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习中提升数学思维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听了特级教师朱国荣“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整节课“以练带理,提升学生思考能力”,让我领略到了朱老师对复习课独到的理解和其“寓深刻的数学学习于生动的学习活动之中”的教学特色。现撷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以练带理 突出数学思考的有序性
  教师借助多媒体逐题呈现式题:22÷8,34÷4,28÷5,52÷7。学生独立口算完成,并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当练习完成后,教师没有直接反馈结果,而是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检查结果对不对,用什么方法?
  生:用“除数乘商,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教师顺着学生的说法板书: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肯定了列竖式算一遍同样是一种检查的方法后,以算式加以引导:(板书)36÷5=6……6,这个算式的结果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余数不应该比除数大。
  师:那你觉得检查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先得检查什么?
  生:余数。
  引导小结:检查有余数除法的答案,先看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然后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方法来检验。
  至此,教师请学生自查刚才计算的结果,然后指名反馈答案(如下图)。
  [赏析] 复习课一般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理”,即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二是“练”,即练熟相应的知识技能。因此,“先理后练”已经成为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朱老师没有机械处理“理”和“练”的关系,而是结合基本训练,以“练”带“理”,巧妙地将“有余数除法”单元的基本内容蕴含在练习中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提问: “如果让你检查结果对不对,用什么方法?”将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梳理交给了学生;当学生对“余数”的关注不够到位时,又以“36÷5=6……6”这样一个算式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引导学生回顾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梳理,既让学生体会到检验的必要性,唤起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检验基本步骤的回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本环节的教学也显得丰满而又扎实。
  片段二 辨别比较 突出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问题一:有37颗纽扣,每件衣服要钉5颗,可以钉几件衣服?
  问题二:有37千克油,每个油桶能装5千克,至少需要几个油桶?
  请先看题思考,再动笔完成。
  反馈第1题——
  生:37÷5=7(件)……2(颗),答:可以钉7件衣服。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7颗纽扣钉了7件衣服后,还剩2颗纽扣,不能再钉了。所以可以钉7件。
  反馈第2题——
  生:37÷5=7(个)……2(千克),答:至少需要7个油桶。
  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还有2千克放哪里呢?
  师:那你是怎样算的?
  生:37÷5=7(个)……2(千克),7+1=8(个)答:至少需要8个油桶。
  教师追问:两个问题,都用37÷5=7……2这个算式来解决的,为什么第一道商7不加1,第二道商7要加上1呢?
  生:第一道剩下的2颗纽扣不能再钉了,第二道剩下的2千克油,得再用一个桶才能装完。
  师:在生活中,像这样算出来的商再加上1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一个铅笔盒只能放8支笔。现在有33支笔要放在这样的铅笔盒内,至少要几个?
  师:怎样算?
  生1:33÷8=4(个)……1(支),4+1=5(个)。
  生2:一辆汽车可坐5人,现在有37人,至少需要多少辆这样的汽车?
  师:又怎样算?
  生2:37÷5=7(辆)……2(人),7+1=8(辆)。
  [赏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重要手段,而选择怎样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又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朱老师本环节教学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点启示是问题的典型性。作为一节“有余数除法”单元复习课,“衣服钉纽扣”和“油桶装油”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与有余数除法相关的典型问题。两个问题虽然都用37÷5=7……2这样一个算式解答,但因为具体生活事件对结果的要求不同,在解释和处理“余数”时,一个需要“去尾”,一个需要“进一”。另一点启示是对比式推进。在上课中朱老师在组织学生分析思考时,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在分析差异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的典型问题,对比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抓住事件的关键要素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在说明“钉纽扣问题”的结果是“7件”时说“还剩2颗纽扣,不能再钉了”,在说明“装油问题”的结果从“7个”变换成“8个”时提出“还有2千克放哪里呢”这个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已经了然于胸。而这也正是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全面考虑问题意识与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极佳的历练过程。
  片段三 提升练习 实现数学思考的深刻性
  教师谈话交代情境:公园里租游船,每艘游船上只能坐4位嘉宾,且嘉宾的位置作了编号(如下图):
  提出问题:我们每位同学都有学号吧。如果我们班全体同学去,要求按学号顺序坐船,你觉得你应该坐在哪条船的几号嘉宾位置?
  学生思考后交流。
  师:1号同学坐在哪里?
  生:第1条船的1号嘉宾位置。
  师:8号同学坐在哪个位置?
  生:第2条船的4号嘉宾位置。
  师:30号同学,该坐哪个位置?请你帮忙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反馈:30÷4=7(条)……2(人)
  师:看了算式,你觉得他坐在哪里?
  生:坐在第8条船的2号嘉宾。
  师:为什么要坐到第8条船上去了呢?
  生:第7条船坐满了,只能坐到第8条上去了。   师:现在每位同学算算自己应该坐在哪里?
  学生计算后反馈。
  师:坐在1号嘉宾位置的同学,请你站起来。
  有一部分学生站了起来。老师请他们说出自己的学号。结果出现了以下学号:
  1,21,45,16,13,37,5,41,44,29,9。
  师:请你观察一下,有没有混进来的。
  生:16号不是。
  师:为什么?
  生1:16除以4等于4,没有余数。他应该坐在第4条船的4号嘉宾位置上。
  生2:44号也不是。44除以4等于11,他应该坐在第11条船的4号嘉宾位置上。
  生3:我还知道了一种方法,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加1。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些数减去1,都是4的倍数?
  生:是的。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坐在1号嘉宾位置上的学号数是不是除以4以后,余数都是1呢?
  生:是的。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写呢?
  顺势板书成:
  嘉宾1号□÷4=( )……1。
  师:请你思考,坐在2号嘉宾位置上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生:除以4后余数都是2。
  师:是这样的吗?请你验证一下。
  学生确认后,教师板书:2号嘉宾位置□÷4=( )……2。
  师:3号、4号嘉宾位置呢?
  生:坐在3号位置的,学号数除以4后余数都是3。
  再板书:3号嘉宾位置□÷4= ( )……3。
  生:坐在4号位置的,学号数除以4没有余数。
  [赏析]复习课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内容的简单回顾与重复,它应该在相关知识梳理、提炼的基础上发展与提升。拓展练习一般是复习课提升学生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教学中,“旅游坐船问题”,因为结合了学生的学号,所以激发了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在思维层面上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在解决过程中结合“余数”的特征来思考。整个过程,教师通过不同的层次和采用多样的反馈方式拉长了学习研究的过程,实现了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刻的目标。
  在教学片段三中,我们从对单个学号数研究到对多个学号数分析,从对除以4余数为1的学号数研究到对除以4余数为1、2、3、0的所有学号数的特征的归纳,层层推进,思维逐步提升,既有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有整体把握、思考内化的过程。当在对“坐在1号嘉宾位”上的学生报出的学号数进行分析时,有学生突然说:“我还知道了一种方法,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加1。”这样的思维结果,本身就是学生对规律的提炼过程,是对数学知识理解逐渐走向深刻的反映。而正因为学生的思维达到这样的水平以后,教师后续引导得出“除以4余数为1、2、3、0”的规律就显得充分而自然了。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此时的练习,已经不仅仅起到熟练计算、培养技能的作用,它更具有发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了。(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jxjyjxsxl@126.com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学习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在获取感性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积累经验。  1.
期刊
张庆老师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说:“阅读感悟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文本中那些精彩、传神的关键词语,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特级教师薛法根十分精当、巧妙地“串珠成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片段一】提炼主线,整体感知课文(《雾凇》)  师:课文中出现了水汽、雾气、霜花这几种事物。根据课前预习,你能说说“雾气”
期刊
走过百年办学历程的余江县第一小学秉持“追求教育解放、增值教育幸福”的教育理念,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创建“温馨的休闲小屋”、打造“追梦的精神家园”和拥有“闲适的日常生活”等举措强化师德建设、细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科研、优化生活质量,促进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全面提高专业水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学校教师们常常自诩是“自奋蹄”的学习人
期刊
教师是教育的脊梁,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到国家、社会,小至学校、家长,对教师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些,对教师都形成不小的压力。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名师大家,但怎样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为师者的追求。本期我们聚焦这一话题,看了以下几位作者的文章,您认为,怎样才能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呢?  该出手时要“露一手”  乐军  为人师者,大概总希望能给所教学生留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
期刊
如果说,真正的教育是一场师生精神的相融,那么,这相融的前提该是教师真诚倾听的姿态与真诚对话的态度,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片段一】走进人物,触摸人性  师:读了“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抓住“挺”“歪”,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  生:自以为是。  生:看不起别人。  师:概括为如此这般狂妄。(板书)  师:萍水相逢,按理说应该客气,可这洪教头不
期刊
教学细节就是在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立质量意义和价值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外现性,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的行为组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分析和欣赏,对语文课的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  【细节一】适度引领,平等对话(《扬州慢》)  师:王国维是现代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姜夔(展示课件):“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
期刊
特级教师潘小明“小数的性质”一课,用智慧的等待,让学生体验知识和获得思维训练的乐趣,在学生探索和交往互动中等待,让学生充分感悟。现撷几个教学片段与各位共赏。  片段一 在猜想中等待  出示:一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得到的数是原来的( )倍。  生:一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0倍。  师:板书“10倍”,有不同意见吗?(等待)  师: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  有两个学生举手
期刊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中获得一等奖的“确定位置”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生活化的魅力。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  师: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
期刊
作为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和必要步骤,“整体感知”承载着贯通初读到精读衔接、铺垫、纵深的“支架”功能。长期以来,因为其操作方式单一和呆板,常常不为教师所重视,更甚时,“浮光掠影”般一语带过。笔者细读特级教师王崧舟多个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发现他对“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有着独到的解读和形式多样的艺术设计,很有借鉴意义。  【片段一】直抒感觉,铺垫感情基调(《枫桥夜泊》)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期刊
本刊讯 (通讯员 龙长发)6月13日下午,定南县第三中学阶梯教室内国徽高悬,庄严肃穆。“现在开庭,全体起立!”随着审判长的庄严宣布,定南县人民法院接审的一起犯贩卖毒品案在此开庭审理。该校师生200余人全程观摩了庭审过程。  法庭上,经过法庭陈述、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合议等审理环节后,审判长对案件进行了宣判。庭审结束后,法官们结合庭审情况现场说法,介绍了毒品对社会、家庭、人生的危害,教育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