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节葬思想中的生态理念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nv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的经典着作,墨家学派作为当时社会上的显学,提出的许多思想对当时的主流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墨家思想体系中的“节用”和“节葬”思想中就包含了很多生态理念,对后来有很深的影响,我们应正确看待。
  【关键词】:墨子;节葬;生态思想
  《说文解字》曰:“节,竹约也。”有节省、节制的意思。《礼记·檀弓》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葬,臧也。说的是人去世以后,活着的人对死去人的遗体处理的态度、方法和必要的礼仪。
  一、墨子节葬思想的由来
  1、继承尧舜的丧葬传统
  墨子对尧舜的行为准则十分认同,认为“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墨子·法仪》);在《墨子·贵义》篇中提出,天下人要以尧舜禹汤的行为作为行事标准,效仿尧舜这些古代贤王的处事法则,背弃桀纣等暴君的残酷之法。而在《墨子·节葬下》篇中提到了古代圣王的丧葬法:三王死后都被葬在了不漏水、不透气的普通地方,用普通棺材,陪葬物品只有三件衣服。丧礼过后,人们可以正常在上面来往生活。由此可见,墨子主张的“棺三寸”、“衣三领”,“上不透气下不漏水即可”的丧葬法则明显承继着古代尧舜的丧葬方法而来。
  2、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淮南子·要略》中提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从中可以看出:一、墨子早年跟随孔子,学习、接受的是儒家思想。二、墨子对儒家的厚葬久丧并不赞同,因而后来脱离儒家开创了自家的墨家学派。张舜徽先生在他的《周秦道论发微》中也作出了“墨子之学,与儒家异趣,其持论尤与儒者不同而致后世讥弹者,则在短丧薄葬”的评论。
  当时儒家的主流思想是主张厚葬,孟子认为“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要求人们厚葬自己的父母。而墨子认为“厚葬久丧”对活着的人无一利而百害,同时提出丧礼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只要“以哀为本”就可以不用过分拘泥于形式。
  3、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阶级
  墨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兼并战争剧烈发展,士阶层兴起。各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广纳贤士,进行变法革新,新兴的士阶层也想用自己的学说思想来改变这个混乱的现实,因而各学派都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出现了思想界的大繁荣,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各学派由于代表階级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其思想也大不相同,墨子出身于社会中下层,其门人也大多属于社会的平民阶层,因而墨家更多的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在先秦时期,上层统治阶级生活奢靡,丧葬领域的厚葬风气大开,王孙贵族的葬礼,“棺撑必重,葬埋必厚”这种厚葬方式使“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墨子认为这种厚葬风气会使老百姓倾家荡产,将整个国家的财物都耗空,要安国利民,就必须“薄葬节丧”。
  二、墨家的节葬思想
  1、主张薄葬
  墨子在系统分析了厚葬使“富之“、”众之”、“治之”得不到实现后,提出了古代圣王的丧葬之法,为自己的丧葬准则找到了一个依据。“棺三寸”、“衣衾三领“节省了大量的财力,避免了浪费现象的发生;对于墓坑的选择,只要下面不漏水,上面闻不到气味就可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坟堆不用太高,只要能认出来即可,这样也减少了占地。墨子的节葬思想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以达到“富之”、“众之”、“治之”的目的。
  2、主张短丧和“心丧”
  “久丧”限制了人们从事劳动生产的时间,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创造财富,因而造成生活贫困,同时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于是墨子提出“短丧”主张:“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传乎祭托,以致孝于亲”(《墨子·节葬下》)。因为久丧劳民伤财,所以墨子在提倡“短丧”的同时更加注重心丧,也就是“以哀为本”,他認为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应该过分的注重形式,“丧虽有礼,而以哀为本焉“(《墨子·修身》),反对“久丧”,认为久丧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亲人的不尊重,在心丧之后就应该置身于农业生产活动去创造财富,开始新的生活。
  3、不殉葬
  墨子倡导所有人都应该学习古代圣王的埋葬之法,认为“此足以丧天下”。当时贵族阶级普遍流行殉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种厚葬浪费了大量的财物。杀殉导致人口减少,人们无法创造新的财物,因而就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其次,墨家是平民阶级的代表,维护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这种殉葬的人选大多是贫民和奴隶,而这种平民的减少,势必会阻碍生产的进行,这与墨家“兴天下之利”的想法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墨家的节葬思想是不赞同殉葬的。
  三、“节葬”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墨子在节葬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节约理念,不仅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殡葬改革也有很大的影响。
  1、节葬的生态思想
  《墨子·节葬》从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薄葬短丧的主张,其中蕴含了很多的生态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1.1节约资源、物尽其用
  《墨子·节葬下》说:“王公大臣有丧者,曰棺椁必重,埋葬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上层贵族的丧葬礼是极尽奢华的,从各种厚重的棺椁到各式各样的珍贵陪葬品,再到修建的高大坟墓,处处显示着奢侈豪华的生活,浪费、消耗了大量资源。
  墨子效仿古代帝王主张节葬,认为“棺三寸”、“衣三领”足已,强烈反对厚葬,反对社会的奢侈之风,极力主张节用、节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保护自然资源。隆重的葬礼需要大量的 粮食、衣服、器具以及钱财,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大量的随葬物品就此深埋地底,物不尽其用,而这些物品归根到底都是取自自然资源,这种厚葬造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墨子认为应该节制。
  1.2可持续思想
  巨大的陵墓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破坏。殉葬制度造成人口减少,没有人力资源对土地生产进行合理的开发,造成人民生活贫困,进而引发社会混乱、战争频繁,这又会是当地的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物质财富追根究底是来自于自然,但自然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人们过度地消费、炫耀性消费,必然会迫使人类去消费自然、压榨自然,引发自然资源的枯竭,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甚至导致生态灾乱。墨子主张人们在哀丧之后,投入到生产活动当中,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达到自然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对现在殡葬改革的启示
  在提倡节俭、环保的今天,墨子的节葬思想虽不能完全照搬,却给了我们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与现在的殡葬改革思想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
  现在有的地区为了置办一个墓地,常常一掷万金,导致现在的墓地价格水涨船高,普通民众根本“死不起”;有的在下葬时还会扎很多“金银财宝”“车马”“奴仆”等去焚烧,既造成了浪费,又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在一些地区直到现在仍有五伏之说的丧葬礼仪,家里有人去世后,五伏之内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出门,不能外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可见,这种传统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的。在今天我们应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倡节俭、文明、环保的丧葬方式,在表达我们哀思的同时,也带着他们的希望投入到未来的生产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 钱穆:《墨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的平行进口是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与国际知识产权产品贸易交叉领域的特殊问题,由于国际知识产权贸易行为的存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的平行进口不仅涉及一般平行进口都会涉及到的知识产权所有人、平行进口商、消费者三类主体的利益,还涉及进口国知识产权权利人。我们经常忽视国际知识产权贸易这层关系,事实上,对这层关系的理解,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平行进口导致的各方利益冲突问题
期刊
【摘要】:《长恨歌》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巅峰之作,通过描写平凡生活的琐事,反映了一个女人悲欢沉浮的一生。本文从对物质世界的强烈追求、对崇高爱情的无限渴望以及宿命的悲剧三个方面来解读王琦瑶的悲剧性。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悲剧  在小说《长恨歌》中,王安忆用淡雅的笔触,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向读者娓娓道出王琦瑶这样一个带着怀旧感伤的旧上海女人。而王琦瑶最后悲剧的命运也为整个旧上海时代划上了句号。
期刊
【摘要】:《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台儿沟为背景,通过香雪等一系列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揭示火车、铅笔盒等现代文明对人们的影响,本文旨在从缺失与冲击、真与假、质疑与反抗三方面来分析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关键词】:现代文明、影响、香雪  提到现代文明,往往伴随的词语是现代化、工业化或者科学化,我们不否认这些词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性词汇,可它们并不能代表现代文明的全部。现代文明在历史的进程中,除
期刊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出现了新的创作倾向,在有叙事方式、艺术风格有所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评价苏联时期的困境,其实质体现了当代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关键词】:二战;电影;倾向;困境;  2013年的电影《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的最新作品。作为大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儿子,费多尔同样最为偏爱历史题材。例如其作品《第九军》反映阿富汗战争,《白卫军
期刊
【摘要】: 《美丽的南方》是反映广西人民土改历程的优秀长篇小说,由于它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范指导下完成的,小说并没有脱离“阶级斗争”的叙事模式,但小说表层叙事中还隐藏着另一条复线叙事,融入了美丽的南国风光,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本文试从南国风情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温情书写这三个方面来阐释《美丽的南方》的独特魅力。  【關键词】: 复线叙事;南国风情;人物形象;温情书写  《美丽的南方》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冰川相应地出现消融退缩,尤其是在我国西北部这种现象持续加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近几十年来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面积持续减少,该冰川的退缩对河源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减缓1号冰川退缩保证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冰川退缩;河源区;生态环境  一、乌鲁木齐河源1
期刊
一、左翼文学传统  左翼文学是五四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精神续接,因此,左翼文学传统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但是一直以来左翼文学概念的模糊化,成为讨论左翼文学传统的障碍。那么,什么是左翼文学?王富仁对左翼文学有过具体分析,他认为左翼文学主要包含四个层面:  第一,鲁迅是作为个体的人所存在的。他不带有政治性,作为一个左翼知识分子坚持对社会思想进行改造。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坚持着对社
期刊
【摘要】: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公正的分析者,要独具只眼,在承认一切人性存在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作者在评《边城》时认为,《边城》艺术是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每一个厚道简单的灵魂,都是真淳生活的体现。  【关键词】:边城;自然;和谐  文学评论家李健吾先生在评沈从文的《边城》时写到:“批评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文学评论,才是一个批评家的使命。大多数文学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对孟姜女故事的民间文学解读,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秦皇岛地域特点,通过对典型孟姜女哭长城儿童读本解析,探讨适合儿童的孟姜女故事的翻译传播策略。  【关键词】:孟姜女故事;儿童;翻译策略  一、孟姜女为代表的民间故事现状  民间文学是中国劳动人民口头创造,人民群众中广外流传的一种文学作品。民间文学反应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人民的审美观念,又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但是,《人民日报
期刊
【摘要】:残雪是“先锋派”代表作家,不断的向人们诉说着关于灵魂的故事,其创作方式深受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其叙述方式极具个人色彩。孤独是一种主观色彩相当浓厚的体验,任何人无法逃避,它是每个人都必须正视的生命的本然状态,而这种体验呈现在残雪的小说中则表现出多样的意蕴。  【关键词】:残雪小说;孤独意蕴;生命意识  残雪认为自己创作小说的方式可以称为“自动写作”,这种写作方式近似于巫术,属于新实验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