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文言文对职中学生来说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职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但一直以来,职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执教者往往将教学的焦点放在讲授和检查学生的背诵、翻译上面,从而不由自主地走入“灌入式”的教学误区。学生感觉文言文学起来很吃力。诚然,学习文言文必须对字词加以掌握,必须对课文加以背诵,懂得课文表达之意。但这种灌入式的教学违背了新课程学习的要求。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己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苏东坡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确实为经典之语。在反复的诵读中,文义就会涌现,尤其对职中学生语文基础水平偏差这种情况,要教好文言文就更需要多读,用心去读,这样才能享受体会其中的意蕴,欣赏到文言文独特的美。
  知名教师王漫在散文教学上曾强调:重读慎讲,多读少讲,让学生在亲熟文本的基础上再来讨论、分析,同时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遵循阅读规律来设计教学流程,让教学流程沿着从“感受”到“鉴赏”的走向逐步深化。这种有关散文的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文言文。在文言文教学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读通,读顺,读懂,会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读通主要是对于一些字词读音的处理。一般来讲,一篇文言文需要正音的字词相对于白话文要多,也有不少异读音,教师可以示范去读,或听录音,总之帮学生正音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步骤。根据自己的教学时间,这个任务可以在早自习来完成。多读几遍,字音自然掌握。
  读顺是在读通的基础上对节奏的把握,句读的熟悉。通常由老师来范读,或听录音。
  读通、读顺是手段,读懂是目的。朱熹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熟读是在读通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再次接触,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比教师的灌输更生动,真切。熟读的方式很多,比如:默读、朗读、诵读等。读懂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方法。由于职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一些字词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理解文本的障碍,所以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自己先把文章读一遍,然后和小组成员交流。没有结果的,由学生自主提出不懂的字词,然后由其他同学来解答,解答不出来的,由教师来完成。一个是检测他们课前是否把文章认真读了,另外,也可以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方法很多,但都不能脱离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默读以悟意。“默读静思考,潜心会本文”。默默地边读边想可以更好地理解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意思。读以悟法。在理解内容,领悟语言内涵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而在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结合的探究上加强对语言思想的理解和语言情感的体会,从中深刻领悟语言规律,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朗读以悟情。在领会语言内涵、领悟语言技巧的基础上,借助朗读这一有声语言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意,从而使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技巧美借助于朗读时语气的选择、语速的变更、语调的起伏、语音的高低等充分展示出来,于是鉴赏到语言美。譬如鉴赏苏东坡《赤壁赋》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可通过轻读,想象一幅美丽风景人物画,图画中有美丽的月夜,三五好友在游于赤壁之下的雅兴,月夜下客人凄凉的箫声。再通过默读,从画面中看故事,领悟苏子旷达乐观的情怀。
  诵读以悟妙。诵读文言文,尤其要重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念”,“念”出思想,“念”出感情,“念”出形象,“念”出文采。当然诵读是有讲究的,为了达到深入领会作品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定向诵读”。读以悟境,鉴赏者带着问题轻声读作品,可凭借文章,通过联想、想象,使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这样,学生在“话画互变”的心理转换中自然地加强了语言、情境的感受,为理解语言奠定了基础。
  会读,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能够真正地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这篇文言文读下来,这是学生对这篇文言文是否理解的一种外在表露。有感情地读出文章,也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根据对文章的感觉和理解,综合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地传达出来,使耳与心谋,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做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当然可以辅助一些教学手段,如配乐,PPT展示画面,会增加朗读效果,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顾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曾这样写到:“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流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读辛弃疾词的”。
  读出自己的感悟,需要我们真正读到作品的文字深处去,读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作者,也就是读懂内容,还要走出文本,读出自己,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比如有位教师教学《五柳先生传》,只停留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文中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五柳先生就完了,大多数学生也都能用安贫乐道、不慕名利、返璞归真等词语来回答,然而更深层次的或者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学生对这样的五柳先生究竟喜欢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在互动交流时,一位听课的女老师问上课的男教师:“假如你是一位女性,你愿意嫁给陶渊明吗?”我们当时仅仅把这当成一个无聊的话题,现在仔细想想,言外之意耐人寻味。那位老师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答案也可能不是他一个人的答案,而是众多女性共有的答案。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连老婆都找不到的人,他的人生还值得我们学习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全面地分析,去了解陶渊明,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钱理群教授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看来对于文言文,反复读过、深思之后你也许会明白更多,这也可能正是苏子的意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中专(221114)
其他文献
先秦诸子散文《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历来受到重视,是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是各种版本的教材所作的注释及翻译多处引起争议。苏教版有一处注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却不见有人解答,兹不揣浅陋,提出商榷意见,供各位同仁参考,亦望方家不吝指教。  苏教版第五册第95页有“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一句。注释对“犹然”的解释是:“喜笑的样子。犹,同‘繇’,喜。”人教版在第四册第158页对这句也有注释:
期刊
所谓例证法,是指议论类文章中根据一定的事实论据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是学生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此法被运用的频率最高,出现的问题也最多。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选例、叙例、析例三个层面来谈谈例证法的使用。   一、选例——精其选   材料纷繁多义,论点却鲜明存在,要精心筛选材料,以期能为论点服务。所举事例,要具备以下特征。   1.向心力   事例要围绕论点而
期刊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逐渐转变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可以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正确理解与运用是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教师不着边际拓展与
期刊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征色彩,意向朦胧含蓄,戴望舒的这首诗运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传递着一种浓郁、阴柔之美。同时作者也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影响,使其意韵深远、意味深长。百人读雨巷,有百种身心感受,这正是诗歌及《雨巷》的魅力所
期刊
“废池荞木,荠麦青青,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心中的古扬州因诗的描绘而凄清了千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心中的感慨因词的抒发而悲凉了千年。柳永将心中伤感化作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毛泽东把自己的理想化成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普通人也会有的情感因诗意的表达而深刻、美丽,让人难忘。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让平凡的东西焕发异样的光彩。   作为语文老师,多么希望他的学生也能像自己
期刊
有人把写文章比喻成“带着镣铐跳舞”,你可以尽其所能,跳出优美的舞蹈,但不可以挣脱枷锁。这里,“舞蹈”就是作文的语言、构思、文采等等;“枷锁”就是文章的主题,意思就是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能离开文章的主题。如一篇好的记叙文叙事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要文采斐然,扣人心弦,但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挥洒,必须要切题;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要求观点正确,旁征博引,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且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发人深省,但始终要
期刊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多倾向于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因而散文越来越受到考生的青睐。但不少考生的文章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充斥着虚假造作的矫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将“感情真切”列为基础等级中的重要一条。鲁迅先生说,写文章要“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三闲集·无
期刊
许多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几十万考生同写一题,千文一面,材料雷同,观点相近,格式相仿,相同或相似的语言随处可见,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佳作很难发现。究其原因是考生们大多从讲求“规范”的课堂作文训练中走来,他们带着雷同的烙印走进了考场。   例如,面对2008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好奇心”,有十几万考生同时“把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十几万考生同时用这样一个启迪幼
期刊
在笔者的想象中,汉字的复杂多样,应该让外国人望而却步。可跟他们交流后,才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千变万化的汉字是让外国人对汉语着迷的一个主观原因,在他们看来,长一点或短一点就变个字,“太神奇了”、“太有魅力了”;二是同一个字竟有不同的读音(多音字问题)常常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头都大了”、“都不敢念了”,这也是国人觉得外国人发音“怪里怪气”的一个根本原因。  多音字是汉字特有的文
期刊
王力先生说:“读古文,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以今读古,误解词义。”事实上对于数量如此之多、变化如此之大的文言实词,同学们确实经常张冠李戴,古今混淆。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呢?下面结合实例做简要分析。  一、区别古今,慎重判断  从古到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词在范围、程度、感情色彩、词义甚至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词往往成为高考文言文中实词考查的重点,如果用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