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态教学中关注“思维经验”的获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上世纪初期,杜威就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是一种生长,而生长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正是因为“经验”对个体成长的重大帮助,201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就将数学教学目标由先前的“双基”升华到“四基”,这其中就涵盖了“基本活动经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 “基本活动经验”的关注,不能仅仅满足于“操作过程”、“具体活动”中的经验,更要关注“思维层面”中的经验。
  一、呈现推理的细节,帮助学生获得“演绎与归纳”型的经验
  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或许正是课程标准的倡导,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推理的逻辑性、严谨性,以及推理的方式和方法,然而就在我们过多地关注推理的逻辑性、严谨性与方式方法时,却忽略了学生对于“推理经验”的获得。要知道,“推理的逻辑性、严谨性与方式方法”属于“客观存在”,而“经验”就是“主观生成”。为此,我们应努力呈现推理的细节,帮助学生生成相应的经验。
  俗话说“一叶而知秋”,这是人们从一片片落叶的现象推出秋天即将到来。这种由细小的变化推出整体的发展趋势,就是归纳推理,这种推理对学生自我建构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为此在具体的教学,应努力地呈现推理的细节,让学生在具体的参与中获得这些经验。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归纳推理: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将三角形进行完全分类——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着,让学生任意画(找)一个直角三角形,让他们用量角器测量这个直角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三个角的度数和,然后是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当学生们每次都得出180°时,我都问学生:“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正是因为我将推理的细节呈现出来,并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也获得了一个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推导归纳经验。
  二、创设建模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抽象与具体”型的经验
  建模,就是一种用数学的视角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通过抽象、整合、提炼后,变成数学问题模型的方法策略。随着建模活动越来越进入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如果我们能在建模活动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活动,定会为学生获取相应思维经验提供方便。
  例如在“确定位置”的学习中获取“抽象与具体”的经验。“确定位置”是与日常生活极其关联的策略,如GPS的定位、图书馆中的书的排列等,如果按照日常生活中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在左边、在右边等)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势必无法有序解决“具体位置”确定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的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首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确定位置的“数学策略”,即引导学生梳理观察顺序,如“从左向右数是第几排”、“从前往后数是第几列”、“从下往上数是第几层”;然后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观察顺序来确定现实中的一些事物;接着,引导学生用横向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从左向右”,用纵向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从下向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原始的“坐标”雏形。当学生在脑海里生成这个“坐标”时,也就获得了这一类的抽象经验。
  三、关注论证的逻辑,帮助学生获得“分析与综合”型的经验
  在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论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活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维训练方法,如果在论证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深刻体会论证的逻辑,就会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分析与综合”的经验。
  例如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领域,它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根据平常现象来分析核心问题的能力。如“一支钢笔23元,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少5元,买一支钢笔和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可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条件”的体验过程:要解决问题“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钱”,就必须知道“一个文具盒与一支钢笔各是多少钱”这两个条件;而求一个文具盒的价钱必须根据“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多5元”条件,即“23元 5元”;最后当“钢笔的价钱与文具盒的价钱”这两个条件都呈现时,问题也就解决了。当我们经常关注论证的逻辑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就会因经常参与这样的思维经历而获得丰富的思维经验。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这一时期是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创造过程、发展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期。在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探究的开放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一、提供材料要有有效性  提供材料的有效,是探究活动有
目的:强化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在校教育,探讨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方法:针对全日制医学大专生的教学难点调整教学方法及手段,根据大专生的特点因材施教:1走进学生的内心
目的:医院固定资产的配置应当满足医院诊断、治疗和运行的开展。方法:通过对医院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考核等关系到医院中、长期发展健康运营的方法、手段、规律的思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对于脊髓血管介入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7例拟行脊髓血管介入术治疗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术前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分别采用容积显
一题之“多”是指:一题多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几个方面。实践证明:一题之“多”是进行多维型数学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本人在近日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在设计的每一环节中都用到了其中一“多”,收益也颇多。   一、一题多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师:用2件上装和3件下装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  生1给出无顺序的搭配,出现了5种搭配方法(板书:遗漏);生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