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目标“靶点” 提高数学能力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ob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思维朝正确方向发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时也在参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数学能力和素养。围绕案例阐述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从而开展有效教学做实践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方法
   随着从小学到初中每一阶段数学知识的进阶,思维角度等都将发生变化,教师不能只关注教学形式,更要关注每一阶段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围绕“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阐述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从而开展有效教学做一实践探究。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中,有三种引入方法。第一种方式是教师直接引入,第二种方式是实验引入,第三种方式是情境引入。笔者认为,第一种引入体现了这一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简述已有知识,培养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需要慢功夫,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探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动手实验、积极讨论、深入探究,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对理论进行证明,形成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这一过程。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伊始,有的教师可能会想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在实验、讨论、演绎推理中进一步对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进行证明。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小学以及初一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会并经历了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动手实验、讨论交流、深入探究等实验几何的过程,因此对该过程是熟悉的。如果说用实验引入这节课的话,非但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同时还会浪费教学时间,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以引起重视,反而被弱化,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小学以及初一就学过的,由此降低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要让学生重视这个推理的完整过程,教师需要简述以及演示图片调动学生的记忆,对小学阶段以及初一时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加以回忆,实际上也就是对当时经历的亲眼观察、认真猜想、参与实验、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等过程进行再现,无形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目标定位清晰,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首先要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从而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为此,通过认真研读这一节课,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为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加以掌握;采取对比法,基于已学知识,进行思维实验,并建立符号化的理性思维;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可以相应地在本节课的教学操作上,让学生重新经历拼一拼、撕一撕的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结论的过程,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一操作过程做自觉反思:可否利用平行线有关事实来说明这一结论。在初一,学生经历了三角形内角和实验几何过程,到了本节课就要着重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因此,这节课一开始不适宜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应直截了当地讲明要学习的主题,明确告知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运用何种方法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演绎推理,旨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证明能力。
   三、抓住任务重点,保证探究时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要让学生通过运用几何符号来证明这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从而体会逻辑证明的必要性,同时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体会各种证法的多样性,让学生逐步经历演绎推理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为着力点。基于学生以往说理基础,这节课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严谨的几何推理演绎的语言,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深入探索,深入证明,体验各种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证明推理以及反思提升,经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方法得当,避免走进误区
   由教师通过情境引入,创设生活化问题作为背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其表面看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却可能适得其反。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先入为主”,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以及对该课内容的思考力,会走“原路”来证明结论,如此也会容易陷入回环往复的证明之中。可以说,当前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元化发展,作为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精细研究,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学生提升其素质与技能,而不是盲目地运用一些看似热闹的教学手段,要使所运用的方法更精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否则,学生思考方向有误,反而会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该案例以不同方法引入时,要弄清所学内容的具体目标,既要与旧知识相联系,还要采取新方法探究新知识,而不是陷入思维循环的困境。目标不明确,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将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所以说,数学的有效性要切实落脚于具体的细节之中,摒弃花样形式,而是要选择最佳的有利于培養学生数学能力并从中理解掌握知识的途径,开启思维,方能实现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万玉婷.创设智慧课堂,提高数学素养: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7).
其他文献
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口废弃的井里。当大家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没能把山羊救出来之后,为了防止再有山羊掉进这口枯井,就准备将山羊和井一起埋掉。  第一锹土扔了下去,山羊便明白了人们的意图,拼命大叫,可并没有改变人们埋掉它和井的决心。随着第二锹、第三锹土扔到井里,山羊不再叫了。接着人们发现,山羊在拼命地把散落到身上的土迅速抖掉,踩到脚下。人们继续住下扔土,山羊顽强地、默默地把撒在身上的土抖掉。随着土的增加,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习惯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等均会在此阶段初步形成,并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一般要求,合理选择具体的数学实践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考;实践方法   受限于认知能力水平,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将生活知识与数学内容结合起来,在无法很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理论的
“具体问题一般化”是Z老师今天开设讲座的题目.  Z老师说:在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时,有时可转化为研究该问题的一般形式,通过解决一般形式使具体问题获得解决.我们把这种解题的策略称为具体问题一般化.
如何引导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享受自由表达的乐趣呢?我们探索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有效适宜的策略、方法,以引导幼儿习得语言并恰当运用语言,激发和培养幼儿想说的愿望、爱说的喜好、敢说的胆量、会说的能力,让幼儿在感受语言的美好之后,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乐于向大家展示、分享、交流。在欣赏、感受、运用语言中锻炼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享受表达的乐趣。   设计意图:   每个人的梦是千奇百怪的,《梦姐姐的花
摘 要: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整理,是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的意义应不完全指向应对考试,而应着眼于巩固、深化所学。特别是素养教育,不应在复习阶段完全放弃,而应充分利用复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素养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策略   复习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在教学告一段落时,教师应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首先,由于没有小升初考试,小学的
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说过,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好老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以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发展;最坏的教育是不好的老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这段话指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高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学的本质是高效教学。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采
摘 要:近年来国家为推动足球事业的发展,制定了多项“足球进校园”的政策,此举对提升足球运动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兴趣教学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小学足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阐述什么是兴趣教学法,其次提出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举措,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小学体育;足球教学;应用   一、什么是興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顾名思义
“职业倦怠”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这一概念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1981年,美国学者马勒诗(Maslach)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它具体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和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personal accom
摘 要:课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一定要传递“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精髓,一定要“向四十分钟要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   一、占有点   点,即制高点,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是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程度有多深,制高点就有多高。然而,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口头呼吁”到“实际操作”再到“有效落实”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它需要老师“内心深处的真正认同”,还需要“在自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建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会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与教育界一直以来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为中心是一体两面的。而在学会学习中,自主学习是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自主学习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例,进行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整合尝试。   一、整合教材,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