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定华: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面的“民主法治”强调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其中就包括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强调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与人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是与人的健全开朗、合群友善的健康人格分不开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更离不开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心理不健康,如果对社会仇视,如果有很多极端的心理现象存在于内心深处,人就难以正确认识自我,如果再不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就很难具备承受挫折、自我教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很可能对社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言行。我们知道,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但是和谐社会却是有底限的,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的安定就难以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体、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力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这也是教育工作的理想和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意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整体综合反映。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才能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如果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抓紧、抓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方面下大力气,努力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难想像,这样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一定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所以,我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记者: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定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统筹解决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现实需要。我们国家处在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多发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教育工作面临一些不适应。在一些地方,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学生只读书不做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一些学校,学生小小年纪就感到郁闷、孤独、无助;生活富裕了,心灵枯竭了;物欲满足了,精神空虚了;课本背得多了,兴趣却消失了。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认真地加以解决。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要积极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和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记者: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基础上,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随着《意见》及《纲要》的颁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谈谈您对现状的看法和理解。
王定华: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要求过急。谈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也不能要求过急。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它的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进程。依我看来,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从民间自发、到上世纪90年代部里发布文件、到本世纪初的近二十年的摸索和研究,虽然它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我们可以从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各地所取得的典型经验、国外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对我们的启示、汶川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给我们的昭示,以及我们已有的一些研究基础这六个方面来理解这些“条件”。
记者:请您就这六个方面展开阐释为什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初具条件。
王定华:第一,国家重视。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到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一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把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感受和需求、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写入党的最高文件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教育部也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现实性及迫切性,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中都有涵盖,这都体现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但是意识领域重视,而且在行动上也有所体现。今年,我司指导开展了多项心理研究工作。
第二,专兼职队伍逐渐形成。我们不仅在大专院校有一批专家,在基层也有一批长期努力工作并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的同志,就是既有理论专家,也有实践专家,还有广大的班主任队伍和学校涌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方面,这支队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的任职要求也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班主任必须自身心理健康,还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队伍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
第三,各地的做法富有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广东省在全省推广普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编制、有师资、有培训、有经费、有读本,而且作为各个地市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争创教育强县、强市的重要指标;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有校长抓、有老师教、有空间谈、有部门督,石家庄的党、政、教相结合,民办与公助相结合的经验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浙江省的四级心理健康辅导的网络机制逐步建立起来了;北京、上海、云南等地分别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和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得到了延伸;内蒙古心理健康教育视导队伍的组建对指导当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福建、安徽和重庆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宣传和普及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
第四,国外的经验也给我们启示。现在很多国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美国“9·11”事件给众多民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及时启动紧急预案,划专款用以矫正灾难对生者造成的恐慌、焦虑和臆想,同时纽约市教育局派出资深学校心理学家,逐校与学生、家长谈心,进行心理辅导,排解人们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团队为幸存者、遇难者家属以及参与救援工作的志愿者等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目前,美国正经历着严重的金融危机。有专家提出,在金融危机的时代,真正的危机除了经济领域的变动之外,还要关注人们心理上的危机。心理危机导致人心理状态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严重的将使人精神面临崩溃或失常。心理危机是悲观绝望、积怨仇富、即时行乐、彷徨等待等病态心理,常常表现为焦虑、呆滞、药物依赖、自杀或他杀等,是危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美国在采取大胆行动振兴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第五,我国地震灾害之后的心理重建也给我们一些昭示。2008年在四川汶川等地发生了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努力,教育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巨大胜利。在这个过程之中,心理的重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地震之后,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救灾期间,我本人带领四川灾区的千名中小学生到俄罗斯疗养,疗养期间其实吃、住条件很一般,但却给这些孩子们心理上一些抚慰,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六,已有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中央教科所、北京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天津教科院、浙江省教科院、安徽省教科院、福建省教育厅、重庆市教科院等都做过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不少大学也做过很多深入的研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也都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记者:2009年4月29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工具论证会上,您在谈到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时说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尚需努力。您认为今后将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
王定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包括人员编制的问题,有些地方领导或校长思想不够重视的问题,辅导时间难以保障的问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纳入学校教育的问题等。所以目前不能说这项工作万事大吉了,实际上才刚刚开始,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考虑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视起来。
一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劳动,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差异,努力在校园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要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贵在长效。只有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
三要加强调研工作,坚持专家引领、培育先进典型。要坚持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做好“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情况”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研工作。这有利于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在新形势下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提供理论基础。要坚持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心理教育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心理学学者及专家们的作用,充分发挥那些从事具体工作的中青年同志们的作用。不断梳理和总结地区的成功经验,培育先进典型,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逐步形成星罗棋布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虹.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工作——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上).4~6.
[2]王定华.透视美国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编辑/陈 虹 舒 娟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