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2008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去装扮生活应该成为一种观念。
  
  一、教学环境生活化
  
  教学环境生活化即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语文教学只有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情境,其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成不变的课桌布局、严肃有余的讲台、沉闷的黑板、不苟言笑的老师、听话乖巧的学生……这就是我们传统的课堂环境。多少年来,传统教育只是强调了学习的任务,却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我们应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相互沟通、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例如,学习“身边的科学”单元,可在教室的一角,开辟贴近语文内容的展览专栏、生物角、科技角,让笨拙的乌龟、可爱的小金鱼、活泼可爱的蝌蚪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手工作品成为学生的骄傲。这样学生就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生活的情趣中了。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老师,课堂还可以分时间、阶段按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布置,如“春之气息”、“夏日蛙鸣”、“秋果硕硕”、“冬雪飞舞”;又如“科技博览”、“人物专刊”、“发明之路”、“启迪反思”等。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城区儿童课余生活天地狭窄,活动区域有限,生活积累相对贫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需要主动链接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并进行焊接与拓展。
  1.精心观察中认识生活
  教材的课文内容许多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往往又会对语文内容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学会注意生活中的现象,留心观察,认识生活的本真,扩大视野,理解课文,以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片段的理解。例如:教学《母鸡》一文,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几方面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它们的性情、习惯、脾气等。有了这样的观察,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了。
  2.实践生活中增长见识
  生活是一本活书。在这本活的书里面,珍藏着无穷无尽的,有趣、有味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作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应该寻求一切机会,让学生拥有灵敏的眼睛和耳朵、鼻子来看语文、听语文、嗅语文,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五花八门的教育资源中学习语文。
  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之前,布置这样一项作业:到自家楼房前或是博物馆前的围墙下观察爬山虎。孩子们听了,热情很高,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急切地告诉我:“我昨天在小区里也看到了爬山虎。有很大一片呢!”“我也看到了!”有的学生甚至把几条绿色的鲜活的或枯死的枝干捡来,在同学们面前自豪地展示起来,我索性让他们仔细地观察。这样贴近生活的教育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
  3.感悟生活中体验内涵
  语文教学应是简单的传授、告知与赠送,它还是一条连接课堂与生活的纽带,是有效诱发和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催化剂,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学生学习世界,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比如我教《桂林山水》,首先谈谈自己前年去海南、桂林旅游的过程及感受,唤起学生对曾游览过的风景点的回忆;在学完课文后,学生纷纷把自己游览过的美景描述出来。口头描述之后,我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游览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的游记、一篇篇绝妙的美文,自然水到渠成了。
  4.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
  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教师如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就体现了学习的意义。
  语文单元练习中“寻物启事”、“招领启事”、“通知”等都是极有实践作用的。那天,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串钥匙,将它交给了我。我自然地想到了教材中的《招领启事》,于是决定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写“招领启事”。我问学生:“怎么使这串钥匙回到它主人的怀抱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写作的欲望已经有了;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完全没有枯燥的学习的感觉。写完后,我们选择好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过了几天,钥匙的主人还真的找到了,这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1.重设场景,复现生活
  语文学科的复述环节很常见,但即使是指名当堂说、自己练说、同学间互说等,也都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总显得比较单调,学生的热情易消退,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此时,如果教师多些创意,稍做调整,教学的效果必会迥然不同。如采用“我当小导游”、“我是新闻发布人”的方式,“说”者因为有了假定的情境、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很自然地用上了符合特征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也进入状态,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将原本生硬死板的复述演绎成平等、交流、活泼、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2.扮演角色,演绎生活
  语文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作者思想的载体,以语言文字为平台,记录着生活的信息、情绪的变化。学语文就是要学生在思想上把语言文字演变成自己的主观感受。新课程就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当作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助情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进一步达到吸收精华、获取感悟、反馈信息的目的。如把情节性强的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组团演一演;辩论性强的文章放手让学生理论一番,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真真切切的生活,打开生活的大门,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巨人的花园》有这么一个片段:“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了美丽的桃花。”教学中,我们可抓住“眼神”,用语言表述进行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可请两位学生来表演孩子和巨人。“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吧?伯伯,花园是您的,但您这样固执地把自己锁在里面,把我们赶出去,一定不是您愿意的。伯伯,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巨人”恍然悔悟:“我真糊涂啊,是我的自私、任性、冷酷、粗暴,才一次次地赶出了孩子们,也一次次地赶走了美丽的春天。”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到了宽容、善良,共享快乐幸福是大家都想拥有的品德。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不必再做烦琐的分析,学生已经意会,无需言传,学生已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3.开展实践,贴近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避免“教师一言堂”的固有模式。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与家乡、地区相关的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活动为主,如引导学生自己制作识字课本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各种食品、饮料包装,家用电器的广告纸等,让他们搜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非常精美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分类、编排版面,正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种实践,其价值远远超过了识字本身。而中高年级,则以社会性综合实践为主,如学习《记金华双龙洞》、《桂林山水》后,让学生知道,在自己的家乡,也有着让我们自豪的景点和特产。比如,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我是诸暨“形象代言人”。搜集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大人和书本、网络学习,获取更多关于家乡的人文、历史知识,通过有声有色的介绍,把家乡的珍珠、袜子、五金等名优特产推广。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学科的知识,发挥了语文教学促进其他活动的综合效益,同时还获得了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和实践能力。
  4.利用资源,丰富生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习惯”。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文件、重大事件都能成为一种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努力利用、开发好这些信息资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如学习《太阳》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太阳系、宇宙与人、太阳的作用等丰富的文字资料、图片、模型等,学生经过筛选,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为我所用,进行学习。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有助于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充分获得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生活是块五彩石,也是个万花筒。学语文是为了让这万花筒更异彩纷呈,生活则让语文更感性,更有人情味。生活与语文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让语文和生活双赢。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然而,由于教师朗读指导的意识不强,缺乏一定的技巧与方法,解读文本时,他们鲜有从朗读学的角度进行朗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于是
期刊
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学校内及周边食品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了防止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2003年9月1日至15日,我们对黄冈城区61所学校及周边进行了一次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某型号发动机四机并联试车推进剂供应管路所采用的分流管组件在发动机稳态工况下的推进剂流动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并对分流管组件在发动机启动过程所产
周文的地缘小说是在鲁迅影响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通过1933年出现一批左翼青年作家的地缘小说创作显示其独立价值和意义的,反映了新文学向中国社会更广泛区域的延伸,是左翼小说
前言环保工程中微孔陶瓷产业化示范工程是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该工程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能节省资金和时间,准备将所有新引进的设备都置于原有厂房内.这样可以节约
微晶玻璃花岗岩是应用受控晶化新技术而得到的新型装饰材料,其特点是结构致密、高强、耐磨、耐蚀,在外观上纹理清晰、色彩鲜艳、无色差、不褪色.目前是天然石材最理想的替代品(
汉字是形式优美的艺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指导学生写出优美的汉字是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学生通过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坚强的意志。但是学生都十分厌
平川区境内资源丰富,探明的陶土储量达20亿t,这为发展陶瓷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平川区粗瓷厂、盈耀陶瓷、陇烨陶瓷等一批地方企业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非公有制经
为了获得电爆管输出压力及其冲击波传播规律,针对电爆管爆炸燃气建立了一维流动模型,并采用自适应二代小波配点法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电爆管冲击波沿一维等截面和局部变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