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象.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页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探究合作的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和谐、宽松、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数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确立新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积极更新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优化;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1-01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1.085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努力提高学生的试卷分数,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因此,营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目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密尔曾经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形成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重新确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独裁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引导者,因此,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不断提高与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成为和学生一样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在合作体验中完成课堂学习,在良好师生关系的促进下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教师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完成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疑惑和不解的时候,才能调动起学生头脑中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不断深入与探究的强烈愿望。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育有疑,有疑者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积极思维的源动力,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疑问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量的教学实践都证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一定的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1)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强烈欲望;(2)告诉学生明确的思考内容;(3)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4)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依据。在平时的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新时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与总结,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亦然。数学教材中的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需要略读?教材中的例题怎么读?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地方。在开始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要选择浅显易懂的内容,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在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自己结合课本尝试解决,培养学生灵活读书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努力和不断改进。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活跃思维、张扬个性、提高能力,真正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管颖.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学园(教育科研),2012(20):144.
  [2] 李妍.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关于“目标学习法”的若干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2):368.
  [责任编辑 冯红伟]
其他文献
高考语文复习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知识要点多,提质增效慢。如何突破教学瓶颈,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率,一直都是语文老师十分关心的话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一、
微创手术是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取代了部分传统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痛苦小,住院期短,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胆囊炎胆囊结石的首选手术方式。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等地发生地震灾害后,水利部领导高度重视,正在国外访问的陈雷部长专门打回电话,明确指示水利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开展抗震救灾与减灾工作,全力保障供水
摘 要:将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公民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公民素养是社会成员对所充当主要体现在公民身份意识的公民角色及价值理念的一种反映,良好的公民素养是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社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为了改进我校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师生之中,调查了解,搜集信息,寻找制约作文教学的因素。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决定从作文批阅入手,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存在的具体化问题  目前教学中作文批阅内容及形式上存在一定的无效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批语内容的无效性  1.对部分作文批阅简单,批语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监管公告2008年第7号(总第10号)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能源产业结构向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方向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电网企业
期刊
1、2011年6月16日,全省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农村水电增效扩容试点项目实施工作。
一、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作文还是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师生均感到写作训练的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畏难情绪严重。农村中学的学生因家庭、学校和自身原因,语文基础差、语文素养不高,讨厌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二是不爱动脑筋。许多学生不爱动脑筋,写作时思路打不开。三是积累太少。“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让不少高中生难有时间感悟社会人生,生活阅历少,生活积
摘 要:新课改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比如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等,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历史教师的水准与日新月异的教改潮流不相适应,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历史教师亟须重新摸索、设计一些新的教学方案来活跃中学历史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交流;主体;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
婺源县是一个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山区县,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