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的“身体”镜像:微整形与身体建构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ch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身体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景观,由此身体管理与改造成为一个社会热门现象与话题。同时,网络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并参与形塑人们的生活,“随时在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参与网络社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可以让人们对身体进行充分的展示与讨论,以身体为依托的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活动越来越活跃,身体尤其是涉及到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身体话题在互联网空间中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因此,互联网中的身体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微整形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互联网身体的阵地,以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与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网络民族志中的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以“身体镜像”的角度对互联网中的微整形身体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互联网空间中线上个体呈现的身体镜像更多的还是一种“他者”的身体镜像,反映的是社会标准的审美观念。这种他者的身体镜像影响个体的身体观点、推动个体的身体行动。推动个体进行微整形实践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者包括虚拟他者对个体身体的负面评价;另一个是身体日常管理方式的失效。弗兰克身体理论当中的“镜像态身体”可以很好地阐述微整形的身体行动,它本质上服务于身体镜像,审美标准成为身体镜像“样板”,“套餐化”的身体消费推动个体进入“百货商店”,同时微整形身体的“可逆”又赋予个体游走在天然性身体和改造身体之间的机会。身体镜像透过互联网进一步被标准化、细节化、专业化,他者的身体镜像在标定身体镜像样板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被巩固和强化。
  其次,线下个体透过互联网全方面的了解到线上个体呈现的身体镜像,在这种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线上个体不可避免的成为线下个体的虚拟他者,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大的他者,对线下个体的身体建构产生影响。相比于现实他者对个体身体镜像的直接影响,互联网赋予个体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因而线下个体也在尝试实现自我对身体的控制,个体的身体镜像在线上和线下的共同作用下得到更新。主要表现在,线上他者在“审美标准脚本”的指导下进行身体实践,他者在互联网空间中展示了一套详细的、完整的带有西方审美特质的审美标准,这增强了线下个体对身体细节性的感知,但线下个体也对脚本进行了“改写”,她们的审美脚本更加带有一种中外混杂的特质;在审美标准脚本的实践过程中,线上个体演绎出了“身体责任”的概念,将其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回应外界对于她们所采取的身体行动的质疑,同时线上个体赋予身体责任“内在品质”,号召个体对身体负责,线下个体则对身体责任进行了“再解读”,将身体的内部管理以及保持身体理智视为履行身体责任的更优方式;个体的整个行动过程可以看做是“制造美丽”,它推动着线下个体加入到“造美”的行列当中,对于此,线下个体采取了一种贯穿始终的“折中”的策略,通过“差异化”和“筛选”的方式随时保持自己对于身体的控制。
  最后,网络空间的呈现与个体的实践共同构成了身体镜像的多元表达,从微整形的角度看,身体是一种资本、一个实践过程、一种经验也是一个消费结果。资本促使身体改造,身体镜像又直接表征着资本的力量,身体镜像尤其是在身体消费背景下的身体镜像,它本身的底色就是各类“资本”。同时,随着UP主们将自己的后台行为前台化,关于身体镜像的整饰、传达机制发生了改变,身体镜像呈现的链条延长,身体镜像不是静态的,它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实践和演变的过程。因为身体展演带来的资本以及身体成为一个实践过程,身体得以凝结成一种“经验”,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实现了身体经验的“共享”。身体改造技术的发展使得身体在网络空间中最终呈现成为一种消费结果,关于“身体本质”这一问题在身体改造技术的影响下变得更加模糊与复杂。
其他文献
摘 要: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任务驱动的策略可以有体验式驱动、指导式驱动和整合式驱动。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教学;教学策略;《石壕吏》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选文《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入耳而不烦”一句,《教学参考书》把“烦”翻译成“厌烦”。邓英树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王峰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也都把“烦”翻译成“厌烦”。但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烦”的最后一个义项是“动心”,而所举的例子就是这句话。纵观上下文,从说话者身份、听话者心理以及创作意图等角度考辨,把“烦”
期刊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现代性和市场经济飞速蔓延,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理性渗透入乡土社会。伴随着社会变迁,当前乡村中个体对其他村民、土地和乡村的依赖性降低,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市场化和理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传统熟人社会的人格信任、情面规则依然在无形中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际,这种处于传统-现代连续统中间状态、兼具现代性和乡土性的乡村社会是“后乡土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乡村集市作为村民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公共场所,其间充盈着经济行动之外的丰富的意义表达,所以本次研究通过关注集市上的人际互动和交
摘 要:思辨性阅读的起点是从质疑起始,立足生本,问题引领,解决“思辨什么”的问题;落点是在思辨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辨,学会思辨与阅读的思路与方法,解决“怎么思辨”的问题;终点是解决问题,指向发展,解决“为什么要思辨”的问题,它指向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高,进而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阅读能力;语文核心素养  思辨性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热
期刊
戴老师的课例,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给了笔者很好的启发。  一、巧用《语文作业本》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流程  戴老师巧妙地以《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四个学习任务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看似简单,却很好地完成了梳理文章脉络、理解内容及情感、学习欲扬先抑及象征手法等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学扎实有效。  好的教学设计总是简单明了的,然而简单的设计背后却有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一度被淡化的“知识”重回语文教师的视野。基于统编教材的写作教学,可采取如下实践路径:追求“一课一得”,从“发现”到“建构”;适时“宕开一笔”,让“兴趣”撬动“思维”;拒绝“复制粘贴”,化“陈述”为“程序”。  关键词:写作教学;统编教材;语文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语文学科的知识成为一种伤害,“死记硬背”加“题海
期刊
摘 要:要避免小组合作探究走形式,整个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在整个小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主导作用,重视阅读问题的设置、课堂互动形式的设计和问题探究的引领。  关键词: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提到小组合作探究,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这样一个场景: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学生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在热火朝天的你说我说之后,教师请小组代表综述讨论结果。这个看似很流畅的过
期刊
摘 要:写作过程性指导是写作教学中较为欠缺却又极其重要的一环。聚焦写作的过程性指导,教师可采取如下路径:把握体式特点,萃取写作知识;设计写作活动,提供学习支架;关注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指导。  关键词:写作教学;过程性指导;写作知识;写作支架;评价量表  早在十年前,王荣生教授就提出了“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一观点,在常见的写作课堂中,“题目+范文”“情境+活动”“教写作技法”成为写作教
期刊
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其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乡城流动人口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随着家庭化流动逐渐成为主流,女性流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性别比趋于平衡,关于流动人口性别平等问题的研究与日俱增,其中健康性别差异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研究发现女性流动人口自评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性。同时,乡城流动人口面临着较大的社会环境落差,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因此,本研究聚焦乡城流动人口,运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分性别描述乡城流动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的
摘 要:“跨文本閱读”的技巧,首先是关注材料出处的标题,找出核心话题,并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推断所选的材料与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形成阅读的整体认识。然后是在分别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对所选材料进行归纳整合,理清材料彼此之间意义上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跨文本阅读;逻辑推断;归纳整合  笔者在执教以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为例的“‘跨文本阅读’的技巧”一课时,通过分步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并总结“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