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重新回归生活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45057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就必须让课堂教学重新回归生活,要让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
  一、前提条件: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学观念
  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但是,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只有教师对学生可以说“不”。这时,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和谐的关系,即教师不仅是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而且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显然与现代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为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强调实践活动的学科,正因为这个特性,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践生活中,摄取材料,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因此,要多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实践,让他们把在实践亲历中获得的学习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把自身的生活经验参与到教材内容生活化建设中。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教材《稻作文化的印记》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我们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这种农作物的习性是怎么样的?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它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并让学生就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说明人们的生活与水稻生产的关系。学生在接到这个课题之后,就会很积极地去做调查,并能分析得出水稻的生产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结论。在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开始了对这堂课的讲解。
  首先是教学的导入。从引入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可能的生活,使学习从生活原型、感兴趣的话题、生活情景入手。如这一课导入的设计是以猜谜语的形式: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打一农作物)。这在无形中就让学生融入了生活这一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的兴趣发展到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中。这样的导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便自然过渡到新课教学。《家住平原》的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是以中南半岛的湄南河平原作为典型案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我们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正是水稻的主要产区,是典型的稻作文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与湄南河平原的大同小异,不妨用杭嘉湖平原的稻作文化代替中南半岛湄南河平原稻作文化印记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先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家乡的稻作文化。于是,教学便先围绕本地的水稻生产展开,使学生深入浅出地学到知识,同时领悟了探究稻作文化学习的方法;然后再迁移到湄南河平原,把湄南河平原稻作文化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本内容,教师相应地采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主要举措: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生活素材的选择是有章可循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就是生活素材的采集点。它不仅包括时事新闻,也包括学生已知和正在感受的日常生活,而且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或实际存在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从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当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情境、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生活实例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创设情境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能服务于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而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例如,在讲七年级《气象万千》中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时,关于季风形成的原因,如果按书本介绍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估计没几个学生能懂。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在夏天某个中午,你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顶着炎炎烈日,你是选择游泳呢,还是选择玩沙?为什么?”学生肯定喜欢游泳。我接着再问:“为什么?”“水里凉快。”“为什么沙地上烫脚,而水里会凉快一些呢?”这时候我再介绍海陆热力差。同样条件下,夏季海洋升温慢、水温低,而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因而引起海陆气温的差异、气压的差异,进而引起风向的变换。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容易多了。
  讲到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时,学生容易理解夏季风温暖和冬季风寒冷的特点,但夏季风湿润和冬季风干燥就较难理解,所以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小时候,妈妈都要给我们搽润肤霜。请你回忆一下,妈妈是一年四季都给我们搽呢,还是有季节性的?”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答出:“只有到冬天时才搽。”我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冬天搽,夏天不搽吗?”最后,讨论得出冬季的一个特点:干燥。
  由此可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使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只有将这些生活素材不断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真正激活知识,激活学生,激活课堂。
  三、终极目标: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逐渐成为大多数新课程教师的共识。《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生活,从社会大课堂中汲取生活养料,从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明白“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道理。因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要回到生活中去,要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社会调查、制作性活动、案例辩论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等。无论何种形式,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且能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都可以采用。
  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地图,为生活所用。创设情景一:暑假期间,生活在北京的张同学准备坐火车去看望在杭州工作的舅舅,舅舅住在杭州师范学院本部。他应该在地图上怎样选择最便捷的路线?创设情景二:我们准备举行一次登山比赛,拿到等高线地形图时,应如何设计登顶方案?
  总之,只有让教学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运用于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课程知识为框架的生活化课堂,才能使《历史与社会》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光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
  (实习编辑 李华凯)
其他文献
在北京通州区永乐店田间试验的基础上 ,假设土壤由一系列不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维土柱组成 ,根据实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假定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速率常数 (零级动力学 )和有机质含量成正比 ,运用 HYDRUS- 1D软件 ,分别就考虑和不考虑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的空间变异性这两种方案 ,对 2 0 0 0~ 2 0 0 1年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农田尺度土壤氮素转化和硝态氮淋失规律进行了数值分析。两种方案的
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政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理论课)不易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山西省实验中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选择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创新课堂学习和教学模式,并
摘 要:某型飞机上的飞管计算机的其中一个功能是通过使用飞行员给定的航线、环境、和飞机性能参数来构建精确的从起始机场到目的机场的三维飞行轨道。这个计算得出的飞行轨道是关于飞机在垂直空间内怎样飞横向路径的复杂预测。垂直空间受巡航高度和航路点高度以及速度限制这三个因素影响。因为飞管计算机计算出的飞行剖面图是作飞行计划、空管局作汇报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飞行剖面图还是真实的飞机控制的基础,所以,航空公司和
采用脉冲抽样法调查 ,将两年的田间飞虱每日被捕食量与捕食性天敌密度的资料分为有水和无水两组 ,分析了两种条件下飞虱被捕食量、被捕食百分率与蜘蛛密度、飞虱平均拥挤度的关系 ,并在室内模拟有水和无水分别进行了拟水狼蛛 ( Pirata subpiraticus)和食虫瘤胸蛛 ( Oedothorax insecticeps)对褐飞虱 ( N 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捕食功能
前不久,笔者先后观摩了《水》(苏教版五下,作者马朝虎)一课的教学。现笔者以几个课堂实例片段为例,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言语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的理解。  一、整体与局部的融合  师:在作者的记忆里,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在我的记忆里。_______”,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说一句话?  生:在我的记忆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在我的记忆里,“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是村里人说得最
德育是无形的,它渗透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成为滋养学校教育生命的血液。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自身的特色,提出了“生态德育”这一理念。所谓生态德育,即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教育”或“自然保护教育”,也区别于传统的“人际德育”,它要求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审视中,使学校德育更加切合人的成长实际,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关注人主动、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在这
2019年3月25日凌晨,张勇先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溘然长逝,天地为之悲鸣,中国从此失去一位教育测评界的开拓者、盗火者,公眾教育失去了一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始人、领头雁。个人抱负初展,团队壮志未酬,而他,这个给很多人带来希望和快乐、肩负重任、乐观而又博学的导师学者,生命戛然而止,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六件物品随身,简约有序,由来至去,彰显生活至简大道  张勇先生是一个极致的简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更有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陷入早恋不能自拔,甚至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想到轻生……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要问:现在的中学生到底怎么了?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鉴于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他们本来能够独立解决的困难一手包揽,其成长几乎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但当他们脱离了父母的怀抱后,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