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阑望断古行处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阑干,又作“栏干”,诗人爱凭栏,是因为处于古建筑的环境中,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位置,而阑干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边界。凭栏可以远望,而远望往往是可以激发情思的,登临倚阑之人多了,这种行为便凝固成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拥有文化内蕴的动作。
  总的来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境涉及阑干这一意象。
  一、绘景抒欢
  1.纯粹绘景
  刘方平在《月夜》一诗中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又宁静有致的月夜之景,写出了静谧春月下料峭寒意却略略染暖的感受。这里的阑干,还纯粹只是一种景,是以冰凉的触感而存在的陪衬,并没有包含多少实际寄托的情感思绪。
  2.抒欢咏乐
  李白在《清平调》中的那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想必是咏乐的最好写照。将人美、花美、景美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用“露华浓”来形容花容,充实上句,同时将君王的恩泽比作雨露,表现人与花皆受宠幸,不露痕迹地赞颂了杨贵妃如牡丹一样美丽的容貌。此处,阑干虽是以一种看似可有可无的物象存在,实则平添了许多柔美之风。
  在绘景咏欢之作中,阑干只是一种景致,作为花月的附属物而存在,用来烘托景色或冰凉或婉媚的风范与属性。但即便如此,它也是以固定形式存在着的意象,已经开始被用于各类诗词中,慢慢融入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二、闺怨词作
  1.闺中人对远游情郞的思念
  此类词作涉及最多,如李璟的“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李煜的“流连光景惜朱颜,黄昏轻倚栏”,李清照的“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以及欧阳修的“楼高莫近危阑倚”等,都写出美人倚阑、暗自垂泪的神伤,令人心碎。
  2.闺中怨妇对韶华易逝的慨叹
  这类词作最著名的当属那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试想,一位年华逝去的妇人单手轻抚阑干,泪水滴落在雕花阑干上,晶莹的泪滴摔碎成齑末,徒留一阵轻寂缥缈而过,这是何等孤苦,徒有凭阑方可立。
  闺怨词中使用凭阑这一动作,主要是为了刻画思妇或怨妇的急切或无力,倚阑主体之娇弱与阑干之强有力的特征进行了强烈对比,更显女子之娇,从而使主体的怀人或慨叹之思尤烈。而当她们登高望远时,阑干强有力的表征阻碍了她们形体的自由舒展,但怀人之思、念故之情却放飞在阑干外广袤的天际。
  三、怀旧悼亡
  潘牥在《南乡子》一词开头便言“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起笔就说“生怕倚阑干”,写尽心中凄凉况味,道出了死别的无情现实。结尾处又再点“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夜已深,但诗人还是无法归寝,世间唯有情难舍。真情难以撇下,哀思又无法排遣。在这百无聊赖之时,只有“折得梅花独自看了”。悲切至极,其寂寞凄凉、哀苦无告之状历历如在目前。独自凭栏,折花孤看,难免想起过去二人的悠悠时光,这是何等的悲凉凄恻!再如和坤的“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李白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无一不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
  四、游别之作
  1.羈愁旅思
  杜甫那一句“花近高楼伤客心”可谓是暗蕴凭栏而未明写,而柳永那一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被传诵千古。历来登高便是游子望乡之举,而凭栏自然是登高的一种陪衬。登高望远,使人“极目而望不可及,放眼而望未现”,使游子更思故乡,更起怀情之思。
  2.抒写内心愁苦与身境之艰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的这句诗作传达了其零乱飘忽的心情,这里属于用了阑干的引申义。在这句诗中,阑干指纵横交错,形容景象或心情杂乱不定,用在这里能够非常贴切地描写出此刻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杂乱无章、潦乱纷繁的情感。
  五、吊古伤今
  1.抒愤
  《满江红》中岳飞长叹“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何等的悲壮!而辛弃疾相对而言就更显几分凄凉,《水龙吟》中那一句“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使一位被弃之士只能抚摩兵器的无奈之境栩栩再现,登高远望,激发胸中固有愿望,愿望不得成真由此而生怨望,于是只好大拍栏干,一吐不快。
  2.怀古
  姜夔的《点绛唇》写道:“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王勃也在《滕王阁》中云:“槛外长江空自流。”凭栏之所以使人悲,首先是自有“远志遥情”。眺望,容易使人生出一种慨叹历史的悲凉沧桑之感,令人恍惚间觉得“古今多少事”,“弹指一挥间”。
  吊古伤今的凭栏更带有一种宏观上的历史意义,它与整个社会的现状紧相连属,带有作者主观感受,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和对自身命运的慨叹总结,有着一定的悲壮色彩。同时,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诗词是借古讽今,与吊古伤今之作具有同等意义,这类作品,不仅关注了个人情感,更关注了因社会历史的演变而产生的痛苦。
  总之,凭阑,既寄寓着屋内人对远方的无限遐想,同时也使得其身姿活灵活现。这一动作,引发今人对古者的无尽怀想,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平添了极为绚丽的一笔。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223000)
其他文献
一披一袭月光,行走在崎岖的山路。清风过处,落叶飞舞。你踏一地落英,迈向胶林深处。月光轻柔了脚步,奏起高低不平的音符。当风以多情的形式,吹开胶林夜的帷幕,几只失眠的雀鸟
从近几年的高考考试大纲、《高考说明》以及语文试卷不难看出,高考对现代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以后仍将延续这一趋势。遗憾的是,浏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现代文相关试题的得分率并不理想。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整个高中教学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大家都在为分数而战,考试范围内的学习,没有的就略去,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语文学科而言,课本中打星号的现代文由于进度原因基本都是不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现代人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吃绿色食物,喝健康安全的水,呼吸新鲜空气,等等。十九大更是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道路,建设
近期笔者上了课题为“文言实词推断”的公开课。这节公开课主要是针对二模试卷文言文讲评的。二模过后,学生的文言实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候方法指导就比较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这一教学理念,笔者是这样来设计这节课的。  上课前印发了学案给学生,学案中有四个环节:考点剖析、文言讲评、方法归纳、小练巩固。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剖析文言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
经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面系统的“地毯式轰炸”后,二轮复习应注重实施“精确打击”,突出重点,专攻难点。在攻坚克难中,力求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真正解决遗留问题,提高应对能力,收到全面完善、臻于佳境的实效。为此,既需要查漏补缺,又需要精讲精练,更需要上升到方法的层面,归结出行之有效的“奇妙方法”。  一、排除法  语音、字形考点的考查都以识记为主,与其反复地漫天撒网式地读与背,不如运用排除法,缩
文章以高海拔地区某工程为例,首先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即荷载的特征以及路面的破坏程度等进行分析,对路面的力学进行计算,尤其是经过垂直以及水平荷载的路面。计算方式是使用
近年来,全国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探究”题。江苏卷更是对其青睐有加,多年来一直以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第14题)出现,赋分为6分。然而,在本地区的几次模考中,学生答题情况均不理想,得分率低。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拨去探究题上的“迷雾”,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从而从容面对此题。  一、考点阐释  江苏省2014年《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考点的表述为:(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