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活动课的思考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j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的教学虽然重视了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但由于学生素质存在有差异、程度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仅靠语文课是不够的。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在玩中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拓宽,学生通过活动课扩大视野,进一步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其写作能力。
  关键词:活动课 特点 实施策略
  一、活动课的特点
  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既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又不重复教材内容,要切实上好语文活动课,它的内容要依据教育方针符合语文教材特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宽于教材,题目要有趣,形式要新颖,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新奇好学的特点。
  1、活动性
  语文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亲自参加有情、有趣的活动,亲自感受需要的满足,在愉快的心境中,才能较好地启动学生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学生自身各种智力因素。应首先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趣味性
  活动课要富有趣味,这是符合儿童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活动课努力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学,求知能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采用富有趣味性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全体学生感到语文活动课既能在知识水平、求知能力上有提高,又在心理上感到愉悦,受到激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教学活动内容,力求题目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虽然有的内容本身不具有趣味性,通过教师提出有趣的问题或活动形式的设计,可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实施活动课的策略
  1、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实践性内容。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能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
  (2)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肯定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竞争性内容。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2、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趣说歇后语》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趣题给老师。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设计的活动,会“动”得特别投入。
  (2)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美还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3、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
  三、开展语文活动课应注意的问题
  1、活动课从内容到形式上应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以激励手段,以游戏竞赛形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中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2、活动课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竞争意识,勇于进行创造性尝试,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总之,开设活动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在语文课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物理的开放性问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通过经验归纳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从概念、规律经假设而演绎新的知识,进而判断、评价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开放性 问题设计  高中物理的开放性问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通过经验归纳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从概念、规律经假设而演绎新的知识,进而判断、评价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那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打破“独霸讲台、只揽黑板”的陈规陋习,应融在学生中去各领“风骚”。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方法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景
教学内容:  桂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蚂拐歌》  教学目标:  1、喜欢演唱歌曲,能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关心动物之情。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演唱活动,大胆而自信地在同伴面前演唱。  3、认识打击乐器蛙鸣筒和响板,能为歌曲进行简单的伴奏。  教学重点:学会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简单的伴奏。  教具准备:挂图、蛙鸣筒、响板、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类知识以不到十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学校的教学环境,育人环境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我们的校长们如何适应社会要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谋求发展、创新、壮大,如何真正成为一名有效的、卓越的领导者,正成为大家思考的重点。做终身学习的校长,让书香飘满校园,正成为越来越多校长追求的目标
整地施基肥 栽培地块最好选择上年种过小麦或蔬菜作物的为宜。在播种前进行整地,结合整地深施优质腐熟有机肥每亩 3 000千克,磷二铵每亩 40千克,过磷酸钙每亩 50千克,销铵每亩 5
育人观是涉及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地位、发展方向的认识,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认识基础。教师要始终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措施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的规律。  相信我们每位做老师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在前面滔滔不绝的讲课,却有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我就遇到过以下几种“睡神”“睡仙”级别的学生,当然这些称号是班上的同学们告诉我的,可想而知,他
目的:比较全腔镜下经锁骨下入路颌下腺腺叶切除术与传统颌下腺腺叶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南华大学附属娄
日本黑薯是由日本川峙农场培育,近年引入我国的一个红薯珍品,通过1998~1999年连续2年的试验示范,春薯一般亩产3000~3500千克,夏薯2000~2500千克。一般单薯平均重200~500克,市场鲜薯售
摘要:身处于教育的第一线,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是否关注过他们那颗幼小而敏感的心灵?这些孩子就像刚破土的嫩芽,需要阳光、雨露的呵护,只有小心呵护,用心培植,才能使小苗健康成长。本案例中的小柯﹙化名﹚就是风雨中艰辛成长的弱苗,需要我们的帮助与引导。  关键词:暖心灵 树信心 助成长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柯(化名)  性别:男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家庭情况:父亲年龄不大
1、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本堂教学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