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尽管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但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却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仅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作些粗浅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小学作为教育启蒙和基础奠定的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黄金时期。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无较成熟的教法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实践(行为)导向法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将教学中的一些浅见总结如下,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在教学中贯穿实践导向法,化抽象知识为具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计算机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很多计算机的专业名词很难向他们解释清楚。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增加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学科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赋予了素质教育很强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质产生高度的兴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容易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起求知欲,因而容易培养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学习计算机要有条有理,有根有据,需十分严谨。输入操作,一是一,二是二,即使是一个字符、一个空格,也应一丝不苟,点滴差错都通不过。可见,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或死机,因此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谨性。
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操作设置成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成功的快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有其特殊性,一个人要面对五六十个学生和机器,如果不发挥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长处,不但自己会忙得团团转,还会使很多学生因得不到教师帮助而影响学习。因此,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施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能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取长补短,使探究性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评定不但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可以促使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提高操作水平。每学期的成绩评定不应只有一次,可多进行几次测试。多次测试就是指在一学期里,结合教学实际,每学完一个模块或一个模块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内容后就对学生进行测试,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涉及的教学内容绝不可仅仅局限在计算机学科范围,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尽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取得的成绩却不那么令人满意,经过认真调查,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作如下分析:
1.硬件设施配置不完善。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往往受限于硬件设施的配置情况。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农村学校在硬件配置上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足。
(1)计算机房设施不完善。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房一般都是建在普通教室里,只是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一间教室里,再组建网络。由于农村学校环境的原因,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
(2)计算机配置较差。我校最初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多方面原因,采购的计算机为“四通”电脑,其基本配置与兄弟学校的“联想”电脑差距较大,而且电脑的兼容性不稳定,机器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电脑死机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甚至一节课中多台电脑同时死机。
(3)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比如我校最初组建的计算机房,学生用的计算机只有20台,与每班五十多人的学生数相差甚远。后来虽然添加了数台计算机,但还是不能达到学生每人一台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不足。
(1)学生能力不一致。我从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看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低年级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够,觉得计算机是神秘的东西,在操作上不够大胆,遇到一些很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不敢处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担心会弄坏计算机。
(2)学习时间不充足。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严重不足。根据现在的课程安排,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而教材中,某些课的内容偏多,学生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巩固练习。同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也无法在课后加强学科的学习,因为农村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中还未配置电脑。
(3)某些教学内容不适合农村学校。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基本趋于完善,但某些教学内容仍不适合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如在五年级的教材中,有三节课的内容涉及“作曲大师”这个软件,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作曲大师”的使用。可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的计算机均未配备音箱或耳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听到声音,也就不能了解自己“作品”的播放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调动。
面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笔者觉得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解决问题,更好地组织教学,成了信息技术教师首要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尽各种办法与策略,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层次,让学生掌握更好的技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小学作为教育启蒙和基础奠定的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黄金时期。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无较成熟的教法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实践(行为)导向法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将教学中的一些浅见总结如下,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在教学中贯穿实践导向法,化抽象知识为具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计算机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很多计算机的专业名词很难向他们解释清楚。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增加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学科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赋予了素质教育很强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质产生高度的兴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容易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起求知欲,因而容易培养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学习计算机要有条有理,有根有据,需十分严谨。输入操作,一是一,二是二,即使是一个字符、一个空格,也应一丝不苟,点滴差错都通不过。可见,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或死机,因此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谨性。
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操作设置成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成功的快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有其特殊性,一个人要面对五六十个学生和机器,如果不发挥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长处,不但自己会忙得团团转,还会使很多学生因得不到教师帮助而影响学习。因此,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施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能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取长补短,使探究性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评定不但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可以促使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提高操作水平。每学期的成绩评定不应只有一次,可多进行几次测试。多次测试就是指在一学期里,结合教学实际,每学完一个模块或一个模块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内容后就对学生进行测试,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涉及的教学内容绝不可仅仅局限在计算机学科范围,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尽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取得的成绩却不那么令人满意,经过认真调查,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作如下分析:
1.硬件设施配置不完善。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往往受限于硬件设施的配置情况。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农村学校在硬件配置上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足。
(1)计算机房设施不完善。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房一般都是建在普通教室里,只是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一间教室里,再组建网络。由于农村学校环境的原因,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
(2)计算机配置较差。我校最初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多方面原因,采购的计算机为“四通”电脑,其基本配置与兄弟学校的“联想”电脑差距较大,而且电脑的兼容性不稳定,机器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电脑死机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甚至一节课中多台电脑同时死机。
(3)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比如我校最初组建的计算机房,学生用的计算机只有20台,与每班五十多人的学生数相差甚远。后来虽然添加了数台计算机,但还是不能达到学生每人一台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不足。
(1)学生能力不一致。我从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看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低年级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够,觉得计算机是神秘的东西,在操作上不够大胆,遇到一些很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不敢处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担心会弄坏计算机。
(2)学习时间不充足。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严重不足。根据现在的课程安排,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而教材中,某些课的内容偏多,学生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巩固练习。同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也无法在课后加强学科的学习,因为农村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中还未配置电脑。
(3)某些教学内容不适合农村学校。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基本趋于完善,但某些教学内容仍不适合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如在五年级的教材中,有三节课的内容涉及“作曲大师”这个软件,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作曲大师”的使用。可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的计算机均未配备音箱或耳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听到声音,也就不能了解自己“作品”的播放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调动。
面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笔者觉得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解决问题,更好地组织教学,成了信息技术教师首要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尽各种办法与策略,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层次,让学生掌握更好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