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2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间在网上看到来自《羊城晚报》的新闻《汪洋荐书谈幸福: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汪洋何许人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在这条新闻发布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大众就在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GDP不停地增长,而我们却没有感觉到越来越幸福?汪洋的一句“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又让我们开始反思“什么是真正的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与幸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GDP的增长意味着社会总财富增加,人均社会财富也会增多,但“人均”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个体都能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有0平方米的住房,你的同事有90平米的住房,你的同事花钱换了一个180平方米的住房,这个看似与你无关的事件,在经济统计的时候却与你有关,因为你的同事花钱买了大房子,他为GDP的增长作了贡献,同时你俩的人均住房面积也增加了45平方米。当然,由于你的住房面积依然是0平方米,你怎么可能会感觉到幸福?也许你同事的幸福会因换了大房子而加倍,但是幸福却不可以被平均。
  一位省委书记能够提出“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说明我们的政府官员开始思考百姓生活的幸福评价体系。
  那么,当下的社会,我们为什么会感觉越来越不幸福,换句话说“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我们审视一下周围的环境,抑郁、亚健康的流行,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究竟是我们的“精神”出了问题,还是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疯狂”?职场中人经常用“忙得发疯”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处在一个“多任务时代”,这并不是我们主动的选择,而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我们“被多任务”。“多任务时代”的一个特征就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被”,我们“被就业”、“被失业”、“被成功”、“被失败”,甚至是“被幸福”。
  “多任务”对于IT界来说是一种进步,一台电脑可以处理多个任务,效率大大被提高。但是人脑不是电脑,如果让人脑搞多任务运作,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让人变得“疯狂”。因为人生来就是一个只适合做单任务的动物,换句话说就是专心致志地做完一件事情再做另一件事情。可这个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不允许我们这样单线程地工作。工作中一个人同时负责四五个项目是常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脑上同时开着MSN,挂着QQ和飞信,但结果是什么呢,经常会把信息发错对象。
  人是不适合同时开展多任务的,人能承受的极限就是同时做两件事情,开车时听广播就已经加大了发生交通意外的概率,如果你开车听广播的同时打手机或者看报纸,那无异于自杀。有婴儿的朋友可以做一个实验,如果婴儿一直哭闹不止,你就把电视、广播都打开,同时再让洗衣机也运行起来发出声音,接下来你就会发现,婴儿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因为如果让婴儿的大脑同时做3件事情就只有一个结果,“死机”——什么也不做——睡觉。
  为了应对“多任务时代”的冲击,人们也在思考一些办法,有人就提出了“番茄工作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时间分配成若干个“25分钟”的单元,在每一个“25分钟”内只专心做好一件事情。
  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多任务时代”已至,与其抱怨“为什么越来越不幸福”不如去“寻找可能的幸福”。
其他文献
过去,闽台两地的闽南人都过七夕,他们通常认为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娘妈生日”,在这天傍晚,许多人家特别是有十六岁以下小孩的家庭都要祭祀“七娘妈”(亦称七仙女、织女、七星嬢、天孙),俗称“拜七娘妈”,以祈求七娘妈保佑家中的小孩能够健康平安长大。人们在院子中排设香案,供上牲醴、果品、清茶等,也供上鲜花、脂粉(胭脂和“凸粉”)、红纱线、芋头油饭等专用于祭祀七娘妈的祭品。香案边上要放一椅子,上置一盆清水,并放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有随和的人,也有执着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认真的人。随和的人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别人,让一切变得容易和事过不留痕。而执着(认真)的人,尤其是执着于他所认可的美好时,有时候会为难自己也为难别人,但,这个世界却因此多了一种回味。我想,马家辉先生就是这种让人回忆起来有另一种生命况味的人。这样的人,在如今的世道,已不多见。  对于马家辉这样一个认真的作者,当然是极端爱惜自己的文字。他曾在《日月》
期刊
一本好的职场“know-how”书,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作者本身必须有丰富的职场经历,从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一路成长为主管,这其中又要有故事分享和经验总结;第二,作者必须研究过职场中处于各个位置的人的心理,能省察人心最深处的想法以及职场中的残酷真相,并能指出可行的方向。    何飞鹏的“自慢系列”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他的人生故事多少有些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他能以自己为例不断反省、深刻剖析工作中的得失
期刊
大陆出版企业进行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面对市场。如今,大陆出版企业就组织的结构来说,算是改革完毕,而实质上内部运作的改革现在才算是真正面临未来之路。在凭借市场机制的要求日益明显情况下,出版社的营销能否跟上改革脚步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出版市场依托两个关键:内容和通路。多年来,出版业者一直以“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自居。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提供商定位,以销售来说,许多出版社长期以来
期刊
《论语·卫灵公十五》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宋代周敦颐尝言 “文以载道”。古往今来,“道”之发扬光大,乃人之天职,亦是文化事业之天职。“人能弘道,书可弘人。”书是“文”的载体,而业者作为“书”的制造者,以“书”播道当是义不容辞。  故事又从黄泥街开始。  “1993年,鉴于当时外语考试书十分热销,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我在长沙黄泥街经营了一个8平米的小书店。”湖南弘道文化龙挺总经理说,这就是弘道
期刊
2008年5月30日,廖信忠在天涯论坛的天涯杂谈里,发表了一系列以个人经历为出发点的台湾故事。帖子贴出之后,迅速受到网友的关注,在此书上市之前,关于这一系列文章的回帖就多达500多页。天涯网上的红火引起出版商的关注。经过一年的准备,2009年11月,《我们台湾这些年》隆重登场,继而在大陆出版界掀起一阵阅读台湾的热潮。  文章的开始,廖信忠这样写道,“回想过去三十年,就跟大多数人一样,日子过得平平淡
期刊
大雄总被胖虎欺负,旁边总有起哄或不敢吭声的小夫。这是我们很熟悉的日本动画《哆啦A梦》每一集都要上演的情节。台湾儿童福利联盟前知识长王美恩在《终结霸凌》里借用这三个角色,让大家认识“霸凌”的本质。她认为,任何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胖虎或大雄,但如果能出现更多正义的小夫,霸凌的戏码也就无法搬演了。    霸凌背后的心理需求    2002年,儿福联盟开通儿童专线,为小朋友提供一个反应困扰和问题的渠道。当时任
期刊
最近有一本反映台湾人生活的文学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在大陆很热销,不能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主要大陆民众对台湾的情况不清楚,他们想了解台湾,想知道两岸隔绝六十年来台湾的真实情况。  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岸寻求和谐、合作、商机,共同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呼声越来越高,迈出的步子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可以说,两岸都在搁置争议、面向未来,朝好的方向努力、发展,而
期刊
“他的脸面朝向过去,凡是我们看起来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对天使而言,却只是一个灾难。这场灾难堆叠着一层又一层的残骸,猛力抛掷在天使脚前。  天使像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风暴猛烈地扣紧天使翅膀,令他动弹不得,以致再也无法将翅膀收拢。天使无法抵抗风暴,背对着被推向未来。天使面前的碎片高耸入天,我们称那风暴为进步。”  本雅明在《历史的天使》中这样描述。  在历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