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双性同体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ai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远古宗教神话传说中的“雌雄同体”或“双性人”是神圣不可战胜的,象征着一种超凡的神性和神力,是来自两大性别世界的力量的整合与升华。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与露·安德烈亚斯·萨乐美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我灵魂的理想状态,实现了灵魂的双性同体,使创作的潜力开花结果,并达到高峰状态。
  关键词:莱纳·玛丽亚·里尔克 露·安德烈亚斯·萨乐美 双性
  双性同体是古老而神秘的话题。因为在古人看来神圣者皆为双性同体,它代表的是一种非凡的神力,象征的是男女两大阵营力量的整合,是一种完美的人类范型。莱纳·玛丽亚·里尔克是20世纪德语诗歌的旗手,敏感、忧郁、乖戾的诗歌天才,他有着内向与善感的女性气质,他的诗歌弥漫着细腻的感受、芬芳的氛围与华丽的音韵;同时,里尔克的天性仍禀赋着独特的不可侵犯的男性气质。露·安德烈亚斯·萨乐美是美丽智慧、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有着果断刚强、咄咄逼人的男性气质和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特征;同时,萨乐美神秘莫测的女性魅力又使她成为19世纪晚期欧洲大陆知识沙龙共享的“玫瑰”。里尔克通过挖掘自身的女性倾向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萨乐美则通过挖掘自身的男性倾向成就了她的生涯和创作,他们的结合是双重的双向锲入。从精神层面上说,里尔克与萨乐美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我灵魂的理想状态,实现了灵魂的双性同体。
  一 里尔克的双性气质
  里尔克的童年在父母不合的家庭中度过,母亲甚至把女儿夭折的痛苦转嫁到里尔克身上,给他取了女性化的名字“玛丽亚”,从小把他当作女孩子打扮。因此,童年时所受的惊吓成为了里尔克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他曾在《母亲》一诗中表露了从小缺失母爱的悲哀和绝望。母爱的缺失使得里尔克一生都渴求母性,追求具有母性的女人。于是,22岁的里尔克疯狂地爱上了比他大15岁的萨乐美,为她写了大量的诗歌,热烈地呼唤她为“母亲—情人”、“可怜的玫瑰的母亲”,而他只是个手捧玫瑰、四处寻觅母亲的无家可归的孩子。
  里尔克有着女性纤细敏感的心理特质,因而他本能地亲近女性。他认为,生命更直接、更丰富、更亲切地在妇女的体内。他还认为,女人对感情最有发言权,因为数百年来女人独自承担了爱的全部责任,她们始终扮演着爱的全部对话中的两个角色。对于里尔克来说,女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异性伴侣,而是一扇通向无限永恒的门。他的早期诗作如《少女之歌》、《新娘》、《美人儿》等,没有后期诗歌的玄秘深奥,充满了对女性的崇敬和爱慕。此外,里尔克的一些作品也强调母性的奉献精神,他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指出男人身上也具有“母性”。他认为伟大的“母爱”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是人类本能的渴望。母性意味着生产,意味着对子女毫无保留的爱,这是一种强烈要求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男性在身体上或精神上也存在母性,因为男性的创造也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也是全身心投入的结果。在里尔克用法语写成的组诗《果园》之十中,有他对“雌雄同体”的赞美。在《杜伊诺哀歌》中,里尔克提出了“有限性”的思想,认为人类的祖先本是双性同体的,由于性别的划分使得男女双方都受到限制,只有在子宫中能实现男女合一的完整。
  有人说,里尔克是双性人,甚至把他拉入“同志”的行列,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是里尔克的初恋女友瓦蕾丽。里尔克身上常常流露出的女性化特征的确容易让世俗误会。但是,双性同体并不能和同性恋划上等号,“女性化”或“男性化”不是一种性别规范,而只是一种形容词的用法,例如,“阴柔”和“阳刚”不该成为女人男人的代名词,而只说明两种不同的心理气质或心理倾向。当里尔克作为一名诗人表现出细腻、直觉、敏感、柔情等感知世界的特点时,可以说他的女性部分的自我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用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话来讲就是里尔克实现了“更深层的自我”。男性所表现出的“女子气”属于“更深层自我”的一部分,实际上意味着一切有创造性的活动,如想象、幻想、色彩、诗、音乐、温柔、感伤、浪漫等,但它们被认为会危及一个男人的阳性形象而被阉割,一切被称为“柔弱”的东西往往会在正常男子的适应中受到压抑。因此,人们经常会发现男性艺术家有女人的特征,这并不是偶然的。和女人一样,这样的男人不大能够驾驭自己的能力和情绪,在其意志冲动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动、刺激、影响着他们,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梦幻源泉。
  二 萨乐美的双性气质
  萨乐美是俄国将军的女儿,家中有五个哥哥,她从小生活在父兄们的呵护下,生活在男人的阳刚氛围之中,这对其男性化性格的养成作用巨大。少女时代的萨乐美已经表现出与其他同龄女孩不一样的性格,她不爱穿着打扮,抵制传统的女性模式,酷爱书籍和自由,狂热的学习精神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让须眉。萨乐美很早就开始从哲学、宗教的角度思考人生问题,她的性格、爱好、处世风格,都具有很强的双性化特征。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曾这样描述萨乐美“目光似鹰、勇猛如狮,尽管如此,还是个孩子气的姑娘”。
  使用超前的精神分析技巧,并将宗教哲学的问题贯穿其间,文笔硬朗、结构严谨。1885年萨乐美出版了第一本书《争夺上帝》,书中的男性叙述者以日记形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忏悔。萨乐美在书中探讨了不同的人生观、哲学观价值观、宗教观等,关注人的精神痛苦,表现出了日后从事精神分析的潜质。还有《弗里德里希·尼采和他的作品》一书,对分析和理解尼采的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帮助,此书体现了萨乐美极强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在与里尔克相识之后,他们写诗创作互相鼓励,并两次结伴游历俄罗斯,这期间萨乐美的作品丰富,多以俄罗斯为题材,如《中间年代》、《罗丁卡》等,可以看到里尔克的影子。
  萨乐美是个具有超强意志和征服欲望的女人,因自己是个女人而感到社会的束缚,她借小说强烈地呐喊 “我要是一个男人就好了!”她从来都以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深入研究几乎只有男性才涉足的哲学、伦理学、宗教等领域。萨乐美具有强有力的内心世界,她将生命的激情倾注于作品中,试图囊括所有生命的创作形式。萨乐美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但她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不满意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宣扬的女性“非女性化”。在她的著作《作为女性的人》中,她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存在与男性存在的不同之处,认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特征,女性是生命的“原体”,女人的母性是女性自然的象征;而男性则是具有悲剧色彩的性别。爱情是两个原本独立的世界走到一起,其中必然有一个世界要倾向于内缩,这样才能留出空白好让人类繁衍下去。人类的性别大战部分原因是人们把性别的概念同活生生的人混为一谈。萨乐美指出了当时“女权主体运动”以抹杀女性特质以求表面上的“男女平等”的缺陷,但她自己也是矛盾体,一方面,她从内心很鄙视女性,从来没把自己认同为女性,认为女性充满了弱点;另一方面,她又认为相对于人类的普遍特征和男性特征来说,女人从身体上和精神上比男人更加突出性别。她还极力地推崇母性,认为女性的母性是最伟大的。   三 灵魂的契合
  在萨乐美眼里,里尔克恰到好处地兼具了男女两性的特质,不乏温柔的男性魄力和阳刚气之。一方面,他具有控制自己、掌握局面、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另一方面,他又有女性的细腻、善感和柔情,男人和艺术家的天性达到完美的和谐。艺术的内在品格更趋向于情感型,像里尔克这样的男性艺术家和女性特别地心心相印,因此他能很好地理解女性。在里尔克眼里,萨乐美与他心有灵犀,非常理解他,同时又胜他一筹,处处引导他,既是缪司又是亲切的母亲。里尔克与萨乐美曾远离喧嚣的人群和世俗怪异的眼神,在沃尔夫拉茨豪森幸福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有美丽的爱情,如诗的风景,他们写诗创作互相鼓励,身体最大的创造力和心灵最大的升华水乳交融。这期间,里尔克留下了大量的日记诗篇,记载了他和萨乐美的情感历程。萨乐美也在私人笔记《师从弗洛伊德》中多次提到“双性同体”的思想,论述了艺术家“双性气质”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里尔克身上兼具的双性特征。
  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一书中,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关系来分析相恋男女的心理状况。巴什拉论述了男女爱情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辨证关系,他认为,像“心理投射”的现象一样,热恋的男人将他在自己的“阿尼玛”中所崇拜的所有价值准则都投射在钟爱的女人身上;而女人将她自己的“阿尼姆斯”所要征服的全部价值准则都投射到她热爱的男人身上。里尔克性格中的女性倾向和长期以来渴望“母性”的一面使他容易把自己理想女性的标准“投射”到具有母性的女人身上,他在女友身上寻求母爱;而萨乐美性格中的男性化倾向使她在这个温柔甚至羞涩的情人身上体会到了另一种奇特的激情。
  里尔克与萨乐美各自的双性气质,在催生爱情的同时,也激发了彼此的创作热情。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思考过两性融合的原则,在她看来双性同体是女性进行创作的最佳心灵状态,女性只有具备“双性同体”的头脑,精神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其实任何创造行为,都离不开男女两性心灵的协调,只有当内部的男女两种因素如同结婚一般彼此结合,才能使主体精神愉悦,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如同男女两性结合创造新生命一样。通过对里尔克、萨乐美的性格与文学创作中“双性同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母性能够将男性和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女人孕育生命,在母体中,肉体和精神实现创造性的统一。艺术家的作品,如同男女结合孕育的胎儿,二者都是对自我本质、对超越自己之外的生命进行的表述。其次,对艺术家来说,双性特征源于艺术本身的要求。精神上的双性同体倾向具有创造性,因为这种精神上的寻求几乎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一厢情愿,这种张力成为了创作的动力之一,类似于弗洛伊德“白日梦”。从心理学角度,每个人的心理都兼具男女的特质,而这种双性气质在艺术家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不同于普通人的是,艺术家能够把这种“双性气质”转化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并通过一定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最后,两种性别力量合二为一使创作的潜力开花结果,双性特征在个体内在并行不悖,是创造力源源不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比较文学中的文化传播研究”(2011QNWX40)。
  参考文献:
  [1] [德]萨乐美,王绪梅译:《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与里尔克一起游俄罗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德]里尔克,冯至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3] [德]里尔克,陈敬容、冯至译:《里尔克诗选》,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美]马斯洛,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 [德]伊尔姆嘉德·徐尔斯曼,刘海宁译:《萨乐美的一生》,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梁黎,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讲师;李林霞,四川师范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我国城镇发展的“同质化”问题,提出城镇色彩是人们感知一座城镇的“第一视觉”,体现了城镇的特色与个性,论述了色彩在建设特色城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西柏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对西柏坡现有的色彩语言进行提炼,对西柏坡进行主题定位,进而指出了西柏坡色彩规划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地域性 城镇色彩 西柏坡   城镇色彩的地域性是指特定地区的整体风貌、
期刊
《文学界》杂志2010年的“清明节纪念专号”(4月号)上刊载了一组“路遥纪念专辑”文章,其中有路遥的短篇小说《姐姐》和他为《延河》杂志做的访谈《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读过之后,我心里升腾起阔别已久的温暖和感动——这温暖和感动是十多年前在我初次接触到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继而一鼓作气读完他的大部分作品后,日渐被强化并吸引我走进文学系的原因之一。后来我接受了系统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理论”
期刊
摘要 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运用现代叙事技巧讲述故事,他设置了两个叙述线索以及两个叙述者,从多角度思考故事的深度及意义,进而表现作者对国家、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传达出作家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具有悲悯情怀。  关键词:叙事者 国家 人性  阿来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格萨尔王》是他积极的尝试。当故事的大幕徐徐拉开,叙述者好似一个古老的说唱艺人,以洞彻世事的平静口吻为读者娓娓讲述着一个民
期刊
摘要 许地山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他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如敏明、惜官、尚洁、春桃等既是宗教的虔诚信徒,又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人生哲学,在蛛网一般的人生中,形成了“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独特生活理念,生本不乐、虽哀犹爱、豁然达观、独立进取是她们共同的生命特质。  关键词:许地山 女性意识 宗教 平凡  具有宗教气质的文学家许地山在现代文坛中显得颇为与众不同,一方面,他是一位精研儒、佛、道和基督教的
期刊
摘要: 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精髓,研究的是天地人的三者和谐相处。而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景观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的各个元素是否能和谐共处,与自然是否能共荣,是否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设计。本文重点研究和合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关系,通过对和合思想的研究,找出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契合点,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生态性、美学性。  关键词:和合 思想 园林景观   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
期刊
摘要 在世界童话中,至少有中国版、德国版和法国版的以“狼与小姑娘”为主要情节的童话存在,这些不同版本的童话有着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狼”作为一种男权形象,是这个世界的强者,狼最终吃掉了弱小温顺的女性小红斗蓬。安杰拉·卡特选择夏尔·佩罗的经典童话《小红斗蓬》作为改编的范本,在改编后的《与狼作伴》里重建新的女性观念,用女权的话语消解传统童话里的男性中心论和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树立起卡特高扬的女权精神。
期刊
摘要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具有代表性的悲剧小说之一,具有独特农民气质的祥子只身来到北平,想要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成为一个“独立劳动者”,然而面对残忍的现实、恶劣的环境,他纯洁的内心被无情的摧残。本文将对《骆驼祥子》中的悲剧性进行探讨,并解析这种悲剧形成的原因,以便深入解读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骆驼祥子》 老舍 祥子 悲剧性 原因  引言  《骆驼祥子》是老舍围绕祥子悲惨命运而创作的著作。祥子作为
期刊
1978年《东方学》的出版,让来自巴勒斯坦的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在后殖民主义的批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萨义德敏锐地发现,自19世纪以来西方人对“东方”的研究陷入了一种简单化和类型化,“‘东方’作为一个简单的实体概念是荒唐的,是对一个涵盖许多文化、许多宗教和许多种族集聚的大地域的小觑”。[1]他在《东方学》绪论中宣布:“做出东方本质上乃一种观念或一种没有相对应的
期刊
摘要 美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语言哲学教授威廉·H·加斯对于后现代小说文本的创造及语言的痴迷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由于加斯在“元小说”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使其与罗伯特·库弗、唐纳德·巴塞尔姆一起,被批评家拉里·麦克卡弗利誉为“元小说”的三缪斯。加斯不仅首创“元小说”这个术语,更在“元小说”的语言表述上有独特的创意。加斯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小说结构技巧和语言的研究上,他认为语言才是文学所要表达的精髓。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以及他的这首诗《当你老了》的创作背景,在介绍了意境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这首诗的意境营造,通过时空的交错、意象的组合和象征的运用来营造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关键词:意境 意象 象征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诗歌语言超俗、含蓄和朦胧,“汲取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抒情而不流于铺张,融合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