大衣,三五友好定期在咖啡馆里喝蒸馏咖啡玩两下桥牌。至于上了舞场,他们的风度是可以让年轻人自惭形秽得迈不动步子的。有一点高尚的嗜好,收藏一两样玩意儿,唱得一口字正腔圆的英文老歌。
  这里译者舍弃了这一文化意象,仅以кавалер старого типа代替也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2)……到了处在竞争中的那一位,我们且成了骑墙派(王安忆《舞伴》 )
  译:Что касается той из нас,которая стоит перед лицом конкуренции,то мы стали двурушниками.
  “骑墙派”-- 指立场不坚定,犹豫不觉的人,从一个人那爬到另一个人那.. 墙头草,两边倒。又称“爬墙派。
  “骑墙派”如果直译不好理解,因此译者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立场不坚定的人选用了двурушник(两面派)这个词,符合俄语的表达,又与汉语的意思吻合。
  3) 这问法多少流露出他对我们的一种猜测,他大概猜我们是一些被圈养的“金丝雀”。(王安忆《舞伴》 )
  译1:Видимо,он тоже гадал.И думал,что мы все какие-то канарейки,которых держат обычно в клетках.
  译2:Видимо,он тоже гадал.И думал,что мы все какие-то птицы в золотых клетках.
  金丝雀是一种名贵的鸟,声音很好听,羽毛很漂亮,根据产地不同,也有不同花色。这种鸟体质比较差,需要精心养护。形容人是金丝雀也就是这个人(通常是说女人)基本上可以说这个人是被悉心爱护,或者说需要悉心爱护。现指被人圈养,没有自由,但衣食住行的方面是让人羡慕的女性。例一把金丝雀直译成канарейки,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的,因为金丝雀在俄罗斯人的观念中并没有这一层含义,而译文2直接译成птицы в золотых клетках.理解起来就不构成任何困难了。
  4)……又有些人,则将你死死拽着,好像你不是舞伴,而是救命稻草。(王安忆《舞伴》 )
  译1:Или такие люди,которые намертво хватаюся за тебя,будто ты ему не партнерша для танца,а соломинку для спасения жизни.
  译2:Или такие люди,которые намертво хватаюся за тебя,будто ты ему не партнерша для танца,а якорь спасения.
  译文1将救命稻草直译成соломинка для спасения жизни。而译文2使用了якорь спасения.“救命的铁锚”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又体现其形象性,最重要的是更符合俄语的习惯表达。
  5)也可能是男性不如女性熱衷跳舞吧,任何舞会上,都是女多男少。寂寂坐在冷板凳上的,必是女性无疑。(王安忆《舞伴》 )
  译:Мужкой пол,вероятно,менее обожает танцы,поэтому на всех танцевальных вечерах всегда женщин больше,чем мужчин.На скамейках со скукой сидит обычно женский пол.
  冷板凳原指清闲受冷落的职务,现多指处于无事可为的境地。也比喻长期等候工作或长久地等待接见。将冷板凳上译为скамейка со скукой 准确的表达了原文所表达的意义。
  文化补偿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广泛使用,它对于缩短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的人们的距离,帮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译目的国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翻译活动中,有时翻译缺失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需要译者不仅有丰富的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求译者足够了解两国的文化,这样才能尽量少的减少这种文化缺失,使作品缺少了本应有的语言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陆永昌,《俄汉文学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安忆《舞伴》,(俄文版)Партнёр для танца .Линь Баосюань.
  [3]白文昌《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交际》[j]《外语学刊》2002
  [4]胡谷明、黄西萌,俄汉翻译中的补偿方法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3
  [5]胡谷明《篇章修辞与小说翻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宋佳美(1990-03-17)女,汉族,黑龙江人,就读于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了解西方音乐学理论对于音乐研究生对自身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音乐学的相关学科知识有整体上的把握,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本文主要是了解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各种体系,以及它们的演变;以及对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思考。通过这样的梳理使加深对音乐学的认识,在今后专业学习中更加注重全面的学习和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学习,改掉以往片面学习的态度。  【关键词】:音乐学;历史发展;跨学科  随着人们
期刊
【摘要】:图像诗理论与尹氏图像诗歌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汉语图像诗歌的定义、源理、特征、要素、创作方法、禁忌、发展前景等,是国内第一篇体系完整的图像诗歌教学讲义。  【关键词】:图像诗;定义;特征;创作方法  图像诗,古已有之,既是诗歌,也是图像,在图像中创造诗意,在诗意中营造图像,让汉字站起来叩动读者的心灵,为国之诗歌艺术瑰宝,在当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初步形成独立的诗学体系,成为中国当代诗
期刊
【摘要】:西方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形式与风格获得了巨大的创新,对平面设计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设计手法,理念,风格等,推动了平面设计的创新性发展,特别是现代艺术各学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起与繁盛都为平面设计带来了影响和启迪,为平面设计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灵感,对应的平面设计风格也得到了突破与创新。国内平面设计也受到了西方的启发,到后来的发扬本民族特色的设计。  【关键词】:西方艺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参与审美实践的重要途径。而音乐的内容和音乐体验是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它们,才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音乐的内容;音乐体验  在尹红教授编著的《音乐教学论》一书中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定义有如下四个方面:  1、音乐欣赏教学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属于学校音乐教学中“感受与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音乐社会学视角,对《“首个工业城市”中的音乐生活》一文进行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四维度解读,通过社会学家彼得·约翰·马丁对社会阶层与音乐趣味关系问题的独到见解,对其引发的思考进行阐述,以更加明晰社会阶层与音乐趣味的关系。  【关键词】: 社会;音乐趣味;音乐生活;历史;文化   《“首个工业城市”中的音乐生活》摘自彼得·约翰·马丁著,柯扬译《音乐与社会学观察——艺术世界与文化产品
期刊
【摘要】: 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我们泱泱大国的文化积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的诗歌发展,增加了更多的情感投入,审美与智慧的结合,让我国民族永恒的经典不褪色。通过对于古代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的情趣,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语言研究和鉴赏,让我们增加生活情趣,领悟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诗歌;语言;鉴赏技巧  所谓“诗歌语言”,就
期刊
【摘要】:纵观朝鲜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儒家伦理思想对传统舞蹈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舞蹈在汲取儒家伦理思想及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伦理文化。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儒家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就是关于人性的学说。从仁学又衍生出诸多范畴, 包括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宽、敏、惠、孝、悌、忠、恕、诚等等。  朝鲜族在吸收儒家思想时,根据本民族
期刊
【摘要】: “协和语”作为伪满洲国时期存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经历了产生、发展到消亡的漫长过程。国内外学者在基于历史、政策上的“协和语”研究成果颇丰,但从语言和文化角度对“协和语”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从“协和语”一词的产生过程、“协和语”的语言特征以及日本人的语言观入手,旨在揭示出隐藏在“协和语”这一现象背后的的语言文化因素。  一、“协和语”一词的演变过程及内涵  1905年日俄战
期刊
【摘要】:多年来,不少翻译理论家已经尝试从语义学、符号学、心理学、语用学、语言学和文化視角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国内外作品被互译并涌入市场,这些作品包括新闻、报纸、电影电视、歌曲舞蹈等等也成为了国内外人士互相了解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是在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选取关联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对一直被称为“黑匣子”的翻译心理过
期刊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英汉阅读态度。研究对象为广西大学一年级研究生,研究對象的阅读态度通过五分量表测定,英语水平则根据大学英语六级的成绩评估。研究发现,学生的汉语阅读态度和英语阅读态度不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舒适值不仅对阅读贡献大,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英语阅读态度;第二,英语水平对英语阅读态度影响不明显;第三,研究结果不能证明汉语的阅读态度能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阅读态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