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百年办学历程的余江县第一小学秉持“追求教育解放、增值教育幸福”的教育理念,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创建“温馨的休闲小屋”、打造“追梦的精神家园”和拥有“闲适的日常生活”等举措强化师德建设、细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科研、优化生活质量,促进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全面提高专业水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学校教师们常常自诩是“自奋蹄”的学习人、执著的追梦人,更是幸福的新一代“余江一小人”。
  不用扬鞭自奋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个人修养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读书对教师的重要性。要引导教师多读书、多学习,首先就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轻松、愉悦、自主、自觉地学习。为此,余江县第一小学专门为全体教职工开辟了一个学习场所,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休闲小屋”。
  走进“休闲小屋”,多把橙色靠背椅立刻映入眼帘,每两把靠椅之间摆放着一张茶几,粉红色的墙壁,洁净的木地板。这里虽然简陋,却处处温馨。“休闲小屋”分为读书室和藏书室两个部分,藏书室书架上陈列着订阅的报纸和杂志。每当闲暇之时,“休闲小屋”里坐满了老师,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徜徉书海,或说着心事、谈着时事。
  “只有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和习惯,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能真正地让教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校长邵素萍如是说。
  正在“休闲小屋”里阅览《江西教育》杂志的邹小红老师看到我们来访,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起来:“除了这个温馨的‘休闲小屋’外,学校还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座‘延伸’学习的桥梁,让我们从‘此情此景’走向‘我情我景’,感悟学习的情真意切。”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学校还定期开展专题辅导、学习沙龙、主题讨论等多种读书活动。为了将这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规定每周开展两次教研组学习活动,每月评比一次学习笔记,每学期表彰学习先进分子。学校还建立了学习评价制度,把评价结果与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挂钩,制订了奖励方案,让广大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这里就像是在自己家一样,学校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学习交流、思维撞击的空间。”邹小红老师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学校难以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学校每年派出教师40余人次赴外地观摩学习。教师回来后均要求上一堂汇报课,整理一份优秀教案,做一次专题汇报。学校还经常请专家、名师到校指导。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田若、朱学思先生曾被邀请到校与老师们探讨小学作文改革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从2000年至今,已有十余位专家、教授到校指导。
  如今,学校教师自觉学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
  邓丽娟是学校音乐教师,别看她只有30岁,她的教学水平并不浅。在鹰潭市举行的首届音乐优质课竞赛中,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一等奖。她还先后获得了江西省网络教学比赛一等奖、说课教案比赛一等奖,是鹰潭市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当问及她快速成长的秘诀,她腼腆地告诉我们,她自2001年进入余江县第一小学后,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下,自费订阅了多种杂志,阅读了大量书籍,课后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并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进修活动。“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学校给予我们成长的这片沃土。”邓老师动情地说。
  郑玲芬是学校语文教师,每次听课时,她都会用红笔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用黑笔记录课堂教学细节,小到学生的反应、教师的过渡语、课堂评价及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每次听完课后,她会习惯性地翻一翻听课笔记。对于一些精彩的课例片段,她都会反复研究、反问自己: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设计?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什么帮助?她边想边在笔记中做批注,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迁移运用。碰到自己不理解、有待商榷的问题,她会主动找到执教者交流意见。“这些年,我潜心研究自己的听课笔记,尤其是校本教研公开课的笔记,从中摸索出了一些教学经验,虽说没有亲自上阵,但也感受到了边教边研的教育幸福。”郑老师心中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执着追梦梦成真
  在余江县第一小学里,有两种活动,让教师如痴如醉,既得到精神的滋养,又能享受追梦的愉悦,那便是学校每周举办的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
  每逢单周周二、周三的下午,是学校集体备课活动的时间。每次活动有中心发言人、主持人、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提前一天写好书面发言材料,就两周的教学内容作系统全面分析,并另外精心备好一节课。活动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针对教学内容谈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研讨,修改完善教学预案。最后各自执教,互相听课,评价反思,形成文字后交教科处。每学期,学校从教研计划、活动实施、资料归档、获奖加分四个方面对教研组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估,这项活动已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活动。
  语文学科六年级组长潘非凡在学校执教20多年,算得上学校的“老教师”。谈及学校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他深有感触地说:“每次开展教研组活动,大家都非常投入,有时议得非常深、非常细,就连课文中的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议到了,大家从中受益匪浅。”
  每逢双周周二、周三的下午,是学校教研组活动时间。学校充分利用校内骨干教师资源,除开展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究课、成长教师观摩课 、新教师汇报课等活动外,还请名师举办专题讲座。先是执教者就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后得失反思进行说课,紧接着是互动对话式的评课。学校还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倡导教师研究“真、实、小”课题,形成了“学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科研格局,学校教师在“教”和“研”的过程中迅速成长。
  吴海燕在进入余江县第一小学的第二个年头里,便被语文中心组选派上公开课。一次次的教研活动让她幸福地吸纳着教学的精髓,一次次的研课赛课助推她收获“余江县优秀教师”“鹰潭市优秀授课教师”等荣誉。
  “余江县第一小学构建了一种有利于教师成长、发展的教研新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鹰潭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郑茂苗观摩该校的教研活动后赞叹道。   在教师岗位辛苦耕耘了15个年头,如今已是全国优秀教师的危群,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慨万端。2004年,危群刚被选调到余江县第一小学任教时,由于对教学业务不熟,又要面对学校各式各样的教研活动,倍感压力。但她并没有惧怕,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拜老教师为师,与同事交流,并主动请缨上公开课。2007年,危群获得了代表鹰潭市参加江西省第八届优质课比赛的机会。为了全身心投入比赛,她以校为家,一个多月吃住在学校,夜晚备课,到第二天就捧着教案去试教。多次试教,多次修改,一个月下来,原先的教学设计已被改得面目全非。辛勤的付出,为她带来了沉甸甸的荣誉。她执教的课被评为江西省第八届小学数学教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学校不但是我们工作的校园,还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更是我们播种幸福、追逐梦想的精神家园。” 危群说。
  幸福源泉自然来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写下这样一段话:“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看似拗口的一句话,细细品来却极具深意。人生应该有忙有闲,如此,才能品味出人生的滋味。这里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当世人皆忙忙碌碌时却能冷静地保持泰然,当世人皆无所事事时却能持续进取。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真谛的体悟?
  对教师而言,幸福的生活源于日常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的审美体验,在于生活的充实与闲适。余江县第一小学的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能明智地使用和把握闲适的时间,是创造优质生活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他们立足常态,关注日常普通的小事,着力营造有利于发挥积极性与创造力的工作氛围,让大家脱离浮躁,缓解压力,和谐共事。日常生活里快乐的事越多,大家就会越加感到幸福。
  2011年下半年的一天,学校操场上人头攒动。全校200余名教职工,集聚在一起,参加校第八届职工运动会。在运动会上,一个个平时儒雅的教师变身成为了运动场上的健将,个人项目斗智斗勇,集体项目齐心协力,一派热闹景象。场上,教师们共同竞技;场下,观看比赛的教职工为队友加油助威,场上场下尽情地释放着活力。学校还成立了各式各样的运动协会、社团,充实教职工的业余生活;每个星期开展“互说工作中的幸福”展示交流会,为平凡的教师搭建感受成功的舞台;成立创新教师委员会,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成为学校的主人,收获被信任的成功感。
  “我是一名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人。在这里,我每天都要面对上课时的新情况,每天都在像海绵一样地吸收身边优秀教师的经验,每天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青年教师陈丽华说。
  “校园小路上,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是我的幸福;课堂教学时,一张张渴求知识的笑脸是我的幸福;同事间的真诚与友好是我的幸福;领导的宽容与关怀也是我的幸福……”杨丽芳老师说。
  在余江县第一小学,有着杨老师、陈老师这样体会的教师还有很多。学校多渠道、多方位地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着力建设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教研新文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也是教师成长的舞台、幸福的源泉。精彩的课堂不仅是教师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更是教师幸福的由来。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以磨课、自荐课、汇报课、评优课、推门听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师课堂教学演练工作,引领教师追寻“激情与本色”并存的智慧课堂。学校每隔半个月开展“炼课”活动,旨在让执教者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经历“集体备课——个人上课——同伴问课——交流点评——再次上课——总结深化”六个环节,反复“磨炼”,进而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上课的虽是一个人,背后支撑的却是一群人;“炼课”的虽是一个人,成长的却是一批人。“炼课”所营造出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使许多教师敢开口、能说话、会发言。
  “记得以前教书的时候,我思想比较保守,教学上缩手缩脚。2010年,我被选调进余江县第一小学后,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演练活动,在师傅的教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教学经验丰富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现在每当走进课堂,我都觉得很快乐。一堂课下来,我能感受到课堂教学带来的乐趣和幸福。”汪秀英老师兴奋地说。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目标。虽然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余江县第一小学竭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创建温馨的“幸福场”,使得大家在工作中体验生活的价值,追寻教育的幸福……
其他文献
欣赏了特级教师周益民《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后,感受到他的课堂新颖别致,让我们享受了一场瑰丽的儿童文化盛宴。  【片段一】看“新装”前的匠心开局  师:上课前咱们先玩游戏。这回游戏不动胳膊不动腿,光动大脑和动嘴。第一个游戏叫“词语背对背”。想想,什么关系的两个词儿是“背对背”的?  生:是反义词。  师:对,就是说反义词。下面请听题:真——  生:假。  师:真实——  生:虚假。  师:真情—— 
期刊
阅读教学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敢于探求的精神,在相互交流中内化情感,碰撞思想,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阅读的审美能力。下面是来自《五柳先生传》的课堂教学记录,学生跳出了教师的教学预设,而课堂更自然、活泼,彰显理性的思考和认识的升华。  【片段】  师:请同学们说说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志趣,并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生:他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非常实在,为人本分。和这
期刊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关注细节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源于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在《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特级教师丁雪飞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读文本,发掘与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精心预设教学细节,从而收获精彩生成。  细节一:关注标点的妙用  (出示: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师: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已经近30年不见刘老
期刊
“静影沉璧”一词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二泉映月》,学生在阅读时较难理解。王文丽、王崧舟、薛法根三位名师依据学情,运用多种方式解词,使“静影沉璧”成为学生心中诗意、醇美的独特风景。  【片段一】(王文丽)  师:对于“静影沉璧”,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某个人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了。  师:他认为是影子投在了墙壁上。请你仔细看一看,是哪个“bì”?  生:带有玉字底的璧。  师:这个“璧
期刊
各市、县(区)教育局:  为了全面贯彻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幼儿)对优秀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强化广大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推动读刊用刊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优秀教育期刊的育人功能,经研究,决定举办2012年“新蕾杯”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优秀教育期刊读刊用刊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读刊用刊活动
期刊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它要求写文章时,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充实,有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其实,语文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两位特级教师孙双金和孙建锋,在“同课异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教学时,诠释着这一语文阅读教学新主张。  一、凤头——不一样的导入形式,引入相同的教学内容  1.孙双金执教。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听一支
期刊
特级教师郑大明通过创设数学情境,借助 “○”与“□”的拼摆活动,让学生自主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建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数学体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片段一 有形的游戏活动,无声数学思想的渗透  师:我们来做个抢凳子的游戏,请4位同学上台来。我先给大家编个号,不然一会儿谁赢了都不知道。  (教师在学生胸前贴号牌。学生第一轮抢凳子……)  师:如果我们还要继续做游戏,这次游戏的
期刊
有幸聆听了四川省特级教师郑大明执教的“○与□玩数学”一课,很受启发。他大胆地对教材资源与学生经验资源重新整合,利用○和□学具,带领三年级学生将第一学段已学过“比差”与“比倍”关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构建并符号化陈述,有效诠释符号化思想的渗透方法。听后让笔者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符号,原来也妙而可“言”。纵观此节课,体现了前瞻性、系统性、延续性。  片段一 玩中感知对应,言之有“实”  课前,组织学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学习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在获取感性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积累经验。  1.
期刊
张庆老师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说:“阅读感悟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文本中那些精彩、传神的关键词语,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特级教师薛法根十分精当、巧妙地“串珠成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片段一】提炼主线,整体感知课文(《雾凇》)  师:课文中出现了水汽、雾气、霜花这几种事物。根据课前预习,你能说说“雾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