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嶙峋白门柳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he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门柳”一词,本指金陵白下门之柳,为秦淮名妓之代称。在文学艺术领域,前人写过一出《白门柳》戏曲,乃是搬演顾眉生的事迹;今人写过一部《白门柳》小说,则是讲述柳如是等的故事。柳、顾二人皆名列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她俩及其姐妹们的名字连同其极富传奇性的人生故事,数百年来飘荡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上,替六朝古都染上了浓浓的粉色,也留下说不完道不尽的龙门阵。
  出自当代广东作家刘斯奋之手的《白门柳》是长篇历史小说,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第一部《夕阳芳草》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初版就印了14万册,可见影响不小。2004年,又有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话剧《白门柳》在广州隆重推出。这台戏剧,不但由当地政府投资近200万元来打造,而且特别邀请了以《徽州女人》走红当今舞台的黄梅戏名旦韩再芬来担任主角,以增强其对观众的号召力。看来,生长在晚明时期江南温柔水乡的这枝“白门柳”,不仅仅属于她那个时代,还有穿越时空的动人魅力。
  古往今来,被这枝“白门柳”所深深吸引的,不单单是作为庶民大众的读者、观众。20世纪50年代,一位双目失明的史学巨匠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历经十个春秋,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撰就了一部洋洋80余万言的人物传记,这就是《柳如是别传》。这位史学巨匠即在治学上张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先生。1961年8月,老友吴宓来访,年逾古稀的陈寅恪在一首七律中言及该书写作时,曾有句云“老来事业未荒唐”、“著述惟剩颂红妆”(《辛丑七月雨僧老友自重庆来广州承询近况赋此答之》),其情切切,由此可窥一斑。在《柳如是别传》中,作者充满着写作激情,不但对这个明末风尘女子的生平事迹考核甚详,而且赞语连连地称其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褒扬之情,溢于言表。
  一代名姝柳如是,生于1618年,卒于1664年,原本姓杨名爱,后来以柳为姓(一说本姓柳),初名隐(一说名隐雯),字蘼芜,后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河东乃柳姓郡望,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六朝古都南京有莫愁湖,与玄武湖同享盛名,古诗有“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之句。相传,柳如是与江南名士钱谦益相识后,后者曾借“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的莫愁女为喻。柳的“河东君”雅号便由此而来。这枝“白门柳”,身世扑朔迷离,其出生地有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兴等说法,迄无定论。
  这个柳如是,品行不凡,心气自高,选择对象有相当高的眼光,惟志同道合者是求。当时,江苏常熟人氏钱谦益,乃明万历年间进士,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诗文驰誉当世,名声很响,可谓一代文豪。他因此而成为柳如是所倾心的对象。据《斛賸》卷三记载,闻钱名,柳扬言:“天下惟虞山钱学士,始可言才。我非如学士者不嫁。”此乃性情中人之性情中语。钱氏闻言,心中大喜,也对人宣称:“天下有怜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一个非钱不嫁,一个非柳不娶,这姻缘绝不一般。话剧《白门柳》上半部,即以钱、柳爱情故事为主线。
  古往今来,秦楼楚馆佳丽成群,大凡脱离不了以色事人。可是,风光无限的“秦淮八艳”中,柳如是能让心上人以及周围人折服,与其说是靠天仙般绝色容貌,不如说是凭她出众超群的才华、智慧和胆识。顾伶《河东君小传》即称其“为人短小,结束俏丽,性机警,饶胆略”。沈虬《河东君传》则说她“美丰姿,性獧慧,知书,善诗律,分题步韵,顷刻立就,使事谐对,老宿不如。”所谓短小,指她个头不高;所谓丰姿,指她体形微胖(用今天的话来说,谈不上是“骨感美人”)。这般体貌特征,从传世的柳如是画像可得印证。
  这枝“白门柳”,能文工诗,尤长于近体七言,传世诗词集有《戊寅草》、《湖上草》、《我闻室鸳鸯楼词》等。身为明末诗坛盟主的钱谦益,写过《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其中第十二首咏及王微和柳如是这两位秦楼楚馆中的风尘女子(当时钱、柳尚未谋面),诗云:“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陵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该诗末句,便直接采自柳如是的《西湖八绝句》。柳之原诗为:“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试为相逢。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柳如是又擅长书画,传世画作以山水为主,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月堤烟柳图》;书法得唐代虞世南、褚遂良之笔风,有题望海楼联“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存世,气度不凡。《月堤烟柳图》上有钱谦益以行书体写就的一段跋文,大意是说柳27岁时,钱出资为其建成花信楼,柳登楼后被四周桃红柳绿的美景所打动,不禁乘兴挥毫,成此图卷。这幅作品,尽管是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的写生山水,却清新淡雅,别具情趣,洋溢着鲜活的自然气息。有必要提醒读者,柳如是这幅画,乃是现存的本土历史上女性画家创作的第一幅写生山水,其在中国女性绘画史上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上都有着特殊意义。
  名妓与名士交往,乃是明季社会流行风气。柳如是所交往的不乏大文人,如人称“云间绣虎”的陈子龙。陈大柳10岁,二人的“情感派对”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据《明史》,陈子龙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年间进士,仕为兵科给事中,是一个不乏政治抱负的著名文学家。清兵入关后,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陈子龙献上防守要策,却未被采纳,于是辞职回家。后来,南京失陷,陈在松江起兵,事败后逃匿山中,又联络太湖义军抗清,事泄,被捕后投水殉国,可见是个烈烈汉子。陈子龙曾与人组织过几社,以文会友,跟当时张溥组织的复社相呼应,影响不小。陈子龙早期诗词中多杨花柳絮意象,归根结底,当跟柳如是多有瓜葛。
  这枝“白门柳”,最终嫁给了大她36岁的钱谦益,“称为继室,号河东君”。纵观柳如是的人生经历,其中被后来研究者议说得最多的,也是红颜女子的她与白发文士的钱的关系,又集中在两点:一是说清军南下时,她曾劝钱殉国;一是说钱谦益死后,她以死相殉。纵观钱谦益一生,其初事明,后事清,按照儒学正统的忠孝节义观念,当属于“贰臣”,自然在为臣为人的“大节”上是有亏损的,对此前人多有指说。柳如是作为钱的如意夫人,能有如此劝夫之举,当然不是普通女流之辈的见识,所以人们称赞她是旷世奇女子。   在柳看来,像钱学士这样仕于明朝又领袖文坛的知名人士,亡国之后,以身殉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以此可向天下表明君子人格的大节大义。所以,她再三劝丈夫投水殉节,而在劝说无效后,她自己也曾要跳水,但被身边的人死死拉住了。这段故事,前人多有记述,如佚名《牧斋遗事》载:“乙酉五月之变,柳夫人劝牧斋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牧斋有难色。柳奋身欲沉池中,持之不得入。是时长洲沈明抡馆于尚书家,亲见其事,归说如此。”两相对比,男儿枉有七尺躯,实在是汗颜得很!清人徐懋《题河东君像》诗曰:“夫婿才名冠九州,龚吴鼎足峙千秋。谁能地老天荒后,大节从容问女流。”
  这枝“白门柳”,巾帼胜过须眉,她身上向来洋溢着豪侠气概。钱谦益晚年因淄川谢升案而受牵连,被拘捕北上,当时家里人,除了柳如是之外,谁都不敢陪钱学士去走这漫长艰辛的北上之路。危难关头,惟有柳如是毫无怨言地挺身而出,仅仅带了一个包袱就去了,一路上,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钱。对此,钱谦益是感激涕零,发自内心感叹道:“从赴行难有贤妻。”在此,他把柳如是径直称为“妻”,体现出对柳氏人格的由衷赞美和敬重。
  明崇祯六年(1633年),宋微璧与陈子龙等人泛舟松江府白龙潭,写有长诗《秋塘曲》,前有序云:“坐有校书,新从吴江故相家流落人间,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校书昔为妓女雅称,皆指柳如是。的确,身处时局板荡之秋的柳如是,并不以吟风弄月、诗酒流连的生活为满足,内心炽热的她常常以擂鼓金山的梁红玉自比,渴望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正如陈寅恪所言,“其平生雅好谈兵,以梁红玉自比。吊古思今,感伤身世,当日之情怀,吾人尤可想像得知也”(《柳如是别传》第1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称赞柳之言谈“不类闺房语”的宋徽璧,跟柳如是同岁,两人一度交好,当时宋尚未娶妻。一次,二人相约在白龙潭见面,宋早早赴约,柳尚卧舟中未起,便让人传话:宋郎别上船来。若是真有情意,就跳入水中等待吧!一句恶作剧式的玩笑话,宋公子竟然当了真,立马跃身下水,也顾不得天寒水冷。如此举动,让风月场上对什么都见惯不惊的柳如是好生感动。她叫撑船人把宋公子捞了上来,两人“情好遂密”。
  谁知道,好景不长,宋母知道后,严责其子,坚决不赞成二人结合,死活要棒打鸳鸯。这时候,正遇郡守要驱逐柳如是的舟船出境。柳便请宋郎前来商量对策,并在案上置古琴一张、倭刀一把。不料,此时此刻,宋公子已没有了往日男儿气概,居然以“暂避其锋”相搪塞。这使得柳如是深感失望,继而大怒,持刀斫琴,指着宋的鼻尖斥曰:“他人为此言无足怪,君不应尔。我与君自此绝矣!”(事见钱肇鳌:《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这枝“白门柳”,人品磊落,性情刚烈,风骨峥峥,由此可见。
  清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去世。其族人聚凶悍之徒百人于堂,向柳如是勒索,逼她交出了千金。族人还不肯罢休,围攻喧闹如故,再逼她拿出家产的一半来。柳如是自思如此退让终归不是办法,便暗中将钱谦益的近亲和弟子以及仆人召集起来,进行部署。第二天,杀猪烤羊,大摆宴席,招待族人。待后者入座后,柳如是悄悄叫人把门关上,然后自入屋中作取物状。久之未出,家人进去一看,夫人已上吊自尽,墙上写着:“合力捆缚饮酒者,而后报官。”于是,事实安排的人一呼而起,将肇事者捉拿起来……
  常言说得好:“有志妇人,胜过男子。”六朝古都秦淮河畔这枝“白门柳”,最终以刚烈且不乏智慧的死抗击了社会恶势力,在她风骨嶙峋的人生终点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院(成都)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年前,见《现代汉语词典》(如1983年版)与1989版《辞海》中俱无“赏析”一词而颇为憾然。  我想,纵然古籍中无“赏析”这一合成词,但欣赏与分析是自古就有的事,如陶渊明有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今年才知道现汉词典已列这一词条,觉欣然可喜。时下就有许多古代诗歌赏鉴、译释、赏析之类文章。想到“欣赏与分析”并重最好,标题就用了“赏析”二字。又想到赏析之类文章不可缺失古人传下的训诂学风,不
期刊
在“悲痛的隐蔽”中充实发展中大  在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时,充实图书仪器设备也是罗家伦执掌中大时的一项大投入。学校的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改善。罗家伦执掌中大的前5年,先后建成或扩建了图书馆、体育馆、生物馆、东南院、南高院、牙医院、音乐教室、游泳池和学生宿舍等。至抗战前夕,中大已颇具最高学府的恢宏气势。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图书杂志量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之一。罗家伦很重视图书资料建设
期刊
现在主编挂名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面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借居高位者更易争取经费保障,有的是靠名气大者扩大书的影响……从善意的角度讲,其多是为了书籍的出版;但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些年已出版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系列书籍而论,就本人近几年主编、出版的几部民间文艺图书的体会而言,笔者以为,还是应强化责任意识,使主编实际参与到书籍的编纂、出版过程中,以便把握住图书的质量、风格,创出精品,传之后世。  一、
期刊
今年(2012年)11月22日是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公亦斌的百年华诞。两年多以来,台湾远流出版公司连续出版了我的三本历史著作:《我是宋朝人》、《中国不可无岳飞》、《皇权祸国》。这第三本书是今年2月1日出版的。在收到样书之后,我正准备包书、写信,给贾公寄去,以表示我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三本书都与岳飞史事有关,我在撰写的时候先后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不料噩耗传来,贾公竟于今年4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辞世。年
期刊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以其作品浅切流畅,韵调自然著称于世,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元和以后,为文章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畅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为元和体。”足见白居易在元和体中以浅切为人称道。  白居易早年坎坷困顿,流徙四方,直到30余岁始步入仕途。他深知底层民间疾苦,为官正直,敢于言政,并因此遭贬黜。元和十
期刊
今年11月16日是我国文化巨子郭沫若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最近笔者重读了郭沫若先生分别在上世纪70 年代末和50 年代末出版的两本诗集,即《东风第一枝》和《百花齐放》,写下了这篇短文,以示怀念。  读郭沫若诗集《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的郭沫若先生诗集,收集了郭老在1976年10月到1978年6月这段时间所写的几十篇诗作和文章,以及部分写作在先而至19
期刊
著名国画艺术家、张大千先生当年的得意弟子龙国屏先生,不仅是深受大家尊敬的老一代艺术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一生在艺术领域中孜孜求索,创作出大量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书画艺术作品,还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四川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奉献。今年初,他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他的弟子和广大艺术与文史界的同仁举办“缅怀龙国屏先生书画展”并出版展览作品集,以此表达对德高望重的龙老的崇敬
期刊
2011年7月,巴蜀书社出版了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先生的力著——《中国文字起源研究》。何崝先生于1947年7月出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学期间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字诂林》主编李圃先生),赓即以古文字学的非凡造诣被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纳入门下做助手,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参加了由徐中舒任主编的《甲骨文字典》的编纂,对古文字研究
期刊
从高中教师、“现行反革命”到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志福先生这50年的坎坷经历,折射了时代大势的离合悲欢。  双鬓无再青 寸心还如丹  上世纪60年代初,徐志福即将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被《边疆文艺》主编刘澎德看中,要去从事编辑工作。这时的他,已在全国一些刊物发表多篇小说和数十篇散文。可当分配名单公布时,却发现被别人掉了包——他被分配到昆明一所山区高中任教。徐志福带着愤愤
期刊
烟雨楼台 革命萌生 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 逢春蛰起 到处皆闻殷殷雷  嘉兴城南南湖中湖心岛上的烟雨楼正厅最为醒目的位置就悬挂着这副楹联。它是1963年12月,董必武同志应邀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南湖会址撰书的纪念之作。  今天我们和青少年读者一道认真阅读此联,重温革命史,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是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董必武同志是前清拔贡,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中国同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