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小学品德课堂如此精彩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刚处于发展阶段、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小学生而言,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激发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参与课堂,丰富其情感体验。为此,作者结合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实例,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最终促进小学品德教学效果的提高。文章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品德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品德;实际应用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和其他类型的文化课不同,在开展该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参与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体验来完成其知识、情感与价值观的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接受并认知优良的思想品德,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使小学品德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还能培养其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使其学会更多技能,在今后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一、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在众多教学实验中受到了教育界强烈的关注,促使现代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教育改革、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几率并不高,导致学生对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需求量过大,从而形成了教学偏差。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促使学生情感得到交流、智慧得到增长、人格得到重塑。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对知识的高效性、层次性、感官性以及互动性等灵活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因此,教师要想促使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且对学生专业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就需要在教学中深入地融入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信息技术可以依据这一特点,结合声音、图片、文字,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得更加直观,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传递文明的纸》时,其内容是关于纸的发明,首先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教师在对古代文字进行讲述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到。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便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便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掌握各种文字的特点,了解了它们分别被写于哪些材料上。例如,当时埃及象形文字主要是写在羊皮上;巴比伦当时的楔形文字主要是在泥板上;古印度当时所使用的梵文是写于贝多罗的树叶上。这些信息可通过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出来,一方面小学生能够通过图片直接获取这些信息;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
  2.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
  小学品德课堂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簡化,使学生结合自身全部的感官去学习知识,让其能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中第一节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教师开始进入主要内容学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如“我们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同学们听过‘炎黄子孙’这个词吗?”这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答出,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播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炎黄子孙”的由来,提高其民族自豪感。
  3.创造互动课堂,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教师积极地创造互动性的课堂,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讲授法,小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听教师讲解,而难以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难以有效地提升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课程设计的方式,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对品德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然后对照自己的行为做出改正或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与历史为伴》这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活动,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设计一个关于历史内容的主题,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历史知识讲述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历史知识的魅力,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方式,从而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中不会感到枯燥,而教师在听取学生的讲述中,可以适当对小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拓展,如深化其中的内容,进而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许多领域均得到实际应用,为促进小学品德高效课堂构建,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同教材进行有效结合,给学生打造一个便于学习的平台。只有在品德教学中更为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水平,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提升其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崔润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9):119-120.
  [2]朱雅文.让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0(2):14-16.
其他文献
为适应互联电网日益复杂的结构形式和分层分区管理模式,采用联络线分区解耦方式对互联系统进行分布式状态估计计算。考虑到估计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的均衡,提出了一种将联络线
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从人身依附、个性束缚的传统共同体社会走向个体独立、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的进程,这个进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个体摆脱各种传统的束缚而结束人身依附的过程,此即社会革命;二是在新的基础和前提下重建现代性意义下的社会,以给每一个个体提供保护与支持,帮助其克服各种可能的软弱和危机,此即社会建设。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今天,我们基本完成了社会革命,而开始进入社会建设的时代。在社会建设中,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来构建和加强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保护与支持。第一,必须明确国家(政府)的根本责任,特别是确保“底线
随着生本教育的开展,前置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顺势而生。前置性作业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提出有关新授课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
中国执政党在社会转型与变迁的现实境遇中,加强了自身结构功能的适应性变革与调整;在组织层面上实现了金字塔型向网络型的逐渐转变,在治理层面上实现了由控制型向治理型的调整,在代表性功能中逐渐增强制度性功能,在治理有效性中逐渐增进合法性功能,使政党结构一功能的现代性得以转换与提升,以实现自身良性建设、国家功能健全、公民权利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示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