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养育,方法总比问题多!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rt1 数据里的隔代养育现状
  1隔代养育家庭知多少
  ●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参与养育孙子女的祖辈比例从1994的66.4%上升到2002年的72%。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参与0~3岁孙子女养育的祖辈比例在2002年时是84.6%,而到了2014年,这个比例已达到99.9%!
  ●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10多个省市10000名以上的0~15岁孩子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有祖辈帮助养育孩子的家庭比例是61.6%。在一孩家庭中,希望生育二孩后继续由祖辈帮助的家庭比例已经高达了72.5%。也就是说,这个家庭要不要生二孩很大比例上要考虑有没有祖辈帮看孩子。
  2祖辈和年轻父母在养育中的差异是什么?
  ●分工
  从具体的育儿分工情况来看,祖辈与年轻父母的分工也有所侧重:祖辈主要承担的是生活照顾(32.8%)和上下学接送(28.7%)的育儿工作,而年轻父母主要承担学业辅导(16.4%)、品德教育(14.9%)等方面的工作。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祖辈与年轻父母是协同负责的。
  3祖父母带娃是什么感受?
  可见,相比祖辈家长,年轻父母更加尊重孩子的权利,相信孩子的独特意见和看法,更加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和判断能力,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祖辈往往大包大揽,更希望规划孩子的未来,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教育理念
  年轻父母更容易放下身段主动地向孩子承认错误,在以身作则方面也做得更好,更愿意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所以,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年轻父母身上,没错!
  祖辈感觉没有了自己的业余生活的比例很高,这真的是中国老人才会做出的奉献,需要我们格外感恩。所幸,在这个题目上,近九成的祖辈还是认为这样的生活很幸福。
  另外,养育3~6岁儿童的祖辈得分显著高于0~3岁儿童的祖辈,表明养育3~6岁儿童的祖辈更幸福些,可能是因为3~6岁儿童相对年龄较大,养育者需要的精力和体力相对更小。
  (这部分数据来自中国儿童中心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
  4年轻父母怎么看?
  你觉得父母乐意帮你照看子女吗?
  其实,从前面的数据看,咱爸妈还是觉得带孙子女挺幸福的。尽管他们可能表现出不太乐意的样子,那就是为了等着咱去哄哄他们。
  你对父母参与子女的抚养的看法:
  如果现状暂时无法改变,最好的办法还是放弃抱怨,一边感恩,一边改善。
  在孩子的教育上,您与孩子祖父母意见不同时,怎样处理?
  可见,希望采用积极沟通方式解决问题的年轻父母还是占了半壁江山,不过恐怕至少还有1/4的人困扰其中。
  解决隔代养育矛盾,你一般向谁求助?
  很遗憾那个“0”的选项。既然隔代养育已变成普遍的家庭教育现状,社会真的应该考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你觉得祖父母最应该做哪些改变?
  好吧,这是我们的意愿,至于祖辈是否愿意改变,恐怕我们说了不算。我们能做的,只有提高自己的科学养育水平和沟通能力,放平心态,迎接这种生活模式下的种种挑战。
  Part2 一起绕开那些养育的坑 叶芳
  叶芳是一位儿科医生,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和所有的职业女性一样,她家的娃也是由两边的老人帮着一起带。她最想分享的隔代养育建议是什么呢?
  宝宝的降临是每对夫妻以及各自大家庭的一件重大事件,对家庭中的每位成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应激。用应激这个词,因为它能反映出这一段交织着开心与愤怒,幸福感与焦虑,有欢笑也有泪水的时光。
  新生宝宝降临固然是让人高兴的事,但接下来漫长的养育过程则是一个大工程,这有赖于多个家庭成员的通力合作。育儿路上的坑很多,最可怕的是,有些坑可能还是帮着带娃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挖出来的!怎样绕开那些坑,让祖父母也别挖坑,甚至是带上他们一起绕开那些坑,是个技术活。
  关于第一口奶
  关于母乳和配方奶誰更好,随着广大医务工作者科普工作的开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事与愿违,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天,很多有志于实现纯母乳喂养的妈妈都没能很争气地产出足够量的奶,我也是如此。这个时候,奶奶或姥姥最担心的就是宝宝吃不饱,因此可能会在母乳喂养的道路上准备挖坑。
  “预防针”:初乳很重要!
  在孕期就多次和老人沟通:宝宝出生后胃容量不大,只有乒乓球大小,其中还充满了羊水,所以出生后几天不至于挨饿。宝宝一旦不断地吮吸,就可以吃到少量黏稠的初乳,虽然量不多,但胜在营养珍贵,对宝宝肠道菌群的早期建立、肠道屏障的形成、过敏和疾病的预防都意义重大,所以咱们要千方百计地让宝宝吃上的第一口“饭”是母乳。
  可能出现的“拦路虎”:隔壁床、医院护工……
  隔壁床可能在一顿接一顿地给宝宝喂配方粉,医院的护工也可能会不停在耳旁催促,“宝宝饿了,再不喂奶粉怕是要把宝宝饿坏了。”在隔壁床的“同伴压力”下,在医院护工的“好心督促”下,很多老人可能会不忍心让宝宝继续挨饿,这时候之前的“预防针”可能会失效,老人失去理智,不管不顾,一定要给宝宝喂奶粉。
  绕坑法则 绝不把奶瓶放进待产包!
  出生后喂配方奶的一大潜在危害就是容易出现“乳头混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宝宝把乳头和奶嘴搞混了。从实际意义上理解,就是宝宝爱上了吃奶嘴,因为省力啊方便啊,随便一吸就是一大口奶啊。不像吃妈妈乳头那样,要使出“吃奶”的劲,吸几口才够咽一口,宝宝实在太累了。如此恶性循环,不对妈妈乳头进行频繁吸吮,一方面减少了对乳头的刺激和对乳房的排空,另一方面减少对口周肌肉的锻炼。前者不利于妈妈的下奶和追奶,后者不利于日后的咀嚼、发音等。   当然,不带奶瓶,还是可以带上小杯子和硅胶勺的。如果奶奶或姥姥实在看不下去宝宝挨饿了,那就让她们用提前准备好的小杯子冲好奶,用小硅胶勺来喂宝宝吧!既缓解了她们的心理压力,又可以很好地避免宝宝过早接触奶嘴,预防“乳头混淆”。
  关于洗澡
  无论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老人们总认为新生儿不应该经常洗澡,以免着凉。而实际上,在保证适宜室温(24℃~28℃)的前提下,隔天甚至每天用温水洗澡对于宝宝来说是特别好的末梢神经刺激。
  “预防针”:洗澡好处多
  产前和老人一起挑选购买宝宝洗澡的各种用品,包括洗澡盆、浴巾、沐浴液、抚触油等,同时可以经常聊一聊洗澡对宝宝的好处,无论是末梢神经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还是洗澡会让宝宝有曾在妈妈宫内羊水中的熟悉感觉更有安全感,都可以“少量多次”地和老人念叨,让他们认同经常洗澡对于宝宝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件很不错的事。
  绕坑法则 各种预防着凉的“装备”到位
  其实应该理解老人不愿意给宝宝洗澡是担心宝宝着凉,所以我们可以和老人一起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浴室以外,将周围的环境也变得“暖乎乎”的。加热装备包括柔软的干毛巾若干条、厚抱毯、小帽子、暖风机、提前打开卧室的空调等。不提倡用电暖气,容易不小心接触烫伤皮肤,也不提倡用红外线小太阳这样的取暖设备,以防光线过于刺眼对宝宝的视力造成潜在损伤。
  关于夜哭
  相信绝大多数妈妈都经历过宝宝突然夜醒哭闹的无奈,以及按点醒、落地醒的绝望。而宝宝的突然夜醒常被很多老一辈人解释为被什么吓到了,需要服用一些安神的中药(某某丹、某某丸等),但这些药物中可能含有朱砂、冰片、铅等对于宝宝有毒性的成分。
  “预防针”:药物成分可能危害宝宝
  很多老人现在不相信年轻人说的话,但有凡事问“度娘”的习惯,所以年轻父母们可以把某些已经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和DCFDA(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明令禁止的药物作为关键词事先百度出来,以备老人随时检阅。每個宝宝都是奶奶、姥姥的心头肉,了解清楚危害后很可能就自己放弃了给宝宝乱用这些药物。
  绕坑法则 根据宝宝的睡眠特点慢慢来
  每个宝宝的睡眠有他独有的特点。比如睡眠中可能会有惊跳反射而直接清醒过来,这种反射被儿科医生视为正常的原始反射,也就是说这事从娘胎里带来的,是确保生存的必须技能,而不是像老人认为的是吓到了。这种反射会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在消失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这种反射带来的影响——可以选用上半身襁褓下半身放松的包裹方式,来限制惊跳反射给宝宝带来的全身运动,以免他完全从睡眠中清醒过来哭闹不止。
  宝宝睡眠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睡眠周期短。尤其是1~3个月之间的宝宝,常常一觉只能持续30~45分钟,然后准时清醒。这并不是什么毛病,不代表没睡实或者是被饿醒了,而是一个睡眠周期结束,在跨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的时候还有点小障碍。宝宝需要的是接受帮助渐渐融合睡眠周期,而不是抱起来喂奶甚至是吃有助于安神的中成药。
  关于纸尿裤
  纸尿裤经常被老人们视为尿布疹的罪魁祸首,认为我们小时候用的旧衣服剪成的尿布才是最好的。或者还认为纸尿裤会影响宝宝将来自己排便、排尿的能力,坚持要早早给宝宝把屎把尿。
  “预防针”:老经验不可靠
  旧衣服上残留的细菌非常多,难以清洗干净,棉纤维经过多次折叠,虽然摸起来感觉很柔软,但是事实上,对于宝宝的皮肤来说,和砂纸没什么区别,更何况现在的不少衣物、床单为了增加着色度和耐用性,加了不少人工纺织材料,不完全是纯棉的。即使是新的布尿布,使用起来也很难做到每次都彻底地洗净和消毒,常导致细菌残留。一旦没有及时更换,皮肤接触部位则容易形成潮湿的内环境。而细菌和潮湿才是引起尿布疹的罪魁祸首。再加上纯棉尿布清洗起来费时费力还费水,实在是吃力而不讨好的典范。
  另外,现代医学证明,按时按点把屎把尿,并不利于宝宝今后进行自主排便,还可能会增加宝宝日后出现痔疮、脱肛、尿频等情况的风险。
  绕坑法则 绕坑法则:多“囤”一些纸尿裤
  现在各大电商经常会借着各种由头进行母婴产品的促销,建议趁折扣力度大时多多囤积一些纸尿裤,一是确实相当划算,二是可以指着几箱纸尿裤和老人说:“赶紧用吧,不然宝宝长个儿了号小了就都得扔,更浪费!”其实只要解决了奶奶、姥姥心里对宝宝使用纸尿裤对身体不好的担心,她们也乐于用这种先进的“武器”减轻自己的负担呢。
  关于辅食添加
  这个环节简直可以称之为隔代养育的“交火区”,一大堆的观念冲突将在这个时候爆发,因此之前的“科普”工作格外重要。遇到一些实在说服不了老人的时候,要在充分感激老人帮我们带娃不容易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全家人的共同心愿都是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而科学添加辅食才能实现这样的心愿,相信老人即使还是不情愿,也相信宝宝的亲妈不会害了宝宝。
  “预防针”:科学添加辅食三要素
  ●时机
  一些老人觉得尽早给宝宝喂辅食好,总觉得妈妈的奶很快就没营养了,辅食营养比奶好。所以宝宝一到4个月,就忙不迭地开始要给宝宝吃这吃那。针对这种情况,要告诉他们: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宝宝的肠道屏障、各种消化酶分泌在4~6月龄才能逐渐成熟。如果辅食添加时间早于这个月龄,有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同时过敏的风险也会升高。
  种类
  米汤、菜水、果水是很多老人眼中的三大“败火神器”。但事实上,宝宝并没有那么多“火”。早期的辅食添加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宝宝补充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如果只添加米汤、菜水、果水这些含水量大但营养密度低的辅食,并不能为宝宝补充最容易缺乏的铁元素。什么食物补铁?是蛋黄、枣泥、木耳吗?答案是否定的。补铁的食物主要包括富含血红素铁的红肉类、血制品、动物肝脏这三大类,当然还有添加了铁的米粉。   量
  添加辅食之初就把辅食当成“主食”的老人不在少数,期盼通过辅食的摄入让宝宝“吃饱吃好,长高长胖”,把营养全面丰富的母乳或配方奶扔在角落里,沦为辅食的替补。而实际上,很多类似于米汤的辅食,唯一的作用就是占据宝宝的胃内容量,相应地减少了奶的摄入量,对宝宝的健康有害无益。如果有人想要减肥,倒是真可以建议多喝点米汤。
  辅食量应该添加多少才算合适呢?在不影响吃奶量(一岁之内吃奶量不要低于600毫升,一岁以后不要低于400~500毫升)的前提下,从每天一顿辅食开始,每种辅食从一小勺开始,逐渐增加次数和量。
  绕坑法则 妈妈把关,老人辅助
  这么复杂又综合的知识,可就不能全靠老人领悟和执行了,这需要妈妈提前准备好高铁米粉、肝粉、肉泥等辅食,按照科学的步骤一步步来。如果是职场妈妈,则需要和老人强调几个原则,比如必须保证奶量、必须添加哪类辅食、不得加哪些调味料等。在食物的处理方面,可以多给老人一些权限和自由,给他们买来各种研磨碗、料理机,让他们过足给宝宝做饭的瘾。
  一位二宝妈的隔代“智斗”实录 陈福美
  隔代养育的生活虽然不像谍战剧一样敌我分明,但完全可以和谍战剧一样充满惊喜和惊吓。陈福美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也是一位二宝妈,前面关于隔代养育的一些数据就是由她负责进行调研和统计的。这些故事是她的真实经历呢,还是案例呢?不妨猜一下。不过,她最想分享的其实是:隔代养育,尤其还养俩娃的话,必须做好斗智斗勇的体力和思想准备!
  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为了避免自家孩子成为令人头疼的“独二代”,小嘉毅然加入了万千二孩家庭的行列,成为一名拼搏于职场的二孩妈妈!小嘉的老公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年仅回来几天,自己爸妈的身体又不好,小嘉不得已只能把公婆接来帮自己抚养两个孩子,很多朋友都感慨小嘉“特别不容易”。可不是嘛,不考虑繁重的工作和两个孩子的抚养压力,单就与公婆的斗智斗勇,生活已然无比“精彩”!更何况,这些“斗智斗勇”中,还包含着家有二宝这么一个复杂的情景。
  愁 老人总想带娃回老家养
  在大宝很小的时候,小嘉的公婆就常说,“我们把孩子带回老家吧,人家某某某的孩子就带回去了。”他们觉得回老家养孩子省事又省心。但小嘉每次都婉言拒绝。开始的时候,他们总觉得小嘉太“矫情”,这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啊,只要吃饱穿暖不就行了吗?这样不是大家都省心吗?现在确实有不少的年轻的父母,迫于城市生活的种种压力,会选择把婴儿送回老家让祖辈照料,等孩子该上幼儿园了甚至该上小学了再接回自己的身边。
  不行,关键的亲子依恋形成还得靠妈妈
  小嘉知道,这可不是省心的时候,现在省心了,对孩子的发展并不好。事实确实如此,一两岁的孩子并不像承认想象得那样“无知”,他的心理发展、情感需求都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和满足,父母的角色是无法替代的。孩子在父母身边长大,能获得更坚实的安全感,形成更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现在大宝已经3岁多了,虽然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但只要有时间,小嘉就会陪在孩子身边,带他一起玩游戏、陪他看书、带他外出活动等,小嘉仍然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榜样和最可信赖的人,小嘉也能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影响孩子。随着二宝的长大和自我意識开始萌芽,小嘉也用同样付出时间和精力陪伴二宝!两个孩子的安全感都很充足,各方面的发展也很出色。现在,爷爷奶奶也不得不承认,回老家养的娃确实不如在这里养得好!坚持,让小嘉赢得了第一个回合。
  惑 当“2岁”遇上生二宝
  对于生不生二宝,很多年轻父母都很犹豫,顾及大宝的心理感受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有太多“虐待二宝”“离家出走”“与父母签订协议”的负面新闻出现。小嘉打算生二宝时没想那么多,因为当时大宝才一岁多,不知道抗议。但当二宝出生时,正赶上大宝两岁半的时候。两岁多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想自己做主,稍有不顺心尖叫吵闹,甚至撒泼打滚,这正是很多妈妈们头疼的2岁叛逆期阶段。小嘉还发现,生了二宝之后,大宝的叛逆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比如像婴儿似的夜里经常醒、更加黏人。更别说那种不让妈妈抱妹妹,闹离家出走的举动了,有时甚至跟妈妈说:“你回去看妹妹吧,别管我了。”小嘉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很理解大宝,可是公婆却认为这是大宝无理取闹、不懂事,每当大宝出现类似的行为,都要对大宝进行各科,斥责甚至惩罚。
  共情,是对俩娃的保护
  大宝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是一种TTS现象(Transition To Siblinghood),就是家庭新成员的到来,使得家中大宝出现积极情绪和行为减少,消极情绪和行为增多,甚至出现退行性行为的现象。这与大宝的情况都是吻合的。这是可怕的“2岁”。遇上了生二宝啊,哥哥心里可不是更难受吗?!
  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小嘉无比心疼大宝,对大宝的照顾更多了,也和爷爷奶奶私下多次协商,不能再对大宝进行责骂和惩罚,并让老人对二宝照顾得更多些,留给她时间陪大宝。开始的—段时间,爷爷想不通,不断责怪小嘉偏心,不好好照顾二宝,管教不了大宝,还不让老人说。其实,小嘉不是偏心,她只是希望通过更多关注大宝,让大宝顺利地渡过他人生的这第一个重大压力生活事件。—段时间之后,大宝的状态好了不少,爷爷奶奶才了解到小嘉的苦心,不再唠叨她了。这一回合,也算是小嘉赢吧!
  急 有心无力的生活细节
  毕竟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祖父母在一起,很多生活细节妈妈想干涉也是有心无力,这在小嘉家也是一样。就拿看电视来说,每次小嘉跟大宝讲好只能看15分钟,到了奶奶这里就都不算数了。即使是奶奶事先强调了妈妈的规定,可时间到了后大宝想继续看时一哭一闹,奶奶就受不了了,挂在嘴边的话从“你妈说就让看15分钟”变成“别哭别哭,奶奶给你放(电视)”。吃饭更是如此,大宝吃饭一直不好,就是因为从小没养成好习惯,总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玩,或者到处跑,奶奶就不厌其烦地跟在后边追喂,或者各种哄着东塞一口西喂一口。如果小嘉看到这样的局面会制止奶奶:“不吃算了,饿了就吃了。”“不要喂他,让他自己吃。”但是一旦剩奶奶和娃在家里,剧情马上反转。奶奶还振振有词地说:“不吃怎么行啊,怎么长个儿啊!”“这么小喂饭不碍事,谁家孩子大了不会自己吃饭啊!”为这样的事情小嘉没少生气,不知道沟通了多少次都毫无效果,毕竟小嘉平时要上班,儿子的生活细节都是老人在照顾,很无奈!   实在管不了,只好等自然修正
  随着二宝的到来和长大,这个现象才有所缓解。因为二宝到了10个多月后有了自己进食的需求,奶奶照顾两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真是太忙了,顾不上亲自喂饭了,结果二宝自己在餐椅里吃得好着呢!虽然开始身上、脸上到处都是,但吃得很开心,也吃得很多,满足了奶奶“吃得多长得快”的要求。奶奶一旦有空要干吗呢?还是要追着旁边3岁多的大宝喂饭!因为大宝直到现在也不好好吃饭,没有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爷爷奶奶常常感慨,早知道这样,小时候真不该追喂他呀!唉!也许“老二当猪养”的说法自有道理吧,这道隔代养育的难题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被破解了。这一回合,算平局。
  囧 比娃成了老人的新乐趣
  估计所有人都熟悉了“别人家的孩子”的说法,自己从小到大也有一个叫“别人家的孩子”的隐形竞争对手,他聪明又懂事,放学回家就写作业,从來不玩游戏,会各种才艺……在小嘉的家里,这情形更囧,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哥哥的妹妹”或者“妹妹的哥哥”!自从二宝渐渐长大懂事,爷爷奶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拿两个孩子进行对比,“你看妹妹多棒啊,11个月就会走路了,你1岁3个月才会走”,“你怎么不听话呢,你看看妹妹多乖”“你怎么又哭了,你看哥哥都不哭”“你怎么这个都弄不好,你看哥哥做得多好,妹妹这么小都会玩了”……诸如此类的话语,小嘉每天都要听无数种组合,这简直比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有杀伤力啊!
  小嘉会像唐僧一样,不断、反复地提醒爷爷奶奶:“不要比来比去,男孩和女孩本来就不一样。”“哥哥小时候一样棒,只是你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哪能都一样?”但小嘉的“咒语”毫不奏效,爷爷奶奶对此乐此不疲,好像什么都需要比一下,才能让另一个变得更好!
  关键还是妈妈的态度
  和妈妈已经形成亲密依恋关系的俩娃,这些“比拼”对他们伤害与否,其实还是要看妈妈的态度。如果妈妈公正、平和,对此毫不关心,从不评判,从内心就非常尊重两个孩子完全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轨迹,没有比较意识,孩子也会越来越尊重自己的独特性,不去和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较,发展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所以,小嘉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孩子们对爷爷奶奶这些比较的态度,有些选择忽略,有些私下分别和孩子相处时进行劝慰,有些当面用些小技巧化解,既要保护好两个孩子各自的特质,又不让兄妹二人之间出现嫌隙,真是觉得伤透了脑筋,有多少个心思都不够用!不过她自我安慰说,这样操心就不会胖了!这个回合,尚未分输赢,仍在继续,就像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有苦也有甜,有快乐也有无奈!小嘉逐渐摸到了其中的门道,学会了用坚持、理解、忍让和积极改善等各种手段刚柔并济地进行调整。她当然知道问题还会层出不穷,但她也相信,解决之道总会比问题多!
  Part3高情商,让“相杀”变“相爱”——这样化解隔代养育矛盾更有效! 美眉熊妈咪
  成功的人隋商都很高,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隔代养育不外乎一场关于关系的挑战,情商能帮我们实现双赢!
  《妈妈是超人》节目中,黄圣依带小安迪从最初的疏远到亲密,也是让人感叹:孩子还是要自己带啊!而日常生活中,恐怕连明星也避不开隔代养育的难题。
  由于杨子和黄圣依忙于工作,安迪从小多由奶奶养育,安迪奶奶实力宠孙,经常金句百出:“我都是娇生惯养的,他有错误我也看不出来。”“安迪喜欢玩儿,我就为他建了个游乐场;安迪冬天喜欢滑雪,我就为他修了滑雪场。”安迪和奶奶的感情也是非常好,但凭这几句话,就知道什么叫“隔辈儿宠”了。
  在中国,由老人帮忙照顾孙辈的家庭比例相当高,眼下又是二孩潮,隔代养育更是无法回避的典型社会现象,如果夫妻俩都要上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然是带孩子的主力军,这样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保姆费,也让年轻父母更放心,但同时,两代人养育的矛盾也就不断地凸显出来了。
  这些常见的矛盾,你中枪了吗?
  “我为宝宝定制不能吃零食的规矩,却被老人打破了。”
  “奶奶嫌孩子吃饭慢,又怕她饿着,拿着碗追着喂,孩手总边吃边玩。”
  “总担心孩子冷,包裹得严严实实。”
  “孩手一哭闹,想要什么立马买买买……”
  “认为家里最安全,根本不让孩子在户外玩。”
  “担心孩子弄脏衣服,禁止孩子撒欢儿玩。”
  根本:不回避,正视接纳“不同”
  别说隔代了,就连两代人间都存在代沟,这是避免不了的。
  首先,从心理上要加以理解:有些老人可能只有一些有限的教育经验,而这些经验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能确实过时了。另外一些老人由于帮儿女带孩子,很想“刷”出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即使知道年轻人有新的养育观念,也想用自己的育儿老方法尝试阻挠,例如喜欢给孩子穿很多衣服、不建立规矩等。
  不光是在养育孩子问题上,代沟是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上也是。但是,我们和老人毕竟没有深仇大恨,而且在爱孩子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遇到分歧时,要想到老人终究是在帮我们带孩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先接纳再解决。
  实战:高情商出场
  我们当然不主张道德绑架,尊重老人不等于放弃自己的观点,一味服从或委曲求全。在孩子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如何坚持自我同时又不让老人难堪,不让矛盾激化,这就要EQ出场了。
  实践五招数
  1谁的父母谁出面——副作用小,调动关系情商中重要—项就是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技巧。
  谁的父母谁出面沟通。别忘了,老公还是公婆的儿子,老婆是岳父岳母的宝贝女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依然是宠爱的,说话当然也有分量。所以有啥看不过去的,先跟配偶沟通,然后派他出面说服自己的父母,这样副作用最小,效率也最高。
  2抓大放小冷静处理——自我情绪管理   情商高的人懂得把控自己的脾气,使之适时适度地
  表现出来,以不至于让冲动造成不良后果。
  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大智慧,记住冲动是魔鬼,有些话要想好了再说。另外,抓大放小,大原则需要沟通解决,但小细节能放则放,不同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摸索和学习的过程。
  3搬出专家和权威——科学激励,达成目标
  自我激励是情商训练的一部分,是指能够依据某种目标,调动、指挥并出谋划策,使自己走出尴尬,并达成目标。
  老人有时候心里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只是不愿意当面承认,更不服被儿女说教。这个时候既然已发挥不出优势,当然要调兵遣将,搬出科学专家来说服,其实老人最喜欢听专家说话了,时不时发些专家小视频、小文章给老人,潜移默化,也就达成了目标。
  牢记三原则
  避免权力之争,形成非对立的合作关系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到,在处理亲子关系中,要避开权力之争,这个原则在处理隔代养育问题中同样适用。
  避免权力之争,是承认和老人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拥有对于孩子的爱。既然是合作,当然要有一些口头协议以及沟通技巧。因为合作关系是双方愿意拿出时间进行沟通的,而有效的沟通是确保最终目标的达成,只有这样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达成最终的目标:孩子更健康快乐!
  尊重不争吵,给足老人面子避免难堪
  尊重不等于完全服从,但不尊重一定是道德缺失。有时候通过争辩老人也知道年轻父母是对的,但只是不愿意当面承认,尊重就是给足老人面子,避免他们难堪。
  而这一道德观念,也正是我们想传递给自己孩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当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与老人争吵不休,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言传身教,孩子通常很敏感,会模仿并且在潜意识中学会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
  切忌上纲上线,有事说事不讲大道理
  如果有必要沟通的事情,也是针对具体事件,千万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比如脱口而出:您根本不懂科学;您根本不懂时尚;您这样做是害了孩子;您严重影响了孩子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要对小的细节太过较真。不要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要从孩子的长远成长来考虑得失和好坏。小题大做只会使矛盾升级,会让老人心里不痛快,伤害也是双方面的,造成的后续麻烦可能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4有效陪伴孩子——了解自我,了解孩子
  想要了解自我,需要不断观察和审视自己内心世界,完善自我认知,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实际上,没有别人,是自己想怎么做!既然身为父母,就意味着偶尔要放弃一些些小自我,给孩子充足而有效的陪伴,在陪伴中更了解孩子,在这段只有你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孩子,也更了解自己想要的。直接与孩子沟通,这比你跟老人沟通更有效。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良好家教的保障,也是良好家教的宝贵资源,儿童通过对长辈的观察模仿,能够学到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学会尊敬、宽容与合作,能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人格。所以,想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父母自己还是多陪伴孩子吧!不要实行“双规”,一边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自己享清闲;一边还要埋怨隔代养育毛病多。
  5择时机再沟通——善于识别他人情绪
  通过细微的信号,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这就是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样的把控,不会让你在对方烦躁的时候增加他的压力,并能抓准时机进行有效沟通。
  只要你有時间陪伴孩子,就多让老人去休息,尽量避免同时“在线”,这样也是关心老人,毕竟年纪大了,力不从心。遇到看不惯的事情,挑选对方情绪好的时候再进行沟通,因为情绪不好的时候沟通叫争吵,而好情绪下才叫沟通,沟通之前先赞扬,再抛出问题。
  Part4 可能都会犯错,“牵手”更好 李晓阳
  看到太多说隔代养育如何不好的说法,但我们毕竟无法一下子完全摆脱这样的生活模式。何况,养育出现问题,不一定都是祖父母的错。
  老人养孩子全凭经验,可能会犯“经验主义”的错;年轻父母养孩子全凭书籍,可能会犯“教条主义”的错。也许大家各有犯错的时候,当然也有好的经验和观念可以交融。隔代养育,“牵手”最好。
  场景1 踩“禁区”
  小叶照顾宝宝方面相当用心,尤其重视孩子的营养方面。2岁的宝宝也很乖,对妈妈每天精心制作、搭配的爱心餐都会很享受地吃完。
  有一次,小叶必须外出培训3天,只好把孩子交给奶奶照顾。结果回家后她发现宝宝不爱吃自己精心做的做了。不出所料,是孩子的奶奶做饭时加了太多的调味料,加重了孩子的口味,居然还带孩子吃了2次洋快餐!小叶为此和婆婆大半年没再说话!
  点评:一方别越界,一方要善沟通
  婆婆踩到小叶最看重的“禁区”,很糟糕。不管是常年帮年轻父母看孩子,还是代管几天,老人都应该懂得养育的主体是孩子的父母,不能越界,要尊重年轻父母看重的养育方式。
  但是,这里面可能也存在小叶和老人的沟通问题,比如她并没有详细地告诉婆婆给孩子吃什么,怎么吃,绝对不能怎样,等等,导致婆婆并不清楚她的“禁区”在哪里。隔代养育中,及时、有效的沟通特别重要,否则都是相互“猜”的话,特别容易互踩“禁区”。
  场景2 尽尽信书
  苗苗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带,绝不能让老人插手!不过,前几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阵,苗苗正按着某育儿书给自家的3岁孩子立规矩,书里说了,好习惯的养成不容易,孩子哭闹时也绝不能退让,必要时可以将孩子关起来让他冷静冷静。因为看电视的事,苗苗把哭闹的儿子独自锁在书房让他冷静冷静,自己跑到另一个房间关上门,——眼不见心静。幸亏苗苗的妈妈来串门,听说这事后一边骂她一边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锁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因为撞门已经把自己伤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了,要不是姥姥及时打开门,还不知会发生什么……   点评: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人确实容易溺爱孩子,但有时他们对“度”的把握却比年轻父母要好,毕竟经验更加丰富,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的风险要小于完全“照书养”。
  其实,即使是那些住在一起,老人又经常溺爱孩子的家庭,也可以换个思维方式:父母的严厉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厚爱,可以相互抵消、平衡,让教育效果更好。
  场景3 滑剂
  小王在他儿子眼里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爸爸!动不动就吼叫、摔东西、上手打,脾气简直简直不能再暴了!——这也难怪,小小王年仅4岁就有过离家出走的冲动,当然换来的是爸爸更大的怒火。但这一切,随着小王的岳父来家常住迎刃而解了:老人并不会溺爱小小王,但是他在场时,总会压制住小王的怒气,还会用很多种平和的法解决问题,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小王吼叫了多次无效的。姥爷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让他获得了全家的认同,也成了家里的权威人物,是小王和小小王争相模仿的对象。
  点评:让老人的智慧更充分发挥
  孩子是最擅长模仿的“小动物”,当所有的教育者又足够开明睿智的时候,一个优秀的孩子无须刻意教育,也会出现在家庭中。
  老人通常都很睿智,毕竟积累了行走人生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如果能调动出老人的这些智慧,成为家里大小孩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整个家都会变“聪明”。
  几个场景看过来,我们可以感受到,有时候隔代养育造成了颇大的麻烦,而有时候又是很好的助力和调整。我们何必一定要把二者割裂来看呢?从家庭教育的专业角度看,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互相配合,协同教养才是正途。
  Part5 6个最头疼“怎么办”,心理咨询师来回答 张仙锋
  Q老人对孩子言听计从怎么办?
  A老人是免不了“隔辈亲”的,这也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当年他们的育儿条件确实不好,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当然要补一补,当年没能给自己孩子的那部分要加倍地补偿给孙辈,所以他们对孙辈是无条件地付出。隔代养育中,老人就是会爱得多一点,规则的部分少一些。所以父母更要清楚:这样的养育模式,老人可能只负责爱和照顾的部分;教育和规则的部分必须由父母来行使和完成。当冲突过大时,可以和老人一起坐下来商讨,界定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和保证执行的规则和规定。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爱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勤于管教,稍微严厉一些,那么祖父母的爱可能是很好的调节,是孩子人生中温暖的体验和被纵容的滋养。
  Q姥姥和奶奶总比着溺爱孩子怎么加
  A其实这是不错的家庭资源,说明两边的老人跟你们的关系都不错,而且她们都很爱这个孩子。可以利用好老人对孩子的这份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就像一个人拥有左手也拥有右手一样,他既拥有奶奶的爱,又拥有姥姥的爱,这个孩子的人生会更加幸福和富足,这是孩子成长中一份很大的礼物。有机会也要和老人说明:爱不是一场战争或争夺,因为永远没有输赢,对孩子来说怎样最好,才是真正的爱。比如每次商量好了孩子进步了再买玩具,但一旦奶奶、姥姥知道了,就争相给孩子买,使计划完全乱套。这时候就可以跟老人充分沟通,告诉她们这是我们教育、计划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真的很爱他,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就请绕开这部分,建议她们采用其他方式,比如买些图画书,带孩子去看音乐剧,参加家庭旅游,等。
  Q奶奶替孩子做太多怎么办?
  A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奶奶非常爱这个孩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让爸爸出面去和奶奶谈。当然,可以给先生一些策略,比如和他讨论一下当时自己被教育时是怎样的,那么做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现在应该对孙子怎样做。
  另一方面,可以看看奶奶在家庭中是否能感觉到她的价值感。如果能让她通过做些别的事情获得更好的价值感,她会不会对孩子更放手一些?通常老人认为自己为孩子做得越多越有价值感,所以可以想想如何去丰富奶奶的生活,或者说让她做一些其他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就是当她偶尔没有替孩子做事情时,要使劲夸赞她,不断去鼓励想要的部分,而不是指责不想要的部分。
  Q幼儿园老师和老人反映问题,老人不告诉我们怎么办?
  A老师把孩子的问题反映给了家里的老人,但是老人“护短”,回家后没有提起和转达,这确实是麻烦事,但里边似乎也包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更容易见到的是爷爷奶奶。也就是说,如果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甚至一些亲子活动、家长会等,老师只能见到老人,并认为是老人在管教孩子的话,那么孩子的问题她自然会选择直接反馈给老人。父母当然有权利而且必须承当起管教、教育孩子的责任,那么可以和老師说明情况,比如自己实在太忙无法接送孩子或者陪孩子参加活动,但在家管教的事还是父母为主,老人会管得相对松一点。建立好沟通通道,请老师有什么问题及时和你联系,相信这样的要求老师是不会拒绝的。
  Q我和婆婆关系很僵怎么办?会影响孩子吗?
  A建议作为成人,还是要处理好家庭关系,让家庭充满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气氛,这比剑拔弩张的氛围对孩子的发展来说要好得多。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更多是通过大人的言行举止,观察他们的行为来学习的。家里的气氛不和谐,孩子是完全能感受到的。
  曾有一个案例,妈妈和公婆之间有矛盾,当然他们并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孩子白天跟爷爷奶奶在家时没有什么问题,等妈妈一回来就会开始骂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不好。爷爷奶奶很生气,觉得这都是这个妈妈教孩子的,但是这个妈妈也很冤枉,因为她真的没教,甚至都没在孩子面前说过爷爷奶奶的坏话。
  可见孩子是很敏感的。我们经常觉得家人之间的矛盾,只要不发生言语冲突,孩子就不会知道,但其实成人的情绪、身体行为包括态度更容易被孩子“看破”。上面的案例就是孩子通过家里的很多非言语方式,感受到了妈妈和爷爷奶奶的关系不好,孩子就扮演了替他觉得更亲近的人去向对方表达愤怒、说出不满的角色。所以家庭是需要合作的,成人是需要努力调整家庭关系的,不是说为了照顾孩子忍气吞声地住在一起就是对孩子好。   Q一和老人说他们做得不对就急怎么办?
  A建议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说具体的事,而且对事不对人。沟通具体事的时候最好自己少说,让老人充分表达,比如说说当时的情况,为什么选择那样得处理方式,达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是不是解决了问题,等,在老人表达的过程中,可能自己就明白当时的方式是不是合适和合理的了,无须我们多言。
  隔代养育不应该是贬义词,这样的家庭资源支持,对于家庭来说是很宝贵的。现实的问题一直存在,年轻的职场父母确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能按点下班已然不错,不可能每天早早下班接孩子,家里有老人搭把手是很有帮助而且很幸福的事。但是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力求解决。但值得确认的一点是,养育孩子总会有诸多问题等着我们,无论怎样都会存在,这并不是隔代养育本身有什么问题。
  Part6 划重点篇
  给年轻父母
  主动承担起养育的主体责任,必须花时间管孩子,才能有話语权。
  决不妥协让老人把孩子带回老家,坚持共同养育。
  自己学习、了解靠谱的科学养育知识,成为家中的“育儿权威”。
  学会目标法则,将“让孩子更好”成为家庭协同养育的一致目标。
  一定要做好“智斗”的思想准备,但感恩老人的帮助是“底色”。
  懂得抓大放小,无奈的生活细节宁肯放手也别撕破脸,毕竟是亲人。
  学会沟通,就事论事,一切以解决事情为前提,不以批评老人为前提。
  积极调整关系,记住: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才有益。
  关心老人,让老^在生活中有更多育儿以外的乐趣和成就感。
  善于借用资源,学会各种求助。
  给老人
  可以拒绝带孙子女辈的要求,法律没有相关规定。
  要是决定帮孩子一把,就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享受天伦之乐。
  不越界,把教育的主要责任交给年轻父母,并督促年轻父母尽责。
  不瞎猜,有话直接和孩子们沟通。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想象得那样。
  沟通的时候感觉不愉快及时说,最好告诉孩子们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是什么样的。
  不逞强,保证自己充足的休息时间和独处时间,实在不行,要求增加小时工等外援。
  一视同仁,尽量做到不区别对待儿媳妇/女婿。
  不和街坊邻里搬弄是非,不满意的地方尽量和孩子们协商解决。
其他文献
宝贝的成长,并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成长,这其中有父母的影子,还有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做到最好的自己,客观上便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因此,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便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终有一日,目送他勇敢远行吧……  大部分父母在孩子诞生之前,心理状态可能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这是因为,80后、90后父母多半是独生子女,在标榜个性化的生活中,他们常常会用特色的装扮、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来体现自己与父
草莓木糠杯  动物性淡奶油200克、玛利亚饼干180克、炼乳45克。  将玛利亚饼干用搅拌机搅打成细腻的饼干碎屑。  淡奶油加入炼乳,打发至出现纹路的状态。(淡奶油打发时需要事先冷藏24小时以上,天热时最好隔冰水打发效果最好)。  将打发好的淡奶油装入裱花袋里,在杯底铺上一层饼干屑,挤上一层奶油。  再撒上一层饼干碎屑。  挤上奶油,依次直到铺满怀身。  最后用筛网上面筛上一层饼干屑即可。  小贴
是药三分毒,药物用对了能治病,用得不对,不仅治不好病,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子生病后,并不是用药越积极越好,也不是输液就比吃药好得快。很多用药常识,家长需要了解,因为这关系到孩子当下的健康和将来的健康。  认识抗生素  所有专业类医药书里,没有任何一本书会把抗生素定义为消炎药,正确的叫法都是抗菌药物,它的作用是抗感染,而不是消炎,而且是治疗由于细菌或者支原体等抗生素敏感微生物引起的特定感染。 
辅食添加过程中,有些似是而非的情况让妈妈们大伤脑筋!通过调查,我们帮你整理出了点击率最高的6道选择题,一起来做做吧!  辅食添加,包含辅食的添加时间、添加顺序、辅食性状的选择和制作方法等方方面面。做完这6道选择题,你会发现,其实,辅食添加的每个小细节都不是机械、刻板地掌握科学知识。做好辅食添加的每一步其实都是一个更加了解自己宝宝生长发育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了解自己宝宝独特需求的过程。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更胜一筹。”来吧,这样做能够让宝宝像达尔文一样拥有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能力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视觉发展能力和专注时间不同,在观察力上也有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的培养方案。  0~1  7大视觉能力逐渐完善  宝宝的视觉经历了从近到远、从模糊到清晰、从整体到细节、从平面到立体、
《两个天才》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蒲蒲兰绘本馆)  文、图|徐萃 姬炤华  推荐理由:这是作者姬火召 华联手徐萃继《天啊!错啦!》之后的又一“十年力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两只小鼹鼠睡前的想象故事,构思简单却令人惊叹。该书的图画细节丰富又逻辑严密,可以一看再看,每一次都会收获不同的惊喜,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开展发现书中的细节的游戏,其乐无穷!  《外婆家的马》  海燕出版社  文|谢华 图|黄
孩子是天生的藝术家,善于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感受美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应带他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让美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活之中;提高审美力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是孩子提升幸福感的通道。  在进行家庭美育的过程中,父母也是受益者,能从中获得美的滋养。  做好家庭美育,养育生活不再是只有一地鸡毛,而是能时刻感受生活的丰富和美好。  家庭美育,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  食物中蕴含着生活的态度,和孩子一
天气转凉了,可稍不留神宝宝就光脚丫了,总是不知道他是何时把袜子脱掉的。宝宝为何会这么喜欢脱袜子?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袜子好好地穿在宝宝的脚上吗?宝宝如是说  不舒服 宝宝双脚皮肤上布满了神经末梢,他常常喜欢光着脚在地板上走来走去,不同材质的地面会让他的脚掌感觉既新奇又舒服。因此,大多数情况宝宝是不喜欢小脚被紧紧包着的,他喜欢那种凉凉的、粗粗的,走起来感觉非常不同的感觉。这也是他一有机会就将袜子脱掉的最
《爱打嗝的斑马》  适合年龄 3 4 5 6 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启发精选世界优秀畅销绘本)  推荐理由:一只严肃又庄重的斑马不停地打嗝,一路上遇到了好几个动物朋友,他们都热心地建议各种有趣又不太庄重的治疗方法,斑马自然没有听取。直到遇到鸭子夫人,斑马才发现身上的条纹因为打嗝发生了变化,而回去找那些动物朋友……  作者大卫·麦基是一位英国知名绘本作家,他的作品中富含英国人独特的幽默感,并擅长在
我们提倡宝宝的第一口食物是母乳,尽量延长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但是,断奶时间没有明确的限定。如何断奶能给宝宝有效、科学的支持?  断奶是指宝宝从以母乳作为唯一食物来源,到6个月开始添加輔食,再逐渐过渡到以母乳以外的食物来满足全部营养需求的一个转变过程。  所以,断奶过程建议在宝宝1~2岁之间开始循序渐进,到2岁左右自然断奶,这是最理想的。因此,除了由于母婴患病或分离导致的断奶,断奶不宜在妈妈和宝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