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高考的压力,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足,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语文教师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给高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创设高效、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全方位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才能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经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鲜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比如在讲人教版高中语文《鸿门宴》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两首古诗,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通过这两首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为交战双方,却胜败迥异呢?然后引出《鸿门宴》。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对事业成败的影响,然后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二、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如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恰切的情境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享受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热爱学生,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其身上的优点,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呵护,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比如讲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背景音乐和幽静的荷塘背景图,使学生沉醉在教学情境中,然后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这时有的学生说《春》,有的说《背影》,等等。然后我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找出体现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的句子,并且体会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结合的效果。
  三、设计差异性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需要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不同的提问内容,使全体高中生都能够得到进步。只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对于语文学优生,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帮助这部分学生加深语文素养,提 升语文实力。对于语文学困生,教师要选择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巩固学生的语文功底,促进他们快速成长。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
  比如讲人教版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向语文学优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文中所写的仙境?反映出了怎样的现实?”通过热烈的讨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于语文学困生,我也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为他们设计了许多基础问题,教他们分析语文问题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提高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 学生在互动中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统筹兼顾,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身心发展情况,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放飞学生的语文思维,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训练,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调节课堂氛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比如讲人教版高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采用浏览、研读等方法,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调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接受美育的渗透。文章时而对美国政府做词锋犀利的讽刺,时而对集会者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告,时而又对未来做美好的憧憬,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现代人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吃绿色食物,喝健康安全的水,呼吸新鲜空气,等等。十九大更是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道路,建设
近期笔者上了课题为“文言实词推断”的公开课。这节公开课主要是针对二模试卷文言文讲评的。二模过后,学生的文言实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候方法指导就比较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这一教学理念,笔者是这样来设计这节课的。  上课前印发了学案给学生,学案中有四个环节:考点剖析、文言讲评、方法归纳、小练巩固。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剖析文言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
经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面系统的“地毯式轰炸”后,二轮复习应注重实施“精确打击”,突出重点,专攻难点。在攻坚克难中,力求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真正解决遗留问题,提高应对能力,收到全面完善、臻于佳境的实效。为此,既需要查漏补缺,又需要精讲精练,更需要上升到方法的层面,归结出行之有效的“奇妙方法”。  一、排除法  语音、字形考点的考查都以识记为主,与其反复地漫天撒网式地读与背,不如运用排除法,缩
文章以高海拔地区某工程为例,首先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即荷载的特征以及路面的破坏程度等进行分析,对路面的力学进行计算,尤其是经过垂直以及水平荷载的路面。计算方式是使用
近年来,全国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探究”题。江苏卷更是对其青睐有加,多年来一直以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第14题)出现,赋分为6分。然而,在本地区的几次模考中,学生答题情况均不理想,得分率低。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拨去探究题上的“迷雾”,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从而从容面对此题。  一、考点阐释  江苏省2014年《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考点的表述为:(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阑干,又作“栏干”,诗人爱凭栏,是因为处于古建筑的环境中,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位置,而阑干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边界。凭栏可以远望,而远望往往是可以激发情思的,登临倚阑之人多了,这种行为便凝固成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拥有文化内蕴的动作。  总的来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境涉及阑干这一意象。  一、绘景抒欢  1.纯粹绘景  刘方平在《月夜》一诗中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为开头,描绘了
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们头疼的事,初中对语法的忽略,造成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各种语法现象,甚至连最基本的词性都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学习高中语法知识繁多、篇幅又较长的文言文,大多数学生就有了畏难心理。在课堂上,教师不细致分析,学生不理解文言知识;一味地细致分析,学生又感到乏味枯燥,昏昏欲睡,课堂收效甚微。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做了一些教学尝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都有不错的效果,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企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企业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最为明显。合理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促使企业提升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基于此,文章结
古诗文因为文字较难理解、内容复杂、信息繁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驾驭,往往费时多,却收效微,造成教师怕教古诗文、学生厌学古诗文的现象。教师如何高效地讲解古诗文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