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言立身者 勿学柔弱苗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er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编写《巴蜀竹枝琐议》,重读万清涪《南广竹枝》。词云:
  歇鸡毛店胜粑毛,容得粑毛亦幸叨。
  秋令一交更数转,愁闻雪虐更风号。
  按,“粑毛”似应作“芭毛”,即芦花。读诗可知鸡毛店一切设备、居住者愁听打更的梆子声、吆喝声、雪风怒嚎声,其困苦无助之心情,可想而知。
  由是联想到另外有关鸡毛店的诗以及两首关于教育子孙后代的诗作。
  一、刘芳皋的《鸡毛店》
  奇晋世兄曾以前清吾蜀芳皋(刘濖)、止唐(刘沅)二公之《埙篪集》赠我,其中有芳皋先生的《鸡毛店》诗,自注:“惩贫儿,戒子弟也”,可视为一部短篇小说《纨绔子传》。现予以逐节介绍剖析:
  朔气侵人砭肌骨,鹑衣百结风刀割。鸠形鹄面路边蹲,气噎声嘶杂歌哭。唤爷唤娘诚可怜,逢人但乞三文钱。
  刘老先生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先让主角出场,特写他瘦削之至,穿着破烂不能蔽体的“衣衫”,顶着寒风,蹲在路边声嘶力竭地呼喊“善人爷爷奶奶”,乞讨几文小钱。
  天寒月黑难投止,好去鸡毛店里眠。鸡毛店在东门外,此是贫儿生死界。又堕泥犁黑暗中,草为裀褥毛为盖。
  镜头一转,乞丐进入鸡毛店过夜,特写鸡毛店以草铺地当褥子,拿鸡毛堆身上当被盖取暖,这里简直就是十八层地狱!
  跧伏鸡声入梦流,漫言细软胜温柔。昔日博徒何处宿,昔时酒伴哪家楼?博徒酒伴都捐弃,当年枉自称同气!金屋谁熏翡翠衾,朱楼谁拥鸳鸯被?鸡栖臭味少安眠,瑟缩皮肤虮虱连。问柳寻花天外想,呼卢喝雉梦中缘。
  高明的作家由此转笔,让乞丐在梦中回忆往昔,很自然地交代他成为乞丐的原由。他当年也曾和狐群狗党们赌博,吃喝,寻花问柳,……博徒、酒伴、金屋、朱楼、翡翠衾、鸳鸯被,……失去的一切只能在梦中寻找。如今还得忍受鸡栖的臭味、瑟缩的寒风、虮虱的叮咬!
  荒鸡喔喔催天晓,瓦罐当头出店早。腹内雷鸣骨碌声,充饥丐向何处好?惊风阵阵雪花飞,冷落人间半掩扉。此际始知天欲杀,此时空自泣牛衣。桥洞冰澌难驻足,城濠鬼叫不如归。
  场面又变,鸡鸣早看天,乞丐不得不出店去讨口要饭了。可怜衣破禁不住狂风,行走艰难,讨乞不到,只得往冰冷的桥洞歇脚,耳边风声宛如鬼嚎:“不如归去!”可又归向何处?
  城濠僵卧无人见,保正鸣官亲诣验。肤黑唇焦是疥疮,面青腹陷因鸦片。尸格填清少姓名,木牌标记无亲眷。五百铜钱柳木棺,芒绳舁向北邙山。市中断唱莲花落,冢内长抛破帽寒。
  短暂的黑屏之后,场面又热闹了:发现城壕里有路毙者,地保报官,县令验尸。特写乞丐肤黑唇焦,面青腹陷,遍生疥疮,更因鸦片毒瘾致死。对于无亲认领的无名尸首那就依例赏口贱价的柳木棺,绳子捆绑抬上山一埋了事。从此那破帽遮颜、唱莲花落的叫花子就绝迹于此地了。
  忆昔人夸少年美,冶游纵博骄罗绮。珠玉泥沙散若云,金钱挥霍流如水。到头落魄剩皮毛,命贱如鸡委蒿里。君不见轻薄儿,游荡子,衣钵相传殊未已。试听濠边鬼夜哭,似诉来生不如此!
  最后来点画外音:昔日花街柳巷,酒楼赌场,人家夸他这遍身罗绮的美少年,出手阔气,挥金如土,可是到头来只剩皮包骨头,命贱如鸡,路毙官埋。
  诗人提醒今人:轻薄儿,游荡子,你们会衣钵相传,后继有人,络绎不绝。不过你们高兴之余,还该听听濠边风声犹如鬼哭——他在悲呼,懊悔,乞求来生重新过日子,再不花天酒地,浪荡无成了!
  读完长诗,我们可以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乃是提醒家长、老师注意:“惩贫儿,戒子弟也!”
  二、孙豹人的《少年行》
  记得笔者在1946年读初中时,周夷白老师曾教读孙枝蔚(字豹人,号溉堂)的《少年行》。我觉得孙、刘二老用心良苦,告诫众人的子孙,不可依赖父兄,要努力学习作有用的人。其表现手法可谓异曲同工。兹抄录如下:
  少年不读书,父兄佩金印,子弟乘高车。少年不学贾,朝出乌衣巷,暮饮青楼下。
  孙老先生用的是简洁的叙事手法,直接写出“少年”的特点。用今天的话讲,那“少年”不就是现在而今眼目下所称的某些“官二代”和“富二代”吗?
  岂知树上花,委地不如蓬与麻;又如楼中梯,枯烂谁知高与低?尔父尔兄归黄土,尔今独自立门户。尔亦不辨亩东西,尔亦不能学商贾。
  接着连用比喻写出世事变化,保护伞失去,父兄亡故,并无一技在身,不会营生的“少年”找饭吃都困难了。是呀,狗屎作鞭——文(闻)也文(闻)不得,武(舞)也武(舞)不得!
  时衰运去繁华歇,年年大水伤禾黍。旧时诸青衣,散去知何所?府吏昨升堂,催租声最怒。相传新使君,怜才颇重文。尔曹不识字,张口无所云。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穿又遇打头风。父兄留下的家业、田产丧失殆尽,童仆散去,衣食自身无着。官府催缴赋税,无计对付。再起一个曲折:官长喜怜文才,多有照顾,可惜“少年”斗大的字认不得几升,张口结舌,无言答对!
  鬻田田不售,哭上城东坟。昔日少年今如此,地下贵人闻不闻?
  田卖不掉,钱找不到,“少年”只好上坟哭去吧。诗人只说了一句:“地下贵人闻不闻?”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三、刘鉴泉为儿子命名赐字诗
  刘鉴泉教授所著《推十诗集》载有题为《长子名恆蓺字伯穀,次子名恆甄字器仲》诗(写于20世纪30年代),值得细读:
  名子以农工,竟非如许行。
  末世贵恆职,不必愿公卿!
  鉴泉先生的长公子名恆蓺,字伯穀,取义于经籍。《诗·大雅》:“蓺之荏菽。”《左传·昭元年》:“不采蓺”。《注》:“蓺,种也。”“蓺”亦作“藝”,简化作“艺”。穀,《說文》:“续也。百穀之总名。从禾,声。”《长笺》:“穀有穅秕,故从。”《书·洪范》:“百穀用成。”《礼·月令》:“孟秋农乃登穀。”《周礼·天官》:“三农生九穀。”
  其二公子名恆甄,字器仲,以《说文》:“甄,陶也。”《汉书·董仲舒传》:“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惟甄者之所为。”《注》师古曰:“甄,作瓦之人也。”《易·系辞》:“形乃谓之器。”《注》:“成形曰器。”《论语》:“及其使人也,器之。”《疏》:“度人才器而官之。”《论语》:“管仲之器小哉。”《注》:“言其度量小也。”
  按,刘门依八卦五行排行,鉴泉先生讳咸炘,属“咸”,另一字为火旁,火生土,其公子当共用“恆”字,另一字带土旁(蓺、甄,皆然。三公子名恆墐,字叔固,从例)。字与名意义相关联,上文已有叙述,不再赘言。
  先生认为蓺、甄与农工之职有关,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即以此为业。人必须有恒职,才能立身于世。《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前人有言:“有道之国,天不能灾,地不能厄,夷虏盗贼不能困,以恒职修而本业固,仓廪实而备御先也。”
  鉴泉先生还和东坡居士开个玩笑,因苏长公《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有恒指,何须位列公卿。达人之见,千古名言!
  鉴泉先生十分重视让后人自立。谁不爱自己的儿女?可怎样教育他们,的确值得思考,值得探讨。
  作为子女来说,自家父兄的有力帮助当然有助于自己的成长;然而怎样自立,却是自己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愿再读前人诗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其他文献
在“悲痛的隐蔽”中充实发展中大  在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时,充实图书仪器设备也是罗家伦执掌中大时的一项大投入。学校的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改善。罗家伦执掌中大的前5年,先后建成或扩建了图书馆、体育馆、生物馆、东南院、南高院、牙医院、音乐教室、游泳池和学生宿舍等。至抗战前夕,中大已颇具最高学府的恢宏气势。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图书杂志量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之一。罗家伦很重视图书资料建设
期刊
现在主编挂名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面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借居高位者更易争取经费保障,有的是靠名气大者扩大书的影响……从善意的角度讲,其多是为了书籍的出版;但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些年已出版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系列书籍而论,就本人近几年主编、出版的几部民间文艺图书的体会而言,笔者以为,还是应强化责任意识,使主编实际参与到书籍的编纂、出版过程中,以便把握住图书的质量、风格,创出精品,传之后世。  一、
期刊
今年(2012年)11月22日是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公亦斌的百年华诞。两年多以来,台湾远流出版公司连续出版了我的三本历史著作:《我是宋朝人》、《中国不可无岳飞》、《皇权祸国》。这第三本书是今年2月1日出版的。在收到样书之后,我正准备包书、写信,给贾公寄去,以表示我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三本书都与岳飞史事有关,我在撰写的时候先后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不料噩耗传来,贾公竟于今年4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辞世。年
期刊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以其作品浅切流畅,韵调自然著称于世,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元和以后,为文章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畅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为元和体。”足见白居易在元和体中以浅切为人称道。  白居易早年坎坷困顿,流徙四方,直到30余岁始步入仕途。他深知底层民间疾苦,为官正直,敢于言政,并因此遭贬黜。元和十
期刊
今年11月16日是我国文化巨子郭沫若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最近笔者重读了郭沫若先生分别在上世纪70 年代末和50 年代末出版的两本诗集,即《东风第一枝》和《百花齐放》,写下了这篇短文,以示怀念。  读郭沫若诗集《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的郭沫若先生诗集,收集了郭老在1976年10月到1978年6月这段时间所写的几十篇诗作和文章,以及部分写作在先而至19
期刊
著名国画艺术家、张大千先生当年的得意弟子龙国屏先生,不仅是深受大家尊敬的老一代艺术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一生在艺术领域中孜孜求索,创作出大量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书画艺术作品,还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四川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奉献。今年初,他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他的弟子和广大艺术与文史界的同仁举办“缅怀龙国屏先生书画展”并出版展览作品集,以此表达对德高望重的龙老的崇敬
期刊
2011年7月,巴蜀书社出版了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先生的力著——《中国文字起源研究》。何崝先生于1947年7月出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学期间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字诂林》主编李圃先生),赓即以古文字学的非凡造诣被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纳入门下做助手,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参加了由徐中舒任主编的《甲骨文字典》的编纂,对古文字研究
期刊
从高中教师、“现行反革命”到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志福先生这50年的坎坷经历,折射了时代大势的离合悲欢。  双鬓无再青 寸心还如丹  上世纪60年代初,徐志福即将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被《边疆文艺》主编刘澎德看中,要去从事编辑工作。这时的他,已在全国一些刊物发表多篇小说和数十篇散文。可当分配名单公布时,却发现被别人掉了包——他被分配到昆明一所山区高中任教。徐志福带着愤愤
期刊
烟雨楼台 革命萌生 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 逢春蛰起 到处皆闻殷殷雷  嘉兴城南南湖中湖心岛上的烟雨楼正厅最为醒目的位置就悬挂着这副楹联。它是1963年12月,董必武同志应邀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南湖会址撰书的纪念之作。  今天我们和青少年读者一道认真阅读此联,重温革命史,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是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董必武同志是前清拔贡,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中国同盟
期刊
“白门柳”一词,本指金陵白下门之柳,为秦淮名妓之代称。在文学艺术领域,前人写过一出《白门柳》戏曲,乃是搬演顾眉生的事迹;今人写过一部《白门柳》小说,则是讲述柳如是等的故事。柳、顾二人皆名列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她俩及其姐妹们的名字连同其极富传奇性的人生故事,数百年来飘荡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上,替六朝古都染上了浓浓的粉色,也留下说不完道不尽的龙门阵。  出自当代广东作家刘斯奋之手的《白门柳》是长篇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