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父亲做冰灯的句子。(学生交流画的句子)
师:(幻灯映示: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边打磨着,我发现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势很像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看看父亲在做灯的过程中,哪些动作反复出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到了吗?请你说。
生:我找到的词是“打磨”。
师:真好。“打磨”这个词在这句话中反复出现,那究竟什么叫打磨呢?
生:我觉得打磨的意思就是把一个东西一边敲打一边磨。
师:哦,这是你的理解,课文中的“打磨”指的是什么? (发展性探问理答)
生:我感觉课文中“打磨”的意思是把冰打磨成灯笼。
师:像什么一样?(发展性追问理答)
生:像冰灯一样。
师:看看书,联系课文找找看。(发展性探问理答)
生:我觉得打磨的意思就是像洗碗一样地在冰上搓来搓去。
师:真会读书。联系课文我们理解了这个词。(判断性肯定激励理答)
来,伸出手,我们都来做做“打磨”这个动作。就是像洗碗一样在里面磨呀擦呀。(师生同做“打磨”动作)这就叫“打磨”。
师:哎,老师有个问题,平时老师在教大家写作文的时候,一般都希望大家用词丰富,尽量不要重复使用词。可是在这里,作者却反复使用了“打磨”这个词。肯定是在强调什么。
【点评】教者以“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的呢?”一个开放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在正确寻找到聚焦面后,又从聚焦的面上继续引导;通过 “哪些动作反复出现?”找到“打磨”这个核心重点理解词语。教学接着围绕“打磨“从表层走向内在深意,“打磨”这个词其实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学生对它的理解一开始容易通过借字面意思猜测,不是十分贴切,此时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是帮学生增添了一些生活的体验,对“打磨”这个词又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也为学生理解父亲反复这样做的背后原因产生了质疑,巧设了悬念。
【教学片段二】
师:你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再看看课文想想,父亲是用什么样的手在打磨这块冰?
生:父亲那是一双勤劳的手。
师:联系生活,你读懂了。(判断性肯定提升理答)
生:那是一双冻得发红的手。
师:真会读书,联系下文读到了。(判断性肯定激励理答)
生:我觉得那双手是很有创意的手。
师:为什么说很有创意?(发展性追问理答)
生:因为他儿子要的是有玻璃罩子的灯,他却想到用冰代替玻璃。
师:真会理解。(判断性肯定激励理答)
生:还是一双冰冷的手。
师:就是这样一双手,忍着严寒,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反复地打磨着。(幻灯映示文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配合背景音乐)是的,日子虽苦,但是贫穷的父亲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就想到了用冰做灯。只见父亲——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可是大年三十的早上啊,人们早已停止了劳作,可是父亲依然为我做着冰灯,只见父亲——(生又齐读)
师:那双粗糙、布满老茧的手在不停地为我打磨着,尽管已经冻得通红,但是他依然在为我做着冰灯。只见父亲——(生再次齐读)
【点评】此教学环节仍在借助对手的观察来进一步体味“打磨”的含义。学生最富创意的回答如同他的话一样富有创意。“我觉得那双手是很有创意的手。”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放弃这一小小的听起来与众不同的声音,对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认可,当然如果能进一步提升,将会启发更多孩子对父亲复杂情绪的理解。因为创意背后是一个有智慧的父亲,是一个在艰苦生活状态下乐观的父亲,也同样是一个被贫苦所累、无法满足儿子需求、却又无限爱着儿子而采用无奈办法的父亲。这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教者在引读前通过对父亲手部的放大关注后,又加入情境渲染,父亲此时的“打磨”动作已深深打动乃至于震撼了学生的心,因此读得也格外动情。
【教学片段三】
师:从父亲打磨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做到。
师:你想说什么?(发展性转问理答)
生:我想说,这是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浓浓的爱。
师:你说说。(发展性转问理答)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
师:那份爱表现在父亲打磨冰灯的时间之长,打磨冰灯之艰难。这正是作者反复使用“打磨”这个词所要强调的。看来,我们以后在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去体会它深刻的含义。你们看,我们从父亲反复打磨的动作当中,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这份浓浓的爱。
(目标性归纳理答)
【点评】至此,“打磨”一词的反复运用才终被学生所理解。这里突出体现了设计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反复斟酌品味语言,并理解语言文字使用方式的精妙之处。“反复”是诗歌教学常用的表现形式,但在一段文字中一个词语的多次出现虽不能严格定义为“反复”,但在阅读中,如能仔细发现,细细品味,这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这处设计与其说是解决教学核心价值的难点,不如说是巧借教材这一例子,很好地进行了文章品鉴方法的指点。
【总评】纵观这几个片段,教者巧妙地抓住了“打磨”这个词语,重点攻破父亲的动作这个画面,紧紧围绕“打磨”展开了多层教学,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 逐层攻破。教师为学生的理解引领了学习的路径,教师的关键三问,就是在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学习障碍的支架。 学生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已知经验和探索新知的台阶构筑上,设计者为这些难点中间设计了许多富有梯度的小台阶,这些支架包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上下文”“再看看图画”在合适的时机发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暗示,每一次暗示都在解决一点点障碍,也正在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核心主题。
二、 巧辟悉径。该文的重点与核心,其实是通过父亲为满足我,在买不起灯的情况下为我做冰灯,而正在成长的我也通过这件事找到了心中的那盏灯。教者巧妙之处就是以“打磨”“反复出现”作为教学突破口,这种事半功倍的攻克方式,是对教材有独特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方能驾驭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敏锐找到这样的语句体会,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能力不仅教师自身要不断修炼,也要积极培养学生获得。
三、 回应主题。这三个紧密相连的教学片段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为后面教学理解“心中那盏灯”设下伏笔,为体会父子情深做了铺垫。每一处环节接近结尾处都鲜明地照应了文章的主题,而三个大板块又很好地围绕“打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环形。教学的完整性与照应性都得到极大体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
理答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师智慧处理,也是教师魅力所在。从整体上看,王老师发展性理答比例比较高,判断性理答其次。发展性理答比例比较高说明教师在动态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尤其是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遇到学生的回答还不够准确到位时,及时启用了“探问”的理答行为,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提示了问题解决路径,这里凸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判断性理答也比较高,特别是课堂中多见判断性肯定理答会稍显教师的教学主张,可见教师是强调并善于正面引导和肯定学生。在这些理答中,也见到几处教师的激励理答,这永远是课堂理答不可缺少的,只是建议王教师在理答上避免“真会读书”这样的激励理答重复出现,相信不断提升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激励理答,王老师的课堂必将更加焕发魅力的色彩。
(本课教学实录由杨力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项阳节选)
(王向春,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项 阳,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师: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父亲做冰灯的句子。(学生交流画的句子)
师:(幻灯映示: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边打磨着,我发现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势很像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看看父亲在做灯的过程中,哪些动作反复出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到了吗?请你说。
生:我找到的词是“打磨”。
师:真好。“打磨”这个词在这句话中反复出现,那究竟什么叫打磨呢?
生:我觉得打磨的意思就是把一个东西一边敲打一边磨。
师:哦,这是你的理解,课文中的“打磨”指的是什么? (发展性探问理答)
生:我感觉课文中“打磨”的意思是把冰打磨成灯笼。
师:像什么一样?(发展性追问理答)
生:像冰灯一样。
师:看看书,联系课文找找看。(发展性探问理答)
生:我觉得打磨的意思就是像洗碗一样地在冰上搓来搓去。
师:真会读书。联系课文我们理解了这个词。(判断性肯定激励理答)
来,伸出手,我们都来做做“打磨”这个动作。就是像洗碗一样在里面磨呀擦呀。(师生同做“打磨”动作)这就叫“打磨”。
师:哎,老师有个问题,平时老师在教大家写作文的时候,一般都希望大家用词丰富,尽量不要重复使用词。可是在这里,作者却反复使用了“打磨”这个词。肯定是在强调什么。
【点评】教者以“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的呢?”一个开放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在正确寻找到聚焦面后,又从聚焦的面上继续引导;通过 “哪些动作反复出现?”找到“打磨”这个核心重点理解词语。教学接着围绕“打磨“从表层走向内在深意,“打磨”这个词其实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学生对它的理解一开始容易通过借字面意思猜测,不是十分贴切,此时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是帮学生增添了一些生活的体验,对“打磨”这个词又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也为学生理解父亲反复这样做的背后原因产生了质疑,巧设了悬念。
【教学片段二】
师:你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再看看课文想想,父亲是用什么样的手在打磨这块冰?
生:父亲那是一双勤劳的手。
师:联系生活,你读懂了。(判断性肯定提升理答)
生:那是一双冻得发红的手。
师:真会读书,联系下文读到了。(判断性肯定激励理答)
生:我觉得那双手是很有创意的手。
师:为什么说很有创意?(发展性追问理答)
生:因为他儿子要的是有玻璃罩子的灯,他却想到用冰代替玻璃。
师:真会理解。(判断性肯定激励理答)
生:还是一双冰冷的手。
师:就是这样一双手,忍着严寒,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反复地打磨着。(幻灯映示文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配合背景音乐)是的,日子虽苦,但是贫穷的父亲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就想到了用冰做灯。只见父亲——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可是大年三十的早上啊,人们早已停止了劳作,可是父亲依然为我做着冰灯,只见父亲——(生又齐读)
师:那双粗糙、布满老茧的手在不停地为我打磨着,尽管已经冻得通红,但是他依然在为我做着冰灯。只见父亲——(生再次齐读)
【点评】此教学环节仍在借助对手的观察来进一步体味“打磨”的含义。学生最富创意的回答如同他的话一样富有创意。“我觉得那双手是很有创意的手。”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放弃这一小小的听起来与众不同的声音,对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认可,当然如果能进一步提升,将会启发更多孩子对父亲复杂情绪的理解。因为创意背后是一个有智慧的父亲,是一个在艰苦生活状态下乐观的父亲,也同样是一个被贫苦所累、无法满足儿子需求、却又无限爱着儿子而采用无奈办法的父亲。这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教者在引读前通过对父亲手部的放大关注后,又加入情境渲染,父亲此时的“打磨”动作已深深打动乃至于震撼了学生的心,因此读得也格外动情。
【教学片段三】
师:从父亲打磨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做到。
师:你想说什么?(发展性转问理答)
生:我想说,这是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浓浓的爱。
师:你说说。(发展性转问理答)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
师:那份爱表现在父亲打磨冰灯的时间之长,打磨冰灯之艰难。这正是作者反复使用“打磨”这个词所要强调的。看来,我们以后在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去体会它深刻的含义。你们看,我们从父亲反复打磨的动作当中,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这份浓浓的爱。
(目标性归纳理答)
【点评】至此,“打磨”一词的反复运用才终被学生所理解。这里突出体现了设计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反复斟酌品味语言,并理解语言文字使用方式的精妙之处。“反复”是诗歌教学常用的表现形式,但在一段文字中一个词语的多次出现虽不能严格定义为“反复”,但在阅读中,如能仔细发现,细细品味,这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这处设计与其说是解决教学核心价值的难点,不如说是巧借教材这一例子,很好地进行了文章品鉴方法的指点。
【总评】纵观这几个片段,教者巧妙地抓住了“打磨”这个词语,重点攻破父亲的动作这个画面,紧紧围绕“打磨”展开了多层教学,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 逐层攻破。教师为学生的理解引领了学习的路径,教师的关键三问,就是在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学习障碍的支架。 学生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已知经验和探索新知的台阶构筑上,设计者为这些难点中间设计了许多富有梯度的小台阶,这些支架包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上下文”“再看看图画”在合适的时机发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暗示,每一次暗示都在解决一点点障碍,也正在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核心主题。
二、 巧辟悉径。该文的重点与核心,其实是通过父亲为满足我,在买不起灯的情况下为我做冰灯,而正在成长的我也通过这件事找到了心中的那盏灯。教者巧妙之处就是以“打磨”“反复出现”作为教学突破口,这种事半功倍的攻克方式,是对教材有独特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方能驾驭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敏锐找到这样的语句体会,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能力不仅教师自身要不断修炼,也要积极培养学生获得。
三、 回应主题。这三个紧密相连的教学片段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为后面教学理解“心中那盏灯”设下伏笔,为体会父子情深做了铺垫。每一处环节接近结尾处都鲜明地照应了文章的主题,而三个大板块又很好地围绕“打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环形。教学的完整性与照应性都得到极大体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
理答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师智慧处理,也是教师魅力所在。从整体上看,王老师发展性理答比例比较高,判断性理答其次。发展性理答比例比较高说明教师在动态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尤其是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遇到学生的回答还不够准确到位时,及时启用了“探问”的理答行为,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提示了问题解决路径,这里凸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判断性理答也比较高,特别是课堂中多见判断性肯定理答会稍显教师的教学主张,可见教师是强调并善于正面引导和肯定学生。在这些理答中,也见到几处教师的激励理答,这永远是课堂理答不可缺少的,只是建议王教师在理答上避免“真会读书”这样的激励理答重复出现,相信不断提升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激励理答,王老师的课堂必将更加焕发魅力的色彩。
(本课教学实录由杨力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项阳节选)
(王向春,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项 阳,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