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今国家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学校运动队作为国家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反而出现了萎缩迹象。本文就个人的一些带队经历,谈谈基层运动队建设面临的一些困境,如比赛制度不够完善,运动队定位过于单一,学校支持力度不够等。还有运动队筹建中教练员在运动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教练员在运动员选材以及组建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学校运动队 建设问题
学校课外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是为国家培养和发现后备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可以以训练队的开展为契机,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形成校园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校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与魅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知名度。我是一名贵州黔南地区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带队训练参加的比赛种类繁杂,主要是以田径、篮球、足球比赛为主,参加过各类级别的比赛。现就在平时训练中的一些感受与困惑写出来与同样奋战在一线的同仁交流,以改进自身不足的地方,提高训练水平。
一、运动队运动项目的选定:
首先要确定开展什么类型的的运动项目,这一般由校领导和学校体育部门负责人来制定。项目的确定主要看两种情况定:
一种情况是按上级部门指令办事。比如说上级体育部门或教育部门要开展什么比赛了,学校才组建该项目的运动队开展训练,一旦比赛结束后,运动队就面临解散情况。这样的训练模式有点类似于应试教育,有比赛的时候相关领导都抓得很紧,比赛结束了训练队就放任不管了,重视的只是比赛的结果,对于更深层更重要的运动队的建设成长缺乏深度认识,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当然,并不是所有学校运动队都是这种管理模式,但是在基层学校运动队中有相当部分是这种运行模式。以我所在的一个县级市为例,十多所初级中学,没有一个学校运动队的开展是持续有计划进行的。这种断断续续的训练方法有悖于科学训练原则,不利于提高学生运动成绩,由于没有后续训练的支持,造成了许多体育优秀苗子昙花一现,慢慢变得平庸,对于教练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很大弊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首先是上级部门在比赛项目设置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比赛项目没有持续性,本来开展的比较好的运动项目由于经费、安全等等种种原因,搞了几届后就停了,或是换成其他比赛项目了。以我所在这里为例,刚开始工作的几年主要是开展篮球比赛,后来比赛停了,又开过几次田径运动会,但是都没有具体的比赛时间,大家都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制度不完善,政策不明确,教练和学校无所适从。随时等候上面一道命令,然后再组队。制度不完善,比赛无规律,造成很多学校运动队无法有规律的训练。要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就需要上级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比赛规程时候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能长久执行下去。其次运动队训练经费问题也导致了训练的断断续续,训练就需要投入经费,运动器材,教练员运动员补助等等,许多学校不愿在这方面过多投入。
第二种情况是由学校需求组建队伍,这种需求不是比赛需求而是为了追求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组建运动队,不一定非要等到上级部门文件才开始办事。不是为了比赛而组队,应向更高层次的方面考虑。运动队组建起来,发展校园文化,形成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建设更具特色更有魅力的校园来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有比赛时运动员随时能参加比赛,没比赛时着重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兴趣爱好,活跃校园氛围。让体育学科全面的融入学校文化氛围中,成为学校的另一张名片。试想当年牛津剑桥两大名校之间的赛艇对抗赛,也不是什么上级部门组织的赛事,也只不过是两校间的一场友谊赛,然而比赛持续发展到今天,而今我们对于这项比赛的说法就是百年传奇。它的魅力和影响又有哪个学校的比赛能与之抗衡,他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他是一种精神的坚持,文化的传播。只要你坚持建队理念,传奇往往来自于平凡的生活。
二、运动队教练员的选择
学校运动队教练员主要来源于学校体育教师,少数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专业的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主要来源是各类师范院校,他们在校接受体育教育所涉及的项目比较繁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往往造成体育教师在对带某一专项运动时候不够专业。而在各种比赛中,学校运动队都需要追求一定的名次或成绩,所以在训练中运动队就需要强化训练效果,向专业,半专业化看齐,这个时候,学校体育教师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对运动项目了解不够,在训练中训练方法不科学,针对性不强等等,导致训练效果差。盲目加大训练运动量,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必要的伤病。我自己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力不从心的情况,接到过完全陌生的训练项目,举例说吧,几年前担任过一次残疾人运动队的教练员工作,完全陌生的领域,周围没有能帮助你的人,因为别人也帮不了你,所有一切都需要去大量收集信息,查阅资料,慢慢摸索新的训练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还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但是过后回想,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基层体育教师担任的训练种类繁杂,难免会遇见一些陌生的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在体育教师继续发展教育方面多做出一些努力,每年定期派出体育教师参加一些培训,有条件 的话还可组织一些校际间的交流学习活动。要不很多教师的知识都止于学校毕业那一刻,从教以后工作都是简单机械的重复。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邀约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出去看一些高级别的体育赛事,以及这些队伍的训练课,吸取一些能用在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方法,这些是书本知识难以弥补的。
三、运动员的选材
学校运动队队员的选材往往是教练员在校内比赛中发现人才,教练员和运动员初期都是比较陌生的,教练员需要在短时间内选拔人才,但是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情况了解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练员初步了解运动员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利于运动员的选拔。
首先我们面对的运动员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这些人在进入运动队之前,有的人是经过系统训练过的,有训练比赛经历的,有的则是没有参加过系统体育训练,由于自身身体素质比较好选拔上来的。前者由于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训练,懂得一些基本训练方法,入队后训练比较轻松,但是有可能会由于前期训练发展过度而造成后期发展空间有限。后者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在运动技术等方面需要循序渐进,训练前期可能效果缓慢,等运动员掌握基本训练方法技巧后,后期提升空间较大。其次,要注意运动员年龄结构的构成,运动员的年龄在青少年比赛中都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学生年龄差1—2岁,运动能力会出现巨大差别,这种情况男运动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为体现体育的公平公正原则,所有中小学这一时期的比赛都需要划定年龄段在参加比赛。
四、收集运动员资料和思想作风建设
收集运动员及其家庭的一些基本信息,以及组队初期的运动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对于训练队稳定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要注意收集运动员的基本信息资料,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等,多和家长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刚入队的生活学习动向,以及在学生训练中有什么问题能及时和家长以及班主任取得联系,共同处理好事情。有条件能去家访则能更好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其次要收集好学生进队成绩,以便于教练在今后训练中评估学生训练效果,对于效果差的运动员做出一些训练方法上的调整和改变。最后要做好运动员思想作风的建设,一些有潜质刚进队的运动员,往往都是比较好动顽皮,纪律观念不强,文化成绩不够理想,这就要求教练员要多联系班主任,共同管理好运动员,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改变调皮捣蛋的一些不好习惯,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提高文化成绩,如果这两个方面处理不好,学生在训练中势必会有来自家庭以及班主任等方面的阻力。
总之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主要关系到三个方面,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他们三者有着共同的利益,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怎么样来建设好运动队需要学校、教练员能够给运动队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协调好三者关系,一定能做到三赢的目的。最后祝愿所有战斗在一线的基层教练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体育教育学》主编:刘清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
2、《体育管理学》主编:秦椿林 张瑞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关键词】:学校运动队 建设问题
学校课外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是为国家培养和发现后备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可以以训练队的开展为契机,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形成校园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校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与魅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知名度。我是一名贵州黔南地区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带队训练参加的比赛种类繁杂,主要是以田径、篮球、足球比赛为主,参加过各类级别的比赛。现就在平时训练中的一些感受与困惑写出来与同样奋战在一线的同仁交流,以改进自身不足的地方,提高训练水平。
一、运动队运动项目的选定:
首先要确定开展什么类型的的运动项目,这一般由校领导和学校体育部门负责人来制定。项目的确定主要看两种情况定:
一种情况是按上级部门指令办事。比如说上级体育部门或教育部门要开展什么比赛了,学校才组建该项目的运动队开展训练,一旦比赛结束后,运动队就面临解散情况。这样的训练模式有点类似于应试教育,有比赛的时候相关领导都抓得很紧,比赛结束了训练队就放任不管了,重视的只是比赛的结果,对于更深层更重要的运动队的建设成长缺乏深度认识,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当然,并不是所有学校运动队都是这种管理模式,但是在基层学校运动队中有相当部分是这种运行模式。以我所在的一个县级市为例,十多所初级中学,没有一个学校运动队的开展是持续有计划进行的。这种断断续续的训练方法有悖于科学训练原则,不利于提高学生运动成绩,由于没有后续训练的支持,造成了许多体育优秀苗子昙花一现,慢慢变得平庸,对于教练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很大弊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首先是上级部门在比赛项目设置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比赛项目没有持续性,本来开展的比较好的运动项目由于经费、安全等等种种原因,搞了几届后就停了,或是换成其他比赛项目了。以我所在这里为例,刚开始工作的几年主要是开展篮球比赛,后来比赛停了,又开过几次田径运动会,但是都没有具体的比赛时间,大家都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制度不完善,政策不明确,教练和学校无所适从。随时等候上面一道命令,然后再组队。制度不完善,比赛无规律,造成很多学校运动队无法有规律的训练。要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就需要上级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比赛规程时候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能长久执行下去。其次运动队训练经费问题也导致了训练的断断续续,训练就需要投入经费,运动器材,教练员运动员补助等等,许多学校不愿在这方面过多投入。
第二种情况是由学校需求组建队伍,这种需求不是比赛需求而是为了追求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组建运动队,不一定非要等到上级部门文件才开始办事。不是为了比赛而组队,应向更高层次的方面考虑。运动队组建起来,发展校园文化,形成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建设更具特色更有魅力的校园来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有比赛时运动员随时能参加比赛,没比赛时着重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兴趣爱好,活跃校园氛围。让体育学科全面的融入学校文化氛围中,成为学校的另一张名片。试想当年牛津剑桥两大名校之间的赛艇对抗赛,也不是什么上级部门组织的赛事,也只不过是两校间的一场友谊赛,然而比赛持续发展到今天,而今我们对于这项比赛的说法就是百年传奇。它的魅力和影响又有哪个学校的比赛能与之抗衡,他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他是一种精神的坚持,文化的传播。只要你坚持建队理念,传奇往往来自于平凡的生活。
二、运动队教练员的选择
学校运动队教练员主要来源于学校体育教师,少数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专业的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主要来源是各类师范院校,他们在校接受体育教育所涉及的项目比较繁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往往造成体育教师在对带某一专项运动时候不够专业。而在各种比赛中,学校运动队都需要追求一定的名次或成绩,所以在训练中运动队就需要强化训练效果,向专业,半专业化看齐,这个时候,学校体育教师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对运动项目了解不够,在训练中训练方法不科学,针对性不强等等,导致训练效果差。盲目加大训练运动量,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必要的伤病。我自己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力不从心的情况,接到过完全陌生的训练项目,举例说吧,几年前担任过一次残疾人运动队的教练员工作,完全陌生的领域,周围没有能帮助你的人,因为别人也帮不了你,所有一切都需要去大量收集信息,查阅资料,慢慢摸索新的训练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还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但是过后回想,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基层体育教师担任的训练种类繁杂,难免会遇见一些陌生的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在体育教师继续发展教育方面多做出一些努力,每年定期派出体育教师参加一些培训,有条件 的话还可组织一些校际间的交流学习活动。要不很多教师的知识都止于学校毕业那一刻,从教以后工作都是简单机械的重复。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邀约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出去看一些高级别的体育赛事,以及这些队伍的训练课,吸取一些能用在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方法,这些是书本知识难以弥补的。
三、运动员的选材
学校运动队队员的选材往往是教练员在校内比赛中发现人才,教练员和运动员初期都是比较陌生的,教练员需要在短时间内选拔人才,但是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情况了解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练员初步了解运动员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利于运动员的选拔。
首先我们面对的运动员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这些人在进入运动队之前,有的人是经过系统训练过的,有训练比赛经历的,有的则是没有参加过系统体育训练,由于自身身体素质比较好选拔上来的。前者由于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训练,懂得一些基本训练方法,入队后训练比较轻松,但是有可能会由于前期训练发展过度而造成后期发展空间有限。后者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在运动技术等方面需要循序渐进,训练前期可能效果缓慢,等运动员掌握基本训练方法技巧后,后期提升空间较大。其次,要注意运动员年龄结构的构成,运动员的年龄在青少年比赛中都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学生年龄差1—2岁,运动能力会出现巨大差别,这种情况男运动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为体现体育的公平公正原则,所有中小学这一时期的比赛都需要划定年龄段在参加比赛。
四、收集运动员资料和思想作风建设
收集运动员及其家庭的一些基本信息,以及组队初期的运动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对于训练队稳定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要注意收集运动员的基本信息资料,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等,多和家长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刚入队的生活学习动向,以及在学生训练中有什么问题能及时和家长以及班主任取得联系,共同处理好事情。有条件能去家访则能更好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其次要收集好学生进队成绩,以便于教练在今后训练中评估学生训练效果,对于效果差的运动员做出一些训练方法上的调整和改变。最后要做好运动员思想作风的建设,一些有潜质刚进队的运动员,往往都是比较好动顽皮,纪律观念不强,文化成绩不够理想,这就要求教练员要多联系班主任,共同管理好运动员,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改变调皮捣蛋的一些不好习惯,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提高文化成绩,如果这两个方面处理不好,学生在训练中势必会有来自家庭以及班主任等方面的阻力。
总之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主要关系到三个方面,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他们三者有着共同的利益,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怎么样来建设好运动队需要学校、教练员能够给运动队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协调好三者关系,一定能做到三赢的目的。最后祝愿所有战斗在一线的基层教练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体育教育学》主编:刘清黎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
2、《体育管理学》主编:秦椿林 张瑞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