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建构与言语表现的统一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yy2000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有效拓展、文本的多元解读、课堂的动态生成及小组合作学习等问题的讨论很多,所展示的成功课堂案例也很多,但总给人没有把握到实质的感觉:有效拓展成了不着边际的拓展,多元解读成了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合作探究成了流于表面的讨论……思考再三,笔者觉得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明确了,以上诸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一、文本的阅读过程是主体文化建构的过程
  
  通过文本阅读进行个体文化建构,既是文本阅读教学的追求,也是整个社会期望视野下的文化教育的追求。
  
  1.在文化认同中建构个体精神世界
  学生对某种文本文化内涵的接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如果读者在文化上没有找到共同点,不能产生共鸣,阅读及文化建构就没有进行下去的可能。
  黛玉的愁绪,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而只有具有中国文化根基的人才能更深刻地感悟它,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黛玉愁绪的这种美,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是很难体会的,更不用说引起美的共鸣。
  孩童间的纯真友情及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中国人能体会到,日本人同样能体会到。中国内地把鲁迅的《故乡》选入课本,日本同样把《故乡》选入课本,而且学习目标是“从社会的纠葛中,抓住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态度——有怀着痛苦而生活的人,也有看到希望而生活的人,深入思考以发展思考力”。 〔1〕这句话其实说明了日本课本追求的文化建构,表明他们认同《故乡》的基本文化内涵。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文化建构有两种情况:一是巩固,主体已拥有的文化基础在文本阅读中得到强化;二是唤醒与扩展,与主体的母语文化相关的部分在阅读中觉醒,文化建构得到有效的扩展。
  
  2.在文化批判中丰富个体精神世界
  文本阅读中,对文本的正面认同进行文化建构是一种方向,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批判中建构。
  如阅读《孔乙己》,孔乙己有着传统文人的优点,如善良、清高;可由于时代的摧残,其善良与清高就显得迂腐。理解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在批判性阅读的文化建构中,终点目标是重要的,如果背离了正确的解读方向,多元的解读就会导致错误。如把孔乙己解读成简单的流浪汉形象,就达不到批判封建腐朽文化的目的。
  
  3.在学科审美中提升文化素养建构的水平
  审美水平或审美倾向是以某一方面的经验积累或知识积累为基础的。从学校教育看,它更依赖于学科的知识及能力培养,完成了相应的积累,审美才能深入。就文本阅读教学而言,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字、词、句、篇及语、修、逻、文知识积累,要有一定的文本阅读的经验积累,才能深入地感悟文本的精妙之处。
  如《长亭送别》一课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展现了深秋时节的特征,把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感伤而深沉的悲凉意境。如何感悟这种情景交融的美?这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积累,如要有一定的修辞知识基础,对意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到这首曲词特定的美,才有可能理解景物意象,进而感受崔莺莺的离情别绪,感受她在封建时代里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追求。
  
  二、文本阅读过程是主体言语意识觉醒的过程
  
  1.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基础
  阅读主体的文化意识是内在隐性的,而不是外在显性的。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能喜欢文本并有所感悟,表明阅读主体的文化意识已觉醒。语文教学中的导入,其实可理解为文化意识的导入;情境设置其实是文化氛围的设置,是为学生进入一定的文化氛围而做的铺垫。
  课堂文本阅读教学首先要唤醒阅读主体的文化意识。如儒家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陋室铭》中作者宣扬的独处的美,不难理解范仲淹等人会在逆境仍然忧国忧民。只有这种文化意识觉醒了,学生才能更容易地领悟到文本的美,才能进一步进行文化建构。
  
  2.表现为某种理解、情感的唤醒及强化
  文化意识的觉醒并不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它具体表现为某种理解或情感的觉醒。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悟、理解,达到某种情感的觉醒、提升。情感觉醒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深浅的区别。萌芽状态的感悟与表达都是幼稚、不清晰、不完整的;成熟状态的感悟才是全面而深刻的,情感表达才能感动人。因此,学生萌芽状态的感悟需要教师细心呵护、培养。对学生的心灵,要多给予关注,要用心去发掘、培养,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体悟文本材料的文化内涵。
  唤醒之后的情感需要不断强化,要在不断的练习及体验之中形成稳定的经验或固定的情感通道。
  
  3.言语意识的觉醒
  (1)言语需求的觉醒。阅读个体的文化建构完成后,他对周围外在事物会有独立的认识和见解,在接触具体事物或进入具体情境时,会产生相应的情感状态,同时会产生表达需求,言语意识由此而生。现代心理学证明,语言表达或交流是一个人必要的情感需求,是精神健康成长必需的,也是健全人格必需的。
   (2)语言体式的觉醒。阅读主体不可能对文本有全方位的理解,在表达上要达到教师预期的统一目标是较困难的,因为文化是存在多样性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在经验、内涵上也有区别,最终的感悟也会有区别。
  “诗人用诗思维,散文家用散文思维,小说家用小说思维,记者用新闻思维,学者用论文思维……优秀的作者往往得益于不同寻常的文体敏感。” 〔2〕阅读主体以何种言语体式表达,其实与他的文化感受及个人气质、情感表现的特点有关。
  文化意识的觉醒、情感或需求意识的觉醒、言语意识的觉醒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可以说是一个互动唤醒结构。
  
  三、实现文化对话,联通阅读主体文化素养建构与言语能力
  
  主体内在的文化素养与外在的言语能力之间虽然存在联系,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是课堂对话的过程,我们期望通过对话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1.对话概念的界定
  这里的对话包含两种含义:第一,真实的言语过程,即人与人之间通过声音交流的过程。第二,内在思想的交流,既包括阅读主体与文本的交流,也包括阅读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的交流。
  
  2.文化层面上的对话
  如何实现文化素养建构与言语能力的贯通?实现的途径应该是对话,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主体与文本进行文化对话,与文本作者进行文化对话,与教师进行文化对话,与其他同学进行文化对话,概括地说,对话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言语过程。
  《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就很值得探讨,很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对话。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放弃鲁侍萍,有无奈的地方,因为封建大家庭的少爷是不可能娶一个侍女为妻的,这里表现出封建文化中凶残冷酷的一面;剧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思念及第四幕汇款两万元到无锡鲁家等细节,又可看出周朴园爱情上的曾经真诚、纯情的一面,表现出人类文化中普遍的真善美的一面。
  《雷雨》的对话过程,可以周朴园的情感问题为话题,让学生与封建文化对话,在对话中批判,在批判中确立自己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与人性真善美的对话中,认同生命主体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以言语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言语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有两种:
  (1)接受性文化建构。学习中,主体输入文化信息码,然后,对其进行整合,生成新的文化信息码。这种方式更多地体现在接受性学习中,这种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曾受到普遍的批评。接受性学习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接受性学习缺乏文化对话,相对于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本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低效的。
  (2)以言语培养文化“元认知”能力。阅读主体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文化信息需求,通过某种活动,自主接受、自觉生成文化信息码,从而完成文化建构。一是在言语活动中阅读主体对文本文化信息进行积极发掘,在探索发掘中确立阅读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如阅读《雷雨》一课,学生要论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是虚伪的还是真诚的,就先要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才能进入言语层面的论证阐述,确立并表明自己的文化认识。二是言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塑造过程。阅读主体与教师、同学进行文本文化内涵的探讨本身,就是文化素养的体现。阅读主体在言语过程中,要寻找契合文化内涵的言语形式,就会自觉观照自身的内在文化情况,就要不断修正文化认识。言语过程是一种文化“元认知”能力的训练。
  
  4.以文本的文化内涵促进言语水平的提高
  没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粗俗的。精彩的言语得益于具体表达技巧的运用,但更依赖于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提高言语文化内涵成为提高言语水平的关键,而文本阅读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进入课堂的文本一般都是优秀的文本,有着较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言语品质。学生探究其深层文化内涵一般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感受。读者阅读时一般不进行外在的交流,而是在大脑内部感受。这个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与作者文本语言一致的内部言语活动,是用作者的语言进行体验;二是阅读者以自身的内部感受与文本语言进行对话。
  (2)分析。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以独立的个性、独特的审美观面对文本,对文本进行审美体验,它是一个分析、思考的过程,也是阅读者的内部言语过程。在分析时,阅读者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同时也深入体悟其言语细节的精妙之处。
  (3)模仿。阅读者的具体模仿行为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编演课本剧、仿写或仿说、模仿文本言语风格写作、说话等。
  (4)延伸、创造。一是续写,以文本文化内涵、情节及语言材料为依托进行创作。续写作品与原文要有文化内涵上的一致、情节上的连续、语言风格上的相似。二是在课堂以外的场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语言。
  在阅读中以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对话,是实现阅读主体内外联系的有机途径。只要解读、拓展、生成都是为了阅读主体的内在文化生成,最终指向外在显性的语言表达,那就是正确的导向。
  
  〔1〕吴享淑译《日本国语学习指导一例》,《语文学习》1983年第8期。
  〔2〕潘新和《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3期。
其他文献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现状: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内容或担心学生在课堂收获太少,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整节课安排得满满的。长此以往,导致教师疲于奔命,学生穷于应付。面对如此困境,我问自己,过于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间的规律是相融贯通的,何不给课堂一份“留白”换取别样的  精彩?  本文以一节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阐述“留白”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本课为第五课时P
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与整合,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开设六大课程架构学校多元发展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向更好、更深发展。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出以下六大课程。  一、学科拓展课程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
2009年,上蔡二高的学生进入一本线的有89A,进入本科线的有868人,进入专科录取线的达到2106人,高考成绩又有一个新的飞跃。数据的背后是一串串的沉甸甸的果实。自2000年以来,上蔡二高高考升学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市同类高中第一,荣获“十连冠”。“这一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体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李滇青高兴地告诉笔者。    一、在崭新理念中谋求更大跨越    走进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七、八年级学习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状物散文,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一组偏于议论的散文。学习这类散文,重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的意识,指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引发议论。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而偏重于议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如何适应新课程,怎样调整、变革现有课程,是基础教育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万历十五年》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便是课程改革的尝试。  一、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吉林教研基地,2019年5月30日在吉林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开展跨学科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带动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参加《万历十五年
“办一所让人幸福成长的学校”是教育者的梦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间的一所普通中学,东莞市第一中学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为宗旨,努力探寻“幸福教育”的真谛;以“适性求是,成人幸福”为实践路径,开展基于幸福成长目标的“5H”校本教育改革;以知行精神为理性反思准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幸福教育观念体系。  一、幸福教育真谛:适幸福之“性”,求幸福之“是”  追求幸福是教育的最
2019年春,笔者随教育部名师领航基地的专家团队,走进首期领航名师、首批国家“万人计划”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林乐珍老师的课堂,听了一节语  文课。  古gǔ对duì今jīn,  圆yuán对duì方fāng,  严yán寒hán对duì酷kù暑shǔ,  春chūn暖nuǎn对duì秋qiū凉liáng。  伴随着“古对今”的对韵歌,置身于春夏秋冬季节变幻的情境中,听课的教师和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玩
在笔者的认识里,“教育”可以理解为“教书”与“育人”,即知识的教授和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教书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育人比教授知识更具难度。如何培养学生并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许多青年教师的困扰。在阅读了吴俊伟老师的《一个中国教师的教育使命》后,笔者产生了一些很深的感触。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学生,我的牵挂和使命”“老师,我们在路上坚守”“孩子,我愿以‘师’‘
谭海生老师的文章《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把学生作文语言练习和作家写作区分开来,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提出语言训练应从华丽入手,借鉴使用经典文章中的丰富的书面语言,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技能等主张,见解独到,给人启发。谭老师还指出了学生学过并积累的经典语言不能转化成写作用语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揭示病根,对症下药,对目前的阅读和作文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
化学课堂教学是落实培育核心素养任务的重要途径[1],其教学内容应该基于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境脉”式教学突出情境脉络的预设,并把情境脉络与活动脉络、知识脉络、素养脉络四者有机结合,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核心素养目标在实践层面的呼应。  一、“境脉”式教学的概念  “境脉”式教学,是指基于情境脉络的教学,“境”即为创设情境,“脉”即为教学主线,通过情境的脉络发展关系把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