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作技能是学习者后天习得的、有意识地完成某种实物操作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较为持久的能力。操作性学习是动作技能生成的主渠道。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科学有效地掌握动作技能,操作性学习的过程必须切实做到以下三点:榜样的示范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学习者自身的反复实践与练习、教师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关键词:动作技能 操作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048-02
20世纪以来,关于动作技能的学习,已经在理论上受到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共同关注。不是论现代西方的学习分类理论,还是我国目前有关学习的分类理论,都将动作技能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独立学习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当前,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活动学习观、内隐学习观等新思潮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动作学习理论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突破。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动作技能定义、实质和特点进行的探析,寻找到它得以生成的特殊渠道——操作性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在操作性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几点,以便学习者能对动作技能实现合理有效地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定义、实质及主要特征
1、 关于动作技能的定义
关于动作技能的定义很多,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国外,例如,克龙巴赫(J.Crronbach,1977)将动作技能定义为“习得的、能相当精确地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注意的一种动作”。伍尔福克(A.E.Woolfolk)等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是协调运动的能力”。在国内,皮连生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即动作程序;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尽管心理学家对动作技能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有关定义,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将动作技能看作是学习者在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能够完成某种操作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较为持久的能力。它包括三大要点,(1)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它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也不能在一些偶然的机遇中“不劳而获”,而是要经过学习者的努力学习和反复练习才能获得。(2)动作技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所掌握的这一组动作能够用来有意识地去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这样的活动能力才被称之为动作技能。(3)动作技能是相对持久的能力。学习者一旦形成或掌握了某种动作技能,它便可以在头脑中相对持久地保持,并能在今后各种相似的条件下及时准确地再现动作全过程。
2、 动作技能的心理实质(或心理表征)
当代认知心理学所持的广义知识观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事实性知识(通常指言语信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 (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同时,认知主义心理学派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自主建构过程 ,是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其实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即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 ) 。认知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认为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 ,同时涉及表象和图式 ,而程序性知识在人脑中则以产生式系统的形式存储。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就认为: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其实质是产生式系统的形成。
同一事物,其心理表征的方式不同,人们对它的加工处理方式也随之而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在人类诸多领域的学习中,动作技能的学习不可能跟言语信息的学习方式一样,它必须通过一种与自身特性相一致的特有途径才能得以加工、形成和完善。
3、动作技能的主要特征——熟练操作
动作技能总是在人们完成某种实物操作或身体器官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论是借助于外物的实物操作还是仅凭人自身各个器官的身体协调运动,其特点都是外显的,人们可以凭借肉眼直接观察到它的存在。熟练操作是技能获得的标志。这里的熟练操作是广义的,它包含操作的自动化(也可称为随意性)、高速度、精确性和连贯性这四个指标,这些指标都可以在学习者的操作过程中进行直接观察或借助一定工具测量出来。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学习者只有同时达到以上四个指标,才能算真正掌握了该动作技能。
二、动作技能生成的主要渠道——操作性学习
学习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换句话说,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要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来完成。一般说来,与言语信息相关的知识通常采用符号学习法,与事物的形象、社会现象等表象性知识相关的通常采用观察学习法,与人际关系、个体的社会化相关的知识采用交往学习法,与学习者自身的内部自我认知、反省认知相关的知识采用反思性学习,而与动作技能相关的知识则宜采用操作性学习。
所谓的操作学习,即以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身体器官的动作为对象。操作学习与其它类型学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习者是在实际动手操作中进行学习的,它学习的对象不是文字符号、他人或其它事物的形象,而是通过一定的工具直接作用于实际事物或学习者自身身体的某器官。这种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就决定了教学手段的特定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不能仅仅停留在相关的程序性知识的间接传授上,而是必须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动作,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各种技能的要领并将其熟练化。
在这里,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操作性学习并非一种脱离了头脑的纯身体器官的孤立活动。相反,它强调身心的统一活动和手脑并用。真正具有学习或发展意义的操作活动,不是简单的身体器官的动作,而是有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发生于其中的一种双向对象化的过程。
三、在操作性学习中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动作技能
(一)榜样的动作示范和教师的适时指导
在这里,笔者所说的榜样特指动作的示范者,他不一定要是老师,但是相对于其他学习者而言他已经率先较完好地掌握了其他学习者所即将学习的动作技能。示范即是将学习者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由榜样演示出来,以便学习者能够观察到动作的各个成分及其运行程序。榜样的示范要特别注意两点:1、在动作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榜样示范动作的速度有差异。一般说来,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级阶段,示范的动作需慢速进行,随着学习者对动作技能掌握程度的逐步深入,示范动作的速度再逐渐加快。2、完整示范和分步示范相结合。也就是说,只有将示范专家完美无缺的成套动作表现和初学者学习动作时的分步骤独立呈现相结合,对学习者学习和改进动作技能的成效才会最佳。
教师的指导在学习者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必要的澄清,同时要对该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严格规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借助演示、解说、放有关视频录象等手段对学习者完成操作任务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指导,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在操作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有效策略、方法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且还应该多向学习者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外加策略和方法,以此来干涉和取代学生低效甚至无效的自发策略。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练习机会
操作性学习,就是要在实地操作中进行学习。动作技能由于其学习对象的特殊性,必须要通过实际操作,并在操作中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只有通过反复地练习,学习者才能达到动作技能的自动化、精确性和连贯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对学生身体的训练与心理的练习进行有效结合,而且还需要依据练习的“情境干扰效应”和具体动作技能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式。
(三)及时向学习者提供信息反馈和矫正
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或练习结束后需要获得反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矫正。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反馈并非指学习者的固有反馈(即:练习者在执行某个动作时自身内部获得的反馈信息),而是特指来自学习者之外的事物对学习者所给予的增补反馈。增补反馈即为由教师、教练或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提供给学生的反馈信息,它是对学习者的固有反馈所进行的增加或补充。教师要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适时作出反馈,同时还要教会学习者正确对待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让学习者将它视作一种信号,来提醒自己已经掌握或是在下一次练习中还需改进。当然,信息反馈给学生之后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他还需要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提供帮助,尤其要注意对那些动作有困难的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及时矫正。只有做到了这些,学习者才能提高自身的觉错能力,并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动作行为,从而快速、高效地获得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获得与操作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一种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向学生教授动作技能的时候,切忌“纸上谈兵”,一定要让学习者回归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积极主动地获取动作技能,在反复练习中体验熟练技能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219.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3]陈佑清,李丽.操作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4,12.
[4]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0(3).
[5]周志平.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4
[6]胡杏宏.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操作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0,5.
[7]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
关键词:动作技能 操作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048-02
20世纪以来,关于动作技能的学习,已经在理论上受到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共同关注。不是论现代西方的学习分类理论,还是我国目前有关学习的分类理论,都将动作技能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独立学习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当前,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活动学习观、内隐学习观等新思潮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动作学习理论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突破。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动作技能定义、实质和特点进行的探析,寻找到它得以生成的特殊渠道——操作性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在操作性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几点,以便学习者能对动作技能实现合理有效地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定义、实质及主要特征
1、 关于动作技能的定义
关于动作技能的定义很多,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国外,例如,克龙巴赫(J.Crronbach,1977)将动作技能定义为“习得的、能相当精确地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注意的一种动作”。伍尔福克(A.E.Woolfolk)等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是协调运动的能力”。在国内,皮连生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即动作程序;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尽管心理学家对动作技能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有关定义,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将动作技能看作是学习者在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能够完成某种操作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较为持久的能力。它包括三大要点,(1)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它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也不能在一些偶然的机遇中“不劳而获”,而是要经过学习者的努力学习和反复练习才能获得。(2)动作技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所掌握的这一组动作能够用来有意识地去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这样的活动能力才被称之为动作技能。(3)动作技能是相对持久的能力。学习者一旦形成或掌握了某种动作技能,它便可以在头脑中相对持久地保持,并能在今后各种相似的条件下及时准确地再现动作全过程。
2、 动作技能的心理实质(或心理表征)
当代认知心理学所持的广义知识观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事实性知识(通常指言语信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 (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同时,认知主义心理学派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自主建构过程 ,是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其实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即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 ) 。认知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认为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 ,同时涉及表象和图式 ,而程序性知识在人脑中则以产生式系统的形式存储。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就认为: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其实质是产生式系统的形成。
同一事物,其心理表征的方式不同,人们对它的加工处理方式也随之而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在人类诸多领域的学习中,动作技能的学习不可能跟言语信息的学习方式一样,它必须通过一种与自身特性相一致的特有途径才能得以加工、形成和完善。
3、动作技能的主要特征——熟练操作
动作技能总是在人们完成某种实物操作或身体器官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论是借助于外物的实物操作还是仅凭人自身各个器官的身体协调运动,其特点都是外显的,人们可以凭借肉眼直接观察到它的存在。熟练操作是技能获得的标志。这里的熟练操作是广义的,它包含操作的自动化(也可称为随意性)、高速度、精确性和连贯性这四个指标,这些指标都可以在学习者的操作过程中进行直接观察或借助一定工具测量出来。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学习者只有同时达到以上四个指标,才能算真正掌握了该动作技能。
二、动作技能生成的主要渠道——操作性学习
学习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换句话说,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要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来完成。一般说来,与言语信息相关的知识通常采用符号学习法,与事物的形象、社会现象等表象性知识相关的通常采用观察学习法,与人际关系、个体的社会化相关的知识采用交往学习法,与学习者自身的内部自我认知、反省认知相关的知识采用反思性学习,而与动作技能相关的知识则宜采用操作性学习。
所谓的操作学习,即以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身体器官的动作为对象。操作学习与其它类型学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习者是在实际动手操作中进行学习的,它学习的对象不是文字符号、他人或其它事物的形象,而是通过一定的工具直接作用于实际事物或学习者自身身体的某器官。这种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就决定了教学手段的特定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不能仅仅停留在相关的程序性知识的间接传授上,而是必须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动作,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各种技能的要领并将其熟练化。
在这里,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操作性学习并非一种脱离了头脑的纯身体器官的孤立活动。相反,它强调身心的统一活动和手脑并用。真正具有学习或发展意义的操作活动,不是简单的身体器官的动作,而是有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发生于其中的一种双向对象化的过程。
三、在操作性学习中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动作技能
(一)榜样的动作示范和教师的适时指导
在这里,笔者所说的榜样特指动作的示范者,他不一定要是老师,但是相对于其他学习者而言他已经率先较完好地掌握了其他学习者所即将学习的动作技能。示范即是将学习者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由榜样演示出来,以便学习者能够观察到动作的各个成分及其运行程序。榜样的示范要特别注意两点:1、在动作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榜样示范动作的速度有差异。一般说来,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级阶段,示范的动作需慢速进行,随着学习者对动作技能掌握程度的逐步深入,示范动作的速度再逐渐加快。2、完整示范和分步示范相结合。也就是说,只有将示范专家完美无缺的成套动作表现和初学者学习动作时的分步骤独立呈现相结合,对学习者学习和改进动作技能的成效才会最佳。
教师的指导在学习者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必要的澄清,同时要对该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严格规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借助演示、解说、放有关视频录象等手段对学习者完成操作任务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指导,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在操作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有效策略、方法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且还应该多向学习者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外加策略和方法,以此来干涉和取代学生低效甚至无效的自发策略。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练习机会
操作性学习,就是要在实地操作中进行学习。动作技能由于其学习对象的特殊性,必须要通过实际操作,并在操作中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只有通过反复地练习,学习者才能达到动作技能的自动化、精确性和连贯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对学生身体的训练与心理的练习进行有效结合,而且还需要依据练习的“情境干扰效应”和具体动作技能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式。
(三)及时向学习者提供信息反馈和矫正
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或练习结束后需要获得反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矫正。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反馈并非指学习者的固有反馈(即:练习者在执行某个动作时自身内部获得的反馈信息),而是特指来自学习者之外的事物对学习者所给予的增补反馈。增补反馈即为由教师、教练或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提供给学生的反馈信息,它是对学习者的固有反馈所进行的增加或补充。教师要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适时作出反馈,同时还要教会学习者正确对待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让学习者将它视作一种信号,来提醒自己已经掌握或是在下一次练习中还需改进。当然,信息反馈给学生之后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他还需要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提供帮助,尤其要注意对那些动作有困难的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及时矫正。只有做到了这些,学习者才能提高自身的觉错能力,并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动作行为,从而快速、高效地获得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获得与操作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一种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向学生教授动作技能的时候,切忌“纸上谈兵”,一定要让学习者回归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积极主动地获取动作技能,在反复练习中体验熟练技能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219.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3]陈佑清,李丽.操作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4,12.
[4]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0(3).
[5]周志平.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4
[6]胡杏宏.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操作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0,5.
[7]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