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级台阶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幢酷似白宫的建筑,两边是宽阔的柏油路,前面是一大片空荡荡的绿地广场。广场上没有一个人,只有升旗台的旗杆上,五星红旗正随风扬起。
  这是一张照片,主角是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那幢因模仿美国白宫造型而出名的政府大楼——“阜阳白宫”。
  这仅仅是摄影师白小刺“政府大楼”系列中的一张作品。三年来,白小刺一直在给全国各地的政府大楼拍摄“肖像照”。
  这个昔日的文字记者用照相机换掉了笔,那些巨大建筑的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渺小
  2009年10月的一天,白小刺站在厦门市海昌区委办公楼面前,他强烈地感受到到“壮观”和“渺小”的巨大反差。
  “想要穿越政府大楼的人,首先要穿过一个巨大的广场,再沿着巨大的台阶拾阶而上,如果从空中鸟瞰,就像大理石盘子上踽踽独行的一个蚂蚁。”
  白小刺拍下了这一幕,并且从此产生了收集“衙门肖像”的兴趣,也因为此他开始了自己的“政府大楼”之旅。
  白小刺开始在论坛找线索,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源,他希望尽可能多地找到可以成为模特的建筑。他发现,在网上很多人抱怨自己城市的新建政府大楼,过于豪华铺张浪费,于是便按图索骥,发现确有不少贫困地区政府办公楼非常豪华。这些都出现在了后来白小刺的“政府大楼”系列中。
  而平时只要到一座新的城市,白小刺就会打车在街上转一圈。的士司机告诉他哪里有政府新建的办公楼,他就到哪里去拍。北到呼和浩特、南到深圳、东到上海、西到张掖,白小刺至今走了一百多个城市,拍了七十多张大楼照片。
  这些大楼崭新、雄伟,有宽阔的广场。从照片上看,新建政府大楼占地面积不算小,但是很少有“人”出现在照片中。
  并不是为了让画面干净故意这样取景,白小刺这些构图都是随机拍摄,只不过他所到之处的政府大楼几乎都不允许普通人随意进出。
  当这些极具特征的政府办公楼照片曾经引起热议,白小刺认为人们反应激烈正是因为从照片中看到了当代中国的基层生态。
  “中国的政府大楼在2005年那段时间进入建设繁盛期,而那几年也正是中国土地市场急速扩张之时,”在白小刺看来政府大楼就是时代的产物,他这样形容自己作品的意义,“大楼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典型的基本动作,拍下他们就是记录了这个时代。”
  
  95级台阶背后
  在成为摄影师之前,白小刺曾是一名文字记者。现在,他认为,镜头所能表达的内容更加直接、真实。
  手握照相机的白小刺开始关注更多的内容,政府大楼周围的人和生态、政府大楼是如何诞生的,都是他所感兴趣的。
  白小刺在很多地方拍摄的政府大楼都是像“阜阳白宫”那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山寨货”。他慢慢总结出规律:山寨白宫的往往是法律系统的建筑;而在一些小的县城里,总是能见到模仿北京的痕迹。
  “天安门广场有什么,他们也会去学什么”,即使不是直接山寨一个天安门广场,很多地方也会建华表、金水桥或者模仿长安街的路灯,“这些是来自北京的,这些元素体现的是政治的权威”。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季元振常常被邀请担任政府项目专家评审,他也常常碰到那些决策者令人啼笑皆非的决策依据,“在小地方,审美的方式很土,北京有个什么我就建个什么,而大城市的领导出过国,往往对西洋建筑特别青睐。”
  久而久之,即使决策者不用提出具体的要求,建筑师们就会习惯在做政府项目投标时投其所好。白小刺的朋友李华也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参加过几个政府大楼的项目,对于甲方的需求,李华把握的“精髓”是:“高楼大门大广场,最好的设计就是都把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设计”。
  季元振曾经碰到过一个地方领导,要求在政府大楼前设计一个有95级台阶的楼梯,取法“九五之尊”。“在管理者眼中,建筑是权力的表象。”季元振解释说。
  
  建筑师的妥协
  在广东惠州,白小刺见到模仿巴黎罗浮宫前玻璃金字塔的办公楼,而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的政府大楼,前面的水道,有些泰姬陵的风格。
  “陈希同在任时,北京的房子都一定要盖个帽子,因为他喜欢”,李华并不否认建筑师做出的设计是在迎合业主畸形的权力审美需求,“谁有话语权,就可以享有独特的审美权利”。“设计政府大楼就是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建筑思想可言,这让建筑师颇为无奈。”虽然所有政府大楼项目都是公开招标,但对于设计师李华而言,极少有项目可以充分尊重设计师的建筑思想。
  “在中国,政府办公大楼从来不是公共的,权力机构永远是在一个单独院子,前面有花园,四周有围墙。”李华很看重建筑对于公共空间的尊重,但他很难实现自己的想法。“遇到开明的领导,还可以有限地引导设计方案,更多时候建筑业就仅仅是一个服务行业,尤其在跟政府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发言权。”
  建筑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建筑师谈政治,政治家谈建筑”,李华遇到过很多领导有很强的设计欲望。
  “这边做个方那边做个圆”、“顶子太薄要加厚”、“市委大楼前建一座文化宫,建一个城市广场”,在做项目汇报的时候,李华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要求,即使要求是错的,李华也必须执行,“因为决策权在他们的手中”。
  让他觉得荒诞的是,他们接到的招标书里永远写着这样的要求“力求创新,与时俱进,生态节能”,可是政府大楼永远又是千城一面,耗资巨大。
  “西方工业革命100年,我们要用30年的时间走完,所有的东西都在浓缩,中国在超快速的前进今天流行的东西,明天就变了。我们没有更恒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这不仅仅是建筑师本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李华说。
  白小刺会遇到更多的社会问题。好几次,他想进去政府大楼内部拍摄,都被保安拦下质问。他将充满警惕的保安的质问总结为“终极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想干什么?
  “我的愿望就是有一天我想进去上厕所,可以没有人拦着我。”他说。
  (文中李华为化名)
其他文献
新年之夜,一位喝醉酒的莫斯科男士,乘错了飞机,结果飞到了列宁格勒。醉醺醺的他,居然在列宁格勒找到了自己的家,同样名字的街道,完全一样的房间和家具,房门钥匙也通用,当他洗完澡上床后,女主人回来了……  这是苏联导演梁赞诺夫的电影《命运的捉弄》里的故事。二十多年前,我并不会想到,那个当年刻意编造的荒诞的故事场景,很可能在中国成为现实。  如今的中国,正迫不及待地奔向现代社会,建筑正是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最
期刊
弘一法师行书《世间虚妄乐》在上海朵云轩竞拍已一月有余。此佛教横批一亮相艺术市场,即引得高价迭出,万人瞩目。质朴酣畅的昔时笔墨,再度让人回忆高僧悲欣交集的人生传奇。  萧然物外,生如孤云野鹤;黄卷青灯,弃红尘若敝履。  弘一俗名李叔同,前半生羁旅天涯,乐教予艺,作为中国近代新文化与艺术音乐的倡导启蒙者,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刊旨趣如序言中所述“声音之道,感人深矣。惟彼声音,佥
期刊
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建筑。  那些人们在地面上搞出来的巨大突起,就像一座座无字的纪念碑,分明各有所指。  还有那些被拆掉的建筑,为什么建和为什么拆,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我们身边建起了大量令人吃惊的建筑,拆掉令人惋惜的房子,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很久以前,我们并不关心建筑,或者说,没有关心的必要。无论是栖身之所还是楼堂馆所,你只有被动地接受与等待。  而随着商品住宅的热
期刊
2012新年前后,“公益型国企”一下子成为经济界的一个热词。  事情源自年底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一次论坛上的讲话,他表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国企向两个方向集中,未来会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国企: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公益型国企主要包括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领域的企业。  此概念立刻引发激烈的讨论。之后,国资委对此予以纠正称,邵宁提出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不等于“公益型国企”,“具有公益
期刊
台湾岛不大,从北到南遍布各处的大小电视台却不胜枚举,再加上电台、报纸杂志,更是无以计数。若算上现在的多媒体网站,传媒产业在台湾若有心列举,千奇百怪不说,单是数量就相当的恐怖。  我在岛内的媒体朋友也不少。每逢回台湾过年,总会和这些哥们儿聚聚。一方面,哥们儿打探一下咱这大陆女婿,对近期大陆发生的新闻有啥解读。另一方面,咱也向台湾的媒体挖掘一些台湾各阶层的内幕。我这“消息灵通人士”估计就是这么养成的。
期刊
人在世间,离不开衣食住行,总不免要与水气土火、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以及日月星辰为伍。而在南极洲,固态的水、寒冷的气、冰封的土主宰了万事万物的衍生和发展;大冰盖的形成,摧毁了这块大陆曾经有过的辉煌,茂密的森林已成为美好的过去,飞鸟鸣啼、豺兽横行只是古生物学家的梦里情怀;就连万物之灵的太阳也变得如此吝惜,竟不肯每日准时上下班,而让这块大陆的黑夜与白昼无比漫长,走到南极点一年就只是一个昼夜的交替。大陆漂移
期刊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你很难相信,“福禄寿”三星像《西游记》中的巨灵神一般站在眼前。几只鸽子扑腾着翅膀落在“福禄寿”巨大的头上,脸上的白色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光。三星发黑的鼻子显示出这座建筑建成的时间不短了,而对它的争议也如建筑的年头一样长久。  2001年,“福禄寿”天子大酒店刚刚建成,就引发一片哗然。争议持续发酵了十多年。去年,建筑类综合网站“畅言网”将其评选为中国十大丑陋建筑之一。在南方都市报
期刊
有个外国人说过:“这世界对思考的人而言是喜剧的,对感觉的人而言是悲剧性的。”  也许。  那么我真的要感谢,在我之前,有那么多思考过的人,而我的同时代人,也有那么多爱思考的。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喜剧性的白描速写,让我这个爱感觉的人,为这个世界长吁短叹的同时,也能一笑再笑。    一  首先我要感激的是译林出版社那套《生活爱情幽默》的外国漫画丛书,那里每本书打开都是一个瘟头瘟脑的世界,满街跑的都
期刊
乘坐火车来到北京的人,十有八九曾在站台上遇到小贩以两元的价格,兜售一份花花绿绿的北京地图。但他们仅能堪堪地找到那些名胜古迹和豪华酒店,却很难凭借这份交通地图,真正认识这座城市。  事实上,这份地图遗漏了北京某些无比重要的信息。比如,它没有注明北京繁华地段城管们的换岗时间,以及如何在西直门地铁附近的霓虹下快速逃脱城管追捕。要学到这些学问,外地人需要看另一幅地图。  这是用黑色圆珠笔画在一个32开黑塑
期刊
奔波了一整年后,2012年春节前夕,我终于回到长沙。走出机舱,深吸了一口气,温润,潮湿,用食指轻敲舷梯的金属栏杆——没有静电。放眼望去,南国草木,一切依旧。  新修的黄花机场航站楼,看着比上海虹桥和北京T3还要炫目,没有排队的出租车,黑车司机暴烈的湘音扑面:“到哪里咯?要的士不咯?”这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五,冒着蒙蒙细雨,我又回到了我思念的城市,回到槟榔、芙蓉王香烟和辛辣食物的国度。  等待我的饭局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