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的艺术设计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fcz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和必要步骤,“整体感知”承载着贯通初读到精读衔接、铺垫、纵深的“支架”功能。长期以来,因为其操作方式单一和呆板,常常不为教师所重视,更甚时,“浮光掠影”般一语带过。笔者细读特级教师王崧舟多个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发现他对“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有着独到的解读和形式多样的艺术设计,很有借鉴意义。
  【片段一】直抒感觉,铺垫感情基调(《枫桥夜泊》)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忧愁。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
  生:寂寞。
  师: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安静。
  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
  生: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寂静,也有人读出的是凄凉。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们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寂寞、是寂静、是凄凉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赏析】不同的文本,情感意蕴有隐有显,有的文本情感表达直露,有的表达比较含蓄。尽管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理解,表达的情感仍然会有一个基调。王老师通过导入环节的巧妙设置,让学生直抒初读《枫桥夜泊》后的直观感受。在纷纭的解读中,聚焦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如果感知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显然还是不够的,王老师深谙这一点: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升腾起这种感受的语言本源是什么呢?王老师通过引入不同情境的诗句,引导学生对两类诗句运用直觉比照。这样一来,学生“想当然”的初步感受,在阅读期待中无痕地纵深到研读思辨环节——“诗的哪些地方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课堂自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了。
  【片段二】整合语境,疏通课文大意(《慈母情深》)
  师:面对着《慈母情深》的“深”字,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慈母情深?
  生:感情有多深?
  师:好,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先做一个练习。(填空: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 )。当母亲知道我想要钱买书时,她用( )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
  (生在课前发的纸上做练习。师出示正确答案,生校对、修改)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这段文字。(生读)
  师:读得非常棒。这里有一个怪字,是“龟”字,齐读。(生读)
  师:谁见过龟裂的手?
  生:我奶奶的手就是龟裂的手,她经常做家务,手上都是一道道的裂纹。
  师:摸上去感觉如何?
  生:很干燥。
  师:你心里怎样?
  生:难受。
  师:真会心疼人。还有一个字,特别烦。(生读“攥”)
  师:我数过,正好23笔,超过20笔的字不多。在你们的手心工工整整地写一写。确认已经写完而且没有错的,把你的左手攥紧。(生写)
  师:“鼻子一酸”是怎样的感觉?
  生:鼻子酸酸的,心里很难受。
  生:特别伤心,都快掉眼泪了。
  师:想哭,难受,伤心,这一切的一切搅在一起,就是“鼻子一酸”。但是,不对呀!母亲明明已经给了钱,一元五角,一分没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按理,“我”应该感到——
  生:高兴。
  生:满足。
  师:没错!但是,此刻的“我”不但没有丝毫的高兴、丝毫的激动、丝毫的快乐。相反,此刻的“我”只有伤心,只有难受,只有——
  生(齐):鼻子一酸。
  师: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请大家打开课文,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文中母亲的哪些表现,哪些细节,令“我”鼻子一酸?
  【赏析】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并非要追求“面面俱到”,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章的灵魂,它们在文中或统领全文,或意蕴深刻。抓住这些有价值的词句,结合文本语境进行有效重构或有序整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一语胜千言的效果。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王老师让学生完成练习题,然后扣住“龟裂”“攥”正音并理解词意。这一安排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独具匠心。如读过“龟裂”后,王老师追问“谁看见过龟裂的手”“摸上去感觉如何”“你的心情怎样”,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想象,最后,抓住“鼻子一酸”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并以此为基点辐射开去,带动全文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过渡自然、本真、不露痕迹。
  【片段三】挈领而顿,理清文章脉络(《普罗米修斯》)
  师: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这篇课文浏览一遍,找一找,在这个故事里,写了哪几个神,用波浪线画下来。(生读、画)
  师:按照故事的顺序,课文写了哪几个神?
  生:普罗米修斯。
  生:太阳神阿波罗。
  生:宇宙之神宙斯。
  生:火神。
  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师:大家看,这就是这个故事前后写到的五个神。(PPT出示五个神的名字,以课文出现先后为序)这些神都是古希腊的,所以名字读起来难免有些拗口,自己先试着读一读。(生读)
  师:我们把五个神的名字连在一起读一遍。(生读)
  师:还记得在这个故事中天神普罗米修斯做了什么?
  生:普罗米修斯盗取了天火,把火种带到了人间。
  师:没错,这是天神普罗米修斯所做的事。(PPT出示天神做的事)那么,众神领袖宙斯做了什么?
  生:众神领袖宙斯在天神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后惩罚了他。
  师:好的,这是宙斯做的。(PPT出示宙斯做的事)火神做了什么?
  生:火神劝普罗米修斯承认错误并且归还火种。但是普罗米修斯不听,火神就按照宙斯的命令把他锁在了高加索山上。(PPT出示火神做的事)
  师:面对着宙斯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
  生:没有。
  师:面对着普罗米修斯的坚贞不屈,宙斯罢休了吗?
  生:没有。
  师:狠心的宙斯又做了什么?
  生: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秃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PPT出示宙斯做的事))
  师:就这样,普罗米修斯遭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遭受着没有尽头的痛苦。故事的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又做了什么?
  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真聪明,一点就通。( PPT出示大力神做的事)同学们,这就是古希腊著名的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它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佩服。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完完整整地读这段浓缩以后的神话故事。(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发现,刚才所读的其实正是这个故事的梗概。但是,假如这个神话故事真的写成这个样子,你还愿意读吗?你还喜欢读吗?你还能够充满想象、身临其境地读吗?为什么?
  生:如果这样写的话就不生动了。
  生:如果这样写的话那就不具体了。
  师:它就不生动、不具体了。看来要想充满想象、身临其境地读,还得读那个原文,读那个生动具体、原汁原味的故事。是这样吗?
  【赏析】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一个教学难点,王老师没有回避这个难点。他通过细腻、独特的解读,先让学生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个神,锁定了神话之“神”,以提炼支点,挈领而顿。在理清这些人物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层层推进的阶梯状训练,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神分别干了什么,进行分层概括。当学生的言说最后在课件中集中显示时,《普罗米修斯》的课文脉络也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形成了。王老师把提炼课文梗概的过程形象地称为把书“读薄”的过程。更为可贵的是,王老师没有停留在“读薄”的层面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比照读梗概与读原文的不同感受,提醒学生,更精彩的内容应该在原文中,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溯到课文细节的品读中去把书“读厚”。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其他文献
特级教师郑大明通过创设数学情境,借助 “○”与“□”的拼摆活动,让学生自主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建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数学体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片段一 有形的游戏活动,无声数学思想的渗透  师:我们来做个抢凳子的游戏,请4位同学上台来。我先给大家编个号,不然一会儿谁赢了都不知道。  (教师在学生胸前贴号牌。学生第一轮抢凳子……)  师:如果我们还要继续做游戏,这次游戏的
期刊
有幸聆听了四川省特级教师郑大明执教的“○与□玩数学”一课,很受启发。他大胆地对教材资源与学生经验资源重新整合,利用○和□学具,带领三年级学生将第一学段已学过“比差”与“比倍”关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构建并符号化陈述,有效诠释符号化思想的渗透方法。听后让笔者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符号,原来也妙而可“言”。纵观此节课,体现了前瞻性、系统性、延续性。  片段一 玩中感知对应,言之有“实”  课前,组织学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学习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在获取感性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积累经验。  1.
期刊
张庆老师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说:“阅读感悟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文本中那些精彩、传神的关键词语,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特级教师薛法根十分精当、巧妙地“串珠成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片段一】提炼主线,整体感知课文(《雾凇》)  师:课文中出现了水汽、雾气、霜花这几种事物。根据课前预习,你能说说“雾气”
期刊
走过百年办学历程的余江县第一小学秉持“追求教育解放、增值教育幸福”的教育理念,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创建“温馨的休闲小屋”、打造“追梦的精神家园”和拥有“闲适的日常生活”等举措强化师德建设、细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科研、优化生活质量,促进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全面提高专业水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学校教师们常常自诩是“自奋蹄”的学习人
期刊
教师是教育的脊梁,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到国家、社会,小至学校、家长,对教师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些,对教师都形成不小的压力。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名师大家,但怎样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为师者的追求。本期我们聚焦这一话题,看了以下几位作者的文章,您认为,怎样才能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呢?  该出手时要“露一手”  乐军  为人师者,大概总希望能给所教学生留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
期刊
如果说,真正的教育是一场师生精神的相融,那么,这相融的前提该是教师真诚倾听的姿态与真诚对话的态度,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片段一】走进人物,触摸人性  师:读了“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抓住“挺”“歪”,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  生:自以为是。  生:看不起别人。  师:概括为如此这般狂妄。(板书)  师:萍水相逢,按理说应该客气,可这洪教头不
期刊
教学细节就是在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立质量意义和价值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外现性,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的行为组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分析和欣赏,对语文课的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  【细节一】适度引领,平等对话(《扬州慢》)  师:王国维是现代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姜夔(展示课件):“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
期刊
特级教师潘小明“小数的性质”一课,用智慧的等待,让学生体验知识和获得思维训练的乐趣,在学生探索和交往互动中等待,让学生充分感悟。现撷几个教学片段与各位共赏。  片段一 在猜想中等待  出示:一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得到的数是原来的( )倍。  生:一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0倍。  师:板书“10倍”,有不同意见吗?(等待)  师: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  有两个学生举手
期刊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中获得一等奖的“确定位置”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生活化的魅力。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  师: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