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越铁路是一个符号,它是殖民主义者刻在落后中国脸上的一道耻辱线,它曾经是法国人掠夺云南资源的主要工具,这是一道我们无法回避的心灵创伤。历史走到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在这条铁路上,掠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火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滇越铁路已经成为一座连接历史和当下的桥梁,怀着复杂和矛盾的心情,沿着铁路,走回过去。
行至开远,这是个在滇越铁路上不得不驻足的地方。开远,它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滇越铁路全线共设有34个车站,分别为一、二、三等站,开远为全线唯一的一个二等站,重要地位仅次于昆明这个一等站,奠定了老开远“旱码头”和“滇南商埠”的地位。开远曾经是修建滇越线时最大的补给和医疗中心,开远火车站附近的法式建筑群里,有几间正是当年的医务所和病房。这些历史的遗迹正如一个沧桑的老人无言的站在那里,你只需轻轻走过,便能读出那股历史的厚重。

在开远寻找滇越铁路过去的痕迹,从法式铁路公司经理办公楼到机车库,都只留下冰冷的建筑;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最能书写滇越铁路的那些历史迹象的莫过于那些为修建滇越铁路而留下在铁路边那片二千七百九十平方米的墓地。
据法国铁路公司出版的《云南铁路》记载,在修筑滇越铁路的过程中,除一万余名劳工献身外,还有来自于希腊、意大利、法国的铁路管理者和家属,八十余名外国人。他们死后分别葬在开远、芷村等地的铁路边上,在现在的开远解放军化肥厂内,有一块相对集中的墓地就是埋有六十余人的“洋人坟”。“洋人坟”曾经有六十余座,占地约二千七百九十平方米。但在“洋人坟”,现在仅仅只能看到十四个浅浅的西式坟堆,其中仅有三个坟堆有墓碑。
曾任开远工务段主任的蒋凤鸣介绍说,“洋人坟”应该是当时修筑滇越铁路时死亡的外国人的坟墓,这些人来自希腊、法国,也有来自越南等地方的人。但是,在修建滇越铁路时曾经有数万劳工死亡,有的人说四万多,有的人说是七万有余,法国相关统计数据仅为一万七千余人,但是,可能受滇越铁路沿线高山峡谷,地质结构复杂,死者掩埋的地方有可能遭受山洪、泥石流冲击掩埋的影响。至今没有在滇越铁路沿线发现大规模坟墓,关于死者的确切数字也无法考证。
五十三岁的蒋凤鸣介绍,在他小时候,“洋人坟”是一个漂亮的小花园,周围是一米多高的围墙,里面绿树成荫,一排排酸角树并列其中,六十余座墓碑整齐地排列在花园内。如今,树木成行的小花园内只有一棵一人合抱的酸角树孤独地诉说着百年历史的沧桑。
近几年,洋人坟名声在外,一些远在法国的人都来这里寻根,寻找他们祖辈的安息之处。但是我们进去以后,真是令人大失所望,这里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墓地在一个不起眼的、杂草丛生的角落里,被破坏的都找不到痕迹了。要不是当地人带我们去,我们还真找不到。据解化厂的工作人员讲:在文革之前,这里还有200多座洋人坟,文革以后这里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埋葬在这里的不管是越南劳工,还是法国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是对滇越铁路付出生命的一群人,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敬仰,因为他们是把先进的工业文明带到云南来。过去一百年了,滇越铁路已经变成了文明的进步。如果说100前滇越铁路与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并称“世界伟大的工程奇迹”,那么那个时候中国就已经萌发了工业文明走向世界,换句话来说,这条铁路在历史上来说应该算是文明的进程。
如今,滇越铁路已走过百年岁月,回首这条在世界铁路工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米轨铁路,不论是从工程角度还是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角度思考,当年在滇越铁路上工作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为这条影响了云南甚至东南亚近一个世纪的铁路的建成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静静躺在这里的外国人,他们和近年来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的美国飞虎队空战英雄烈士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肯定也和在云南松山被歼灭的日本鬼子不一样,为滇越铁路而来的这些外国人的是与非,是传播工业文明的先驱还是殖民者,只有让时间去证明。如果是侵略者,就应该铲除,如果是工业文明的传播者就应该作为文物抢救和保护,而不应该像今天这样把它变成垃圾场和鸡圈。一百年过去了,历史应该给他们一个回答。

在开远这个喧嚣的城市里,这些静静躺在这里的“洋人坟”。与之形成了动与静的明显对照。然而我们应该都很清楚,就是这些躺在坟墓里的人当年的努力才换来了如今不断前进的动。沿着这几个现如今仅剩的几座坟墓,就如摸到滇越铁路百年修筑历史的大门,只要顺着这个“钥匙”,我们就能把历史的画面还原,从而打开这扇揭示劳工悲惨命运的大门。
过去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它的影子依旧清晰的倒影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应该忘记,也无法忘记。现在,历史仍然在书写着,尽管当年的情节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去,而我们的耳边也有总是有一首关于那些情节的曲子腾起,只是那是一首悠远而凄清的夜曲。在这首曲子里,我们听不见忧伤,听不见欢快,更听不见迷惘。我们能听见的是那些逝去的文化,那些正在延续的文明,那些永远都消褪不了的厚重。

行至开远,这是个在滇越铁路上不得不驻足的地方。开远,它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滇越铁路全线共设有34个车站,分别为一、二、三等站,开远为全线唯一的一个二等站,重要地位仅次于昆明这个一等站,奠定了老开远“旱码头”和“滇南商埠”的地位。开远曾经是修建滇越线时最大的补给和医疗中心,开远火车站附近的法式建筑群里,有几间正是当年的医务所和病房。这些历史的遗迹正如一个沧桑的老人无言的站在那里,你只需轻轻走过,便能读出那股历史的厚重。

在开远寻找滇越铁路过去的痕迹,从法式铁路公司经理办公楼到机车库,都只留下冰冷的建筑;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最能书写滇越铁路的那些历史迹象的莫过于那些为修建滇越铁路而留下在铁路边那片二千七百九十平方米的墓地。
据法国铁路公司出版的《云南铁路》记载,在修筑滇越铁路的过程中,除一万余名劳工献身外,还有来自于希腊、意大利、法国的铁路管理者和家属,八十余名外国人。他们死后分别葬在开远、芷村等地的铁路边上,在现在的开远解放军化肥厂内,有一块相对集中的墓地就是埋有六十余人的“洋人坟”。“洋人坟”曾经有六十余座,占地约二千七百九十平方米。但在“洋人坟”,现在仅仅只能看到十四个浅浅的西式坟堆,其中仅有三个坟堆有墓碑。
曾任开远工务段主任的蒋凤鸣介绍说,“洋人坟”应该是当时修筑滇越铁路时死亡的外国人的坟墓,这些人来自希腊、法国,也有来自越南等地方的人。但是,在修建滇越铁路时曾经有数万劳工死亡,有的人说四万多,有的人说是七万有余,法国相关统计数据仅为一万七千余人,但是,可能受滇越铁路沿线高山峡谷,地质结构复杂,死者掩埋的地方有可能遭受山洪、泥石流冲击掩埋的影响。至今没有在滇越铁路沿线发现大规模坟墓,关于死者的确切数字也无法考证。
五十三岁的蒋凤鸣介绍,在他小时候,“洋人坟”是一个漂亮的小花园,周围是一米多高的围墙,里面绿树成荫,一排排酸角树并列其中,六十余座墓碑整齐地排列在花园内。如今,树木成行的小花园内只有一棵一人合抱的酸角树孤独地诉说着百年历史的沧桑。
近几年,洋人坟名声在外,一些远在法国的人都来这里寻根,寻找他们祖辈的安息之处。但是我们进去以后,真是令人大失所望,这里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墓地在一个不起眼的、杂草丛生的角落里,被破坏的都找不到痕迹了。要不是当地人带我们去,我们还真找不到。据解化厂的工作人员讲:在文革之前,这里还有200多座洋人坟,文革以后这里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埋葬在这里的不管是越南劳工,还是法国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是对滇越铁路付出生命的一群人,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敬仰,因为他们是把先进的工业文明带到云南来。过去一百年了,滇越铁路已经变成了文明的进步。如果说100前滇越铁路与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并称“世界伟大的工程奇迹”,那么那个时候中国就已经萌发了工业文明走向世界,换句话来说,这条铁路在历史上来说应该算是文明的进程。
如今,滇越铁路已走过百年岁月,回首这条在世界铁路工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米轨铁路,不论是从工程角度还是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角度思考,当年在滇越铁路上工作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为这条影响了云南甚至东南亚近一个世纪的铁路的建成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静静躺在这里的外国人,他们和近年来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的美国飞虎队空战英雄烈士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肯定也和在云南松山被歼灭的日本鬼子不一样,为滇越铁路而来的这些外国人的是与非,是传播工业文明的先驱还是殖民者,只有让时间去证明。如果是侵略者,就应该铲除,如果是工业文明的传播者就应该作为文物抢救和保护,而不应该像今天这样把它变成垃圾场和鸡圈。一百年过去了,历史应该给他们一个回答。

在开远这个喧嚣的城市里,这些静静躺在这里的“洋人坟”。与之形成了动与静的明显对照。然而我们应该都很清楚,就是这些躺在坟墓里的人当年的努力才换来了如今不断前进的动。沿着这几个现如今仅剩的几座坟墓,就如摸到滇越铁路百年修筑历史的大门,只要顺着这个“钥匙”,我们就能把历史的画面还原,从而打开这扇揭示劳工悲惨命运的大门。
过去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它的影子依旧清晰的倒影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应该忘记,也无法忘记。现在,历史仍然在书写着,尽管当年的情节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去,而我们的耳边也有总是有一首关于那些情节的曲子腾起,只是那是一首悠远而凄清的夜曲。在这首曲子里,我们听不见忧伤,听不见欢快,更听不见迷惘。我们能听见的是那些逝去的文化,那些正在延续的文明,那些永远都消褪不了的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