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的。课堂生命的精彩,关键在一个“情”字,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短缺了感情和爱,就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是圆,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本人以《赤壁赋》的教学为例,谈谈个人在情感教育上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以声传情,读出情味
  教师的范读,特别是表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它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引起他们思想情感的共鸣。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好朗读的基本技巧之外,还要细心品味教材的情感因素,要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并调动他们的激情。
  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本人就特别注重诵读,从诵读的节奏到情感,将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在诵读的第一步,让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并在默读过程中疏通文意,从而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第二步,找几名学生进行诵读,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在几名学生诵读后请其他学生纠错并进行评价。第三步,进行范读,特别提醒学生诵读的节奏、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也是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最后,学生自读、互读,这就不再是表面意义上的“读”了,而是把文本的诵读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再找学生诵读文本,自然也就能以声传情,读出情味,从而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读中有真味,叶圣陶先生说:“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外,加上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应研究所得的不仅是理解得深入,而且是深切的感悟,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就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口诵有眼和心所不及的功力,它能给学生带来强烈而鲜明的形象感受,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提情揣意,设置情点
  文章在抒情时有的是直抒胸臆,情动于衷;有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是移情于景,情真意切。要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并且把最初的感受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力量。
  后人在评价《赤壁赋》时提到,“一水一月关情”,诚然,在这篇美文里,“水”与“月”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串连起文中的情、景、理,读来让人时时觉得置身于水光月色与水声月影的交相辉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以此来设置情点,激发情感。与学生想象水、月绘景,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感受月色笼水,水波含月,引导学生思考置身于如此曼妙的境地,怎能不让人心怀舒畅,沉醉其中。与学生体味水、月传情,引导学生领悟第二、三段的感悟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或是“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其中的所思、所哀、所求,无不是围绕水与月这一意象展开。在最后两段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水”与“月”这组意象再次显示其明理魅力,作者借此将短暂与永恒的人生哲理阐释得形象明了。水,随物赋形,容纳万物;月,明朗高洁,俯照众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此提情揣意,并由此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旷达乐观的大智慧与大胸怀。
  总之,教师要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观情调,捕捉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恰当设置情点,使学生在精心设置的情景中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
  三、诱导启发,创设情境
  情感教育是指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时,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感情体验的素质和水平。教师的一切行为,包括教师教学情感,都是为了使学生学习的情感与课文的创作情感二者之间达到协调、交融。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牢牢抓住情感这一中心环节,既发掘分布于作品各部分的情感因素,又唤醒学生记忆仓库里的情感体验,使之相互对应起来,从而导致学生触景生情,缘情想象,进而产生“共鸣”的心理效应。
  在学习《赤壁赋》时,笔者重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文化、感悟文化。提升学生人格。如在课堂导入部分,笔者与学生共同诵读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还给学生展示了古今文人对苏轼的评价。上课伊始,便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也为教学的感悟起铺垫作用。
  在课堂阅读、感悟,粗浅表述交流的基础上,针对本课具有强大文化意义的特点,文本学习结束时,笔者让学生深层体悟苏轼,在课堂教学最后安排了一个环节,即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学生徜徉在情感的海洋中,有学生这样写道:“苏子也许是悲伤时代最失意的人了,满怀一腔爱国心,欲报国家悲无门,但他却寄情山水,劝导众人‘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的脚步越走越远,走过沧桑的历史,走进人们的心田”。而有学生这样写道:“一咏一叹,一月一舟,一乐一悲,一天一地,叹吾生之须臾,乐月夜饮洒之乐,悲不可乎骤得之悲,真性情也!”由开始的读到最后的写,亦见真情,这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由外在的语言到内在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达到立人之目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情感教育之目的。
  语文是中学生的基础课程,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我们要培养一代探索真理的人,就要既赋予他们深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又要使他们拥有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感情。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10036)
其他文献
许多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几十万考生同写一题,千文一面,材料雷同,观点相近,格式相仿,相同或相似的语言随处可见,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佳作很难发现。究其原因是考生们大多从讲求“规范”的课堂作文训练中走来,他们带着雷同的烙印走进了考场。   例如,面对2008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好奇心”,有十几万考生同时“把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十几万考生同时用这样一个启迪幼
期刊
在笔者的想象中,汉字的复杂多样,应该让外国人望而却步。可跟他们交流后,才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千变万化的汉字是让外国人对汉语着迷的一个主观原因,在他们看来,长一点或短一点就变个字,“太神奇了”、“太有魅力了”;二是同一个字竟有不同的读音(多音字问题)常常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头都大了”、“都不敢念了”,这也是国人觉得外国人发音“怪里怪气”的一个根本原因。  多音字是汉字特有的文
期刊
王力先生说:“读古文,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以今读古,误解词义。”事实上对于数量如此之多、变化如此之大的文言实词,同学们确实经常张冠李戴,古今混淆。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呢?下面结合实例做简要分析。  一、区别古今,慎重判断  从古到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词在范围、程度、感情色彩、词义甚至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词往往成为高考文言文中实词考查的重点,如果用今天
期刊
学习文言文对职中学生来说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职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但一直以来,职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执教者往往将教学的焦点放在讲授和检查学生的背诵、翻译上面,从而不由自主地走入“灌入式”的教学误区。学生感觉文言文学起来很吃力。诚然,学习文言文必须对字词加以掌握,必须对课文加以背诵,懂得课文表达之意。但这种灌入式的教学违背了新课程学习的要求。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己体会文章思想内
期刊
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客观知识,它需要情感的投入,是一种将知识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的学科教学。无论是传统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动容、为之动心。《我与地坛》是人教版、苏教版的必读篇目,是史铁生先生在经历人生坎坷不幸后,饱含血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要使学生学好作文,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于学生素质不同,且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顾及局部;既要看到共性,又要尊重个性。而解决好差异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在中学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如何授之以趣,培养持
期刊
在高三复习中,学生往往会沉溺于数理化的题海中,忽略了语文的复习。有些学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的积累就好,考试前没有必要复习,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平时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复习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取得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应该摈弃死板的复习方式,树立起新的学习观念,寻找新的灵活的复习方法。  一、制订可行性的复习计划,稳扎稳打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中,有些学生没有为自己制订一个可行的复习计划,因此,在复习中,没
期刊
确定中心论点和提炼分论点,是深化立意的训练。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还有人说过:“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也同理,“意”这一“统帅”首先通过审题和布局做好“战略部署”,而后统率材料、言语等“各路大军”去夺取辉煌战果。如果没有拟好论点就下笔千言,那是没有选好文章的主帅,就匆忙调集语言之将和文字之兵,那岂不“累死”语言材料的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蕴涵着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作者表达技巧的高超,如无平不陂的开篇技巧,细针密线式的描写手法,善于变换的描写角度,以景寓情的抒情方式等。  一、开篇技巧——无平不陂  由标题性质看,《荷塘月色》为写景散文,即借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开头时,朱自清并没有急于描写“荷塘”之景,描述“月色”之色,却是先表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乍看之下,这岂不是跑题
期刊
古罗马塔西陀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笔者作为备课组长尝试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教学实验的目标:一是对《老王》进行教学重构,二是在亲历中建构自己的同课异构观点,三是感悟一下“规范的”比较研究法在具体教学中的活用。对于我们文科教师而言,第三点尤其陌生,又尤为必要。  一、议定课题探“教情、学情”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单元的一篇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