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的和谐之美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公正的分析者,要独具只眼,在承认一切人性存在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作者在评《边城》时认为,《边城》艺术是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每一个厚道简单的灵魂,都是真淳生活的体现。
  【关键词】:边城;自然;和谐
  文学评论家李健吾先生在评沈从文的《边城》时写到:“批评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文学评论,才是一个批评家的使命。大多数文学评论是从理论和概念方面进行评论,也使得我们在评论一部作品的时候依据这样的模式,但在李健吾先生的这篇评论中,他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标准的批评有所不同,他对批评家以及对批评的看法,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闪光点。
  每一部作品和作者之间都存在一种隐秘关系,作者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在创作作品时,往往把自己的审美经验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所以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作者的影子。
  李健吾先生也说道:“我不得不在正文前唱两句加官,唯其论列的不仅仅是一个小说家,而且是一个艺术家。”“沈从文先生就是這样一个渐渐走向自觉的艺术的小说家。”这样循序渐进的语言,也正是为了引出沈从文,表明了自己对沈从文作品的看法,不单是让我们想了解,更是叫我们想回味。李健吾先生也把废名与沈从文的不同做了比较,“在沈从文的艺术制作里,他表现一段具体的生命,而这生命是美化了的,经过他的热情再现的。”进一步说明了沈从文作品中所展示出的热情与生命,而这也是李健吾先生接受和赞赏的文学境界。
  李健吾先生在接下来的阐述中,从文本的具体细节处入手,对沈从文的《边城》进行深入的解剖。“沈从文先生从来不分析。一个认真热情的人,有了过多的同情给他所要创作的人物,是难以冷眼观世的。”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第一个特点:热情。因为热情,边城是那样美丽而温暖,因为热情,边城中的人物是那样的单纯而美丽。
  艺术家的制作受其自觉心的统治,就如同沈从文在《边城》中的表现,把人物理想化,翠翠便是沈从文笔下理想的人物,体现出了人性中的美丽、健康与单纯,这也反映出了作者内心的理想与情怀。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进程中新旧交替,现代文明与朴素文明产生的冲突,不可回避。沈从文也曾说过:“美丽的都常常不是真实的”,“美丽总是使人忧愁,”如果说读沈从文只读出了自然与美丽,那只能说还没有真正读懂沈从文,他作品背后的悲凉才是作品的本意。
  如李健吾先生所说,《边城》的开端,描绘出了一幅自然轻盈、与世隔绝的风景画,描写出了一个自然美、人情美、传统美的世界。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时代背景,会发现《边城》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这样一个真纯的世界,有青山绿水的风光,有美丽淳朴的百姓,便是做妓女,也是那么浑厚,继而又概括出了沈从文小说的又一个特征:可爱。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全部都是可爱的,读者在阅读时,自觉的跟着作者的情感,走进他的理想世界。在这世界里,环境是可爱的,青山绿水、秀丽安宁;风俗是可爱的,自然纯朴,浑厚健康;人物更是可爱的,简单厚道,朴素热情,这就是作者所赞颂的,原始人性的人生形式,于是就有了作品中的情节发展,“老船夫为他的孙女,大佬为他的兄弟,然后倒过来看,孙女为她的祖父,兄弟为他的哥哥无不先有人而后—无己。”包括船总顺顺听见儿子死了,依然体贴着别人的不安。到最后二佬走了,翠翠一人痴心的等待。李健吾先生把这些都归结于认命,安于命,并不是对这种生命状态的否定,而是认为这也是生命的一种选择形式,是合情的、合理的。
  李健吾把沈从文作品的另一个特征归结于内心现象的描写,以短篇小说《三三》为例,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的思春少女,他好像也是具有少女的灵魂一样,审视着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很多的共性,但在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在沈从文的创作中,他自然的对美的描写,对人性美的描写,让人不敢深入分析,这是由于害怕揭露出人性的丑恶面,这恰好与沈从文赞颂的人性美的一面相违背。
  李健吾先生评《边城》是一个真实、风韵、美丽的杰作,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但又是让人不容易看出的艺术品,低调却有魅力,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也就像他說的,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湘西生活影响了沈从文,沈从文造就了“湘西世界”,这作品背后的意蕴更值得人们思考。
  《边城》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作者也清楚的知道这悲剧的必然性,外在和内在的众多因素,都会导致这悲剧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这清新优美的文字下,留给读者的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思考,尤其作者抒写的自然的人性,作者笔下的人物虽说全部是善良的,但这样人物却都含有悲剧的成分,“为其良善,我们才容易感受到悲哀的分量。”李健吾看到了在这样一群健康美丽的灵魂下,含有的悲剧性,透过现象看到了作品的本质,这无疑是对作品内涵更深层次的解读,也是对作者内心情感的剖析。
  作者对悲剧的写是隐晦的,间接的,没有用平白直述的语言展现在读者眼前,而是让读者用心去体会作品中的内涵,这就要说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文学活动表现自身情感,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主体,他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学作品,还是在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经历,并且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带入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达到与作者精神世界的沟通交流,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了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读者感受作品是,不仅用眼睛去看,更用灵魂去感受,被这不动声色的描写吸引,李健吾先生引入了《八骏图》进行对比,认为《八骏图》和《边城》同样具有悲哀的分量,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为读者间接的反映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健康,淳朴自然,这里的人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爱,道德与生活也束缚不了人的自然本性。正如《边城》结尾的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引起了读者的思考,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书写,反衬出故事结局的凄凉与哀伤,这恐怕也是读者们意想不到并难以接受的结局。
  在《边城》中,作者将时间和空间做了陌生化的处理,这是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由于没有先前的经验,会在审美是产生一种距离感,抛去这些因素,读者更好的去体验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利用外在的烘托渲染,是作者的本领,把读者带入这样的环境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搭起了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这种方法,在《边城》和《八骏图》中,同样得到了完美的运用,不过同样是悲哀,两部作品的基调却不相同,《八骏图》是一首绝句,暗地嘲弄的心情主宰着整个故事的进行,这也与《边城》的主调不同。作者对《边城》中的人物是爱,对《八骏图》里的人物不过是同情而已。
  我们从李健吾先生的这篇文学评论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评论虽然也有理论的的阐发,但在此基础上,作者用心去体会文学作品。热情、可爱、自然与悲哀,细致具体的分析了沈从文的《边城》,而这种带有情感的、感悟的评论,更好地表现出了这部作品的力量,这样的文学风格,是沈从文对艺术之心的自然要求,对艺术作品的灵性表达。李健吾先生的这篇文学评论,同样是抒情的艺术的呈现。就如他的艺术主张,关注人性的文学才算抓住了现实的人生,才能更好的创作出经久不衰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健吾.咀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美”和“丑”的审美判断标准及其两者之间的互相转换关系已不是我们新近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各执己见,相关论述川流不息。但从古至今少有论者去关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所表现的丑恶差异。文章欲对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丑”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者在对“丑”的表现中精神分析、瓦解崇高以及对传统意识的突围力度中的差异。  一、意识形态枷锁的突围与审美趣味重构  历史、科学、人类意识的发展总与社会历史、文学思
期刊
【摘要】:上海“孤岛”沦陷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通常被遗忘、忽略。在日为政府的控制下,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和中心,其电影的发展状态是尴尬的。这一时期的上海电影人,他们在民族大义与自我安危之间的生存也是尴尬的。然而,他们寻求创作“商业化”、“娱乐化”的电影保障了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发展。  【关键词】:日伪政府;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娱乐性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上海就执中国电影界之牛耳。[1]作为中国电影
期刊
【摘要】:应用人机工程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是设计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应用人机工程学在设计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继续研究本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我院独居特色的办学特点,将医艺工与课程理论相结合,对本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做出探索。  【关键词】:人机;医用;无障碍;通用  应用人机工程学是艺术专业的必须课,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人机工程
期刊
【摘要】: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的平行进口是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与国际知识产权产品贸易交叉领域的特殊问题,由于国际知识产权贸易行为的存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的平行进口不仅涉及一般平行进口都会涉及到的知识产权所有人、平行进口商、消费者三类主体的利益,还涉及进口国知识产权权利人。我们经常忽视国际知识产权贸易这层关系,事实上,对这层关系的理解,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平行进口导致的各方利益冲突问题
期刊
【摘要】:《长恨歌》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巅峰之作,通过描写平凡生活的琐事,反映了一个女人悲欢沉浮的一生。本文从对物质世界的强烈追求、对崇高爱情的无限渴望以及宿命的悲剧三个方面来解读王琦瑶的悲剧性。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悲剧  在小说《长恨歌》中,王安忆用淡雅的笔触,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向读者娓娓道出王琦瑶这样一个带着怀旧感伤的旧上海女人。而王琦瑶最后悲剧的命运也为整个旧上海时代划上了句号。
期刊
【摘要】:《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台儿沟为背景,通过香雪等一系列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揭示火车、铅笔盒等现代文明对人们的影响,本文旨在从缺失与冲击、真与假、质疑与反抗三方面来分析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关键词】:现代文明、影响、香雪  提到现代文明,往往伴随的词语是现代化、工业化或者科学化,我们不否认这些词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性词汇,可它们并不能代表现代文明的全部。现代文明在历史的进程中,除
期刊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出现了新的创作倾向,在有叙事方式、艺术风格有所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评价苏联时期的困境,其实质体现了当代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关键词】:二战;电影;倾向;困境;  2013年的电影《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的最新作品。作为大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儿子,费多尔同样最为偏爱历史题材。例如其作品《第九军》反映阿富汗战争,《白卫军
期刊
【摘要】: 《美丽的南方》是反映广西人民土改历程的优秀长篇小说,由于它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范指导下完成的,小说并没有脱离“阶级斗争”的叙事模式,但小说表层叙事中还隐藏着另一条复线叙事,融入了美丽的南国风光,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本文试从南国风情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温情书写这三个方面来阐释《美丽的南方》的独特魅力。  【關键词】: 复线叙事;南国风情;人物形象;温情书写  《美丽的南方》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冰川相应地出现消融退缩,尤其是在我国西北部这种现象持续加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近几十年来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面积持续减少,该冰川的退缩对河源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减缓1号冰川退缩保证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冰川退缩;河源区;生态环境  一、乌鲁木齐河源1
期刊
一、左翼文学传统  左翼文学是五四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精神续接,因此,左翼文学传统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但是一直以来左翼文学概念的模糊化,成为讨论左翼文学传统的障碍。那么,什么是左翼文学?王富仁对左翼文学有过具体分析,他认为左翼文学主要包含四个层面:  第一,鲁迅是作为个体的人所存在的。他不带有政治性,作为一个左翼知识分子坚持对社会思想进行改造。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坚持着对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