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使用《作业本》任务驱动教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灵活设置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选文是多种类型的散文。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了该单元学习的目标:“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同时,也说明了学生通过学习要学会的阅读策略:“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具体到《白杨礼赞》这篇课文,“预习要求”提出:“边读边做一些朗读标记,然后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意图”。
  简单整理课本的要求可以得出,学生通过该文学习要学到的主要是以下内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象征的具体内涵与应用,茅盾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运用朗读法感悟作者独特的情感。
  在《作业本》中,第14课的“课堂导学”部分的学习任务设置,正是以朗读法作为阅读学习方法,串联欲扬先抑、语言风格、象征手法三个主要内容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在其中起教学辅导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作业本》中的相关内容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识”类语文知识与技能,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在此基础上,八年级的教学应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阅读知识与技能,如教授不同散文的阅读方法、散文写作技巧对阅读的影响,品析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等。
  按照具体的知识结构体系细分,在八年级上册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会了如何“先抑”,但还未具体学习如何“由抑转扬”。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象征类手法,但是不理解象征对主旨的升华作用,对于分析象征手法的具体策略亦不明确。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先注意以上两个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应用与拓展。《作业本》为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提供了现成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学任务:梳理文章,了解手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课件展示《作业本》“课前预学”第三题。]
  [文本总览]阅读课文,理清结构,完成下 面的表格。
  师:完成这个表格后,我们发现文章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是茅盾先生是如何运用一系列的写作方法,串联主要内容、升华文章主旨的呢?这是我们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阅读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两个手法,分别是……
  生(齐):欲扬先抑与象征手法。
  (二)课堂导学任务1:以读促学,营造氛围
  师:我们先来看一个句子……
  [幻灯片课件投影。]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师: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是否还有类似的句子。找到以后请你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完成《作业本》“课堂导学”第4题话题1的任务。时间约5分钟,现在开始。
  [课件展示《作业本》“课堂导学”第4题话题1的任务。]
  4.[朗读与行文]参观茅盾纪念馆的实践活动
  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围绕参观主题表演一
  个节目,小文和小涵决定朗读《白杨礼赞》。
  作为小组成员,请你和他们一起讨论、揣摩
  朗读方案。
  (1)话题一:相似的句子,不同的读法。
  小文: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 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我 认为,“实在是”要重读。句末的
  感叹号提示我们,这句话要读出
  直接赞美的语气。小涵,我们一
  起来练习一下吧!
  小涵:好啊!在文中,这样的句子还 不少呢,比如第 段的“ ”,
  第 段的“ ”等,
  都和这个句子相似。它们直抒 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
  美 之情。
  小文:这些相似的句子读起来是不是 也应该有些不一样呢?
  小涵:那当然了!比如说“那就是白杨
  树”,“那”说明作者这个时候远远
  看见白杨树,带着一种惊喜的语
  气,而第6段“ ”中的“ ”字
  拉近了距离,要读出更加亲切、深
  情的赞美之情,这样朗读就有了
  层次,文意就有了起伏。
  小文:读“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
  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也
  应该有区别。
  小涵:对的,这处的朗读方案是这样设
  计的:
  让我们一起多练习几遍!
  师:你发现了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1:“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幻灯片投影两句话。]
  师:请你先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三句话朗读一下,读完以后请你说说你的朗读设计,再请大家说说你的朗读设计和朗读实践是否匹配。
  [生1朗读。]
  生1:除了活动1提到的感叹赞美语气外,我主要作了以下两个处理。第一个是“那”和“这”,我把“这”和“那”都突出,但“那”要讀出惊喜的感觉,“这”要读出亲切的感觉。因为“那”是由远处忽然见到白杨树,在单调荒凉的戈壁上忽然见到这样具有生机、这样高大挺立的景物;“这”是走近了看,高大挺立的白杨树原来也有美丽的一面。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和他读的是否匹配呢?
  生2:我觉得他的分析很到位,但是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情感的加深与递进,“这”相比于“那”是更加深情的,是作者走进白杨树“灵魂”的一步,速度还要再慢些,感情要更厚重。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2朗读。]
  生1:我还在“实在是”和“决不是”上作了处理。情感的加深与递进在这两处尤为明显。“实在是”是一种重复的强调,感情当然要比开头更重。而“决不是”,斩钉截铁,应该一字一顿,富有阳刚之气,坚定而富有力量。
  师:我刚才听他说到一个词“阳刚”,你们听他在回答问题和朗读时有没有这种感觉?
  [全班一致表示赞同。]
  师:那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这三段文字。我读第一段,请全班女生读第二段,全班男生读有“阳刚”之气的第三段。
  [师生合作朗读,同時板书“情感加深”。]
  (三)课堂导学任务2:合作学习,完成研讨
  师:本文学习的一个要点就是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我们以前接触过一点,知道它能够使作者的抒情更加强烈。那么,茅盾先生到底是怎样使用欲扬先抑表达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呢?
  [板书“欲扬先抑”,同时展示《作业本》“课堂导学”第4题话题2。]
  (2)话题二:先抑后扬的思路,富有特点的 句式。
  小涵:第7段特别富有感情,我记得在课
  上老师介绍说,这是全文突显主旨
  的段落。
  小文:是的,先抑后扬的行文思路要在我
  们的朗读中得到体现。前三句要抓
  住“ ”这个词语来表现“抑”的一
  面,节奏慢,语气轻。而语气由抑转
  扬是从“ ”“ ”这两个关联
  词语开始的。我们试着读一读吧!
  小涵:从句式来说,前三句后面共有四个
  以“ ”开头的 句,从
  句子长短来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
  这四个句子 ;“就觉
  得”“ ”“ ”“又不更”这四
  个词组使语气递进,思路从“不是
  树”讲到“ ”,再讲到“ ”,最
  后升华为“ ”。读这四个句子,
  既要读出句式独有的强烈语气,引
  发人们的深思,又要体现出排比的
  层层递进,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小文:我还发现这四句话中有多个四字短
  语,比如“ ”“ ”“ ”,
  它们凝练而富有赞美之情,读起来
  特别有节奏感。
  小涵:好,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背一背吧!
  师:请各小组按照分工,合作完成话题2中的各项任务,并根据你填写的内容思考如何设计第7段的朗读。时间约8分钟,现在开始。
  [学生讨论;教师在台下巡视并解答《作业本》使用中的疑惑。]
  师:如果让你给这一段文字分层,你会怎样分层,为什么?
  生3:前三句一层,后四句一层。我的分层理由是两层的句式很不相同,尤其是后面四句,开头一致:都是以“难道不”开头的反问句;同时都运用到了排比的手法。所以我认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后四句的语气是在不断加强的。
  师:那么在一个完整的反问句句内语气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4:反问语气是逐渐上扬的。
  [板书“反问上扬”。]
  师:那你们对于前三句有什么认识?
  生4:我们组刚才就在讨论这个问题。“欲扬先抑”的“抑”我们找得到,“没有”这个词很明显是抑。但是“扬”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生5:我们组觉得这并不难找,或许可以解答你们的问题。有一个表示转折意味的词语和一个表示程度加深的词语——“但是”和“更”。我们认为这里就是《作业本》上所说的“由抑转扬”的开始。至于朗读,那当然要读出转折并且有情感加深的意味,“但是”和“更”一定要重读。
  [板书“转折意味”。]
  师:除了刚才这两点,整个第7段你还能从哪些方面分析茅盾先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精妙之处?
  生5:我们还发现了句式的长短是不同的。四个句子总体由短句变成了长句。
  师:我们以前常见长句变短句。句式由长变短,节奏加快,情感喷涌而出。短句变长句呢?
  生(齐):节奏放缓,情感收拢。
  师:我们把这个收拢的过程叫作什么?
  [幻灯片展示回顾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相关内容。]
  生(齐):为文章蓄势。
  [板书“长句蓄势”。]
  生6:作业本上说有四个词组使语气递进,我们找到的是“就觉得”“就不”“竟一点也不”和“又不更”。我们觉得这几个词需要重点强调,因为层次的递进还意味着思路的递进,从“不是树”讲到“北方的农民”,再讲到“哨兵”,再升华为“精神和意志”。
  师:有一个点概括得很好,语气的递进引发的是行文思路的升华,主旨在逐渐显现。
  [板书“行文升华”。]
  生6:最后我们还发现:作者多运用4字短语,使文章更具有节奏感。
  师:刚才说了这么多,我想请三位同学念一念,一位同学念前三句,一位同学念后四句,还有一位同学接着第二位同学把第8、9自然段也一起朗读下去。我们说到长句蓄势,蓄势之后需要紧接着将积蓄的力量喷涌而出。
  [三名学生分别朗读。]
  (四)课堂导学任务3:任务对比,学会“象征”
  师:象征手法也是茅盾先生写作时的重要技法之一。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在文中是如何应用的呢?请大家先自行阅读《作业本》第79~80页的三则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材料下的三个小问题。时间约8分钟,现在开始。   [展示《作业本》“课堂导学”第6题。]
  6.[象征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内容 回答问题。
  读《白杨礼赞》,说象征手法
  【材料一】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
  【材料二】
  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象征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
  象征,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
  【材料三】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进攻抗日根据地;日寇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 ,尤其象征了 。
  (2)材料二告诉我们“象征要求象征之物
  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
  点”,白杨树与它的被象征之物之间
  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结合课文相关
  内容作一次梳理。
  (3)结合课文和材料三,说说作者在《白
  杨礼赞》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好处。
  [学生研读材料并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组1:我们认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人民,尤其象征了北方人民中的哨兵形象。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强生存,有着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这一手法能够加深读者对白杨树和北方人民的印象,变平凡为深刻。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组2:我们还有补充。刚才组1讲到两者的共同点是有着坚强的意志品质,实际上白杨树真正的象征就是北方人民身上的意志品质,正如材料二所说的,“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象征不仅仅是表现具体形象事物的,所以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尤其象征的是北方人民身上的精神和意志。
  [教師提醒学生在《作业本》上圈画重点。]
  组3:我们认为第二问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白杨树和北方的人民境遇相似,都是被人看不起却在恶劣的环境中发挥着真正的力量。
  师:那我们再回头看一看话题1我们说的三个相似的句子,普通但不平凡,你理解作者这样矛盾地表述的含义了吗?
  师:你认为使用“象征”的手法有何价值?
  组4:能加深读者的印象。从白杨树到人再到精神,层层递进。
  组5:象征手法也是一种含蓄的表达。虽然这篇文章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如材料三所说,作者身处的环境决定他写作时必须委婉地叙说自己对北方人民的赞美。
  师:总结一下,象征的手法是为了升华事物背后抽象的意义,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加深人们对事物意义的印象,情感更为隽永含蓄。
  (五)课后作业布置:总结手法,拓展练习
  师:《白杨礼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抒情散文。同学们自己写作时也知道,抒情尤其是直抒胸臆,最后往往会变为情感堆砌。茅盾先生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巧用两种技法,使文章层次清晰,意旨鲜明。
  师:课下我们也要巩固一下两种手法的运用,尤其是象征手法。请大家课下完成《作业本》“课后拓展”7、8两题。
  7.阅读下面关于“龙”的材料,完成相应的 任务。
  (1)活动一:读下面两则材料,探究“龙”的
  象征意义。
  【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被称为“真
  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
  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
  “龙椅”,睡的床叫“龙床”,乘坐的车子
  “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
  孙”。
  【材料二】
  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
  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
  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
  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
  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
  风唤雨。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
  龙灯,跳龙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我选 ,在这则材料里,
  龙象征的是 。
  (2)活动二:同学们搜集了四句与龙有关的
  句子。请从下列四个句子中任选一句,
  体会其中的象征意义,并写出你从中悟
  出的道理。
  ①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②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
  龙生焉。
  我选第 句,我悟出的道理是
  。
  8*.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物曾让你
  联想到更加深远的意义?仔细想一想,
  并模仿《礁石》,用象征手法写一首小诗。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选自《艾青诗选》)
  三、教学反思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白杨礼赞》这样的“老课文”缺乏散文的基本“美感”——抒情直白,结构简单,部分词汇晦涩难懂。再加上写作手法的学习多是在练习与考試中的反复机械训练,能让学生品味的东西不多。
  统编教材改变了这种“只讲情感价值,不讲分析过程”“只讲知识点,不讲技能养成”的现状,课堂教学不再仅仅以“课文”为中心,而是借助“课文”学习在实际阅读中的“策略”。这是非常重要的导向——教方法策略,设置学习任务,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合作训练。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作业本》设置的一个个学习任务就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形成阅读策略的支架。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自然而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手法、结构设置、思想情感是一个整体——由抑转扬,推动着情感的递进,文章的结构与行文思路随之步步深入,反复蓄势,最终情感喷涌而出,解释了象征对象的主要含义,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学生跟着《作业本》学习任务的思路走,教师在其难以理解之处给出简单的提示,语文的课堂教学其实并不复杂,它无须过多花哨的形式,只需在任务导向下给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
  当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值得反省的地方。《作业本》的使用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有些学习任务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应。比如课堂导学任务1,就只能作为一个课堂的热身项目,要是能把它放在预习部分完成就可以压缩课堂的时间,给后面的主要任务更多的自主合作学习机会。再比如合作学习的步骤,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小组讨论之前的思维容量直接决定了小组讨论的质量,既然要进行合作学习,就必须要关注到讨论之前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这是未来在设置学习任务各个环节时必须要考虑的。
其他文献
摘 要:要避免小组合作探究走形式,整个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在整个小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主导作用,重视阅读问题的设置、课堂互动形式的设计和问题探究的引领。  关键词: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提到小组合作探究,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这样一个场景: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学生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在热火朝天的你说我说之后,教师请小组代表综述讨论结果。这个看似很流畅的过
期刊
摘 要:写作过程性指导是写作教学中较为欠缺却又极其重要的一环。聚焦写作的过程性指导,教师可采取如下路径:把握体式特点,萃取写作知识;设计写作活动,提供学习支架;关注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指导。  关键词:写作教学;过程性指导;写作知识;写作支架;评价量表  早在十年前,王荣生教授就提出了“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一观点,在常见的写作课堂中,“题目+范文”“情境+活动”“教写作技法”成为写作教
期刊
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其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乡城流动人口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随着家庭化流动逐渐成为主流,女性流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性别比趋于平衡,关于流动人口性别平等问题的研究与日俱增,其中健康性别差异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研究发现女性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性。同时,乡城流动人口面临着较大的社会环境落差,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因此,本研究聚焦乡城流动人口,运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分性别描述乡城流动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的
摘 要:“跨文本閱读”的技巧,首先是关注材料出处的标题,找出核心话题,并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推断所选的材料与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形成阅读的整体认识。然后是在分别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对所选材料进行归纳整合,理清材料彼此之间意义上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跨文本阅读;逻辑推断;归纳整合  笔者在执教以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为例的“‘跨文本阅读’的技巧”一课时,通过分步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并总结“跨
期刊
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身体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景观,由此身体管理与改造成为一个社会热门现象与话题。同时,网络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并参与形塑人们的生活,“随时在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参与网络社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可以让人们对身体进行充分的展示与讨论,以身体为依托的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活动越来越活跃,身体尤其是涉及到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身体话题在互联网空间中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因此,互联网中的身体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微整形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互联网身体的阵地
摘 要:实用类语篇具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语境”,即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都较为明确,因此,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而广之的写作教学策略:一是开发核心知识,利用网络技术,翻转课堂实现“课前学,课中练”;二是设置写作活动,展现写作过程,变核心知识为关键能力;三是创设写作情境,就地取材,任务驱动激发写作欲望;四是呈现评价细则,写评改一体,螺旋式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实用类语篇;
期刊
摘 要:2018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都不同程度地对“语言实践”这一重要内容给予了关注,并且较之以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感受并体味优秀的语言文字、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提高综合性表达的能力等方面。与此同时,这类试题的命制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如语文知识的无语境考查现象仍较为常见,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模式化试题较为普遍,同一份试卷中语文知识点的重复性考查现象依然存在,提供的语
期刊
摘 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文言文考查应调整方向,从而避免“僵尸”型试题的长期训练,改变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策略与方法单一的弊端。具体而言,文言文试题的命制,要处理好“言”与“文”的合适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还要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体现文化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试题命制;文言文考查;文言文教学  考查方向与教学内容,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双生花,教什么考什么,反过来,
期刊
摘 要:高考语文江苏卷的小说阅读题,在文本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质,在问题的设置上特别看重“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在复习教学中,教师须指导学生把握如下三种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及其特点:一是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二是彼此关联,命运映衬;三是“主次”倒置,回味无穷。  关键词: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人物形象刻画  近几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小说阅读题,在文本的选择上呈现出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及问题导学水平,对学生学习有不可忽视的效用:妙在这一问,可激活学生思维,凸显课堂闪光点;反之,败在这一问,往往会误导学生思维活动,甚至影响课堂全局。  笔者在暑期远程研修活动中,观摩了一节山东省优课《邓稼先》(录像课),这节课的问题导学,可谓“喜忧参半”。  一、喜在何处:妙在这一问  喜的是教师的导学思路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主要通过两个具有先导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