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作品的融合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著名悲剧《哈姆雷特》是他戏剧发展的里程碑。本文旨在通过对《哈姆雷特》的详细解读找到作家与其作品的融合。
  【关键词】融合 戏剧理论 映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51-02
  【Abstract】William Shakespeare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rite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world’s preeminent dramatist. Hamlet, as a great tragedy, is a milestone in his dramat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the fusion of the playwright and his work with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Hamlet.
  【Key words】Fusion Play theory Reflection
  
  一、引 言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马克思盛赞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落笔便是诗歌,是哲学,透射着深刻的思想与人性的光辉”。
  在莎士比亚一生所创作的戏剧、14行诗及其他诗歌中,《哈姆雷特》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毋庸置疑,它是英国文学最著名的剧作之一。该剧大致创作于1601到1602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里程碑。在这部作品中,作家的艺术风格渐趋成熟。剧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
  剧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处处面临困境,陷入重重矛盾之中:父王突然驾崩,尸骨未寒,而生母下嫁新登王位的叔父,而这位王叔又时时、处处在刺探和防范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全剧中始终处于犹豫和痛苦的状态。剧作家和剧中的主人公身上有诸多相似点。哈姆雷特的心理状态及其复仇的悲剧结局,是文艺复兴时期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莎士比亚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助的真实写照。同时,莎士比亚深刻的思想和他的戏剧理论都通过哈姆雷特这一主人公显示出来。此外,作品中还有多处折射出剧作家在生活中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心理活动的融合
  该剧一开始,哈姆雷特就身陷困境。他被召回参加父王的葬礼,这葬礼同时也是母后的婚礼。在种种现实的折磨下,哈姆雷特的忠实朋友霍拉旭(Horatio)告诉他,说他们在夜巡时遇见了鬼魂,奇怪的是那个鬼魂很像他的生身父亲。于是,哈姆雷特决定与鬼魂相见,并在与鬼魂的对话中,证实了他的猜忌:他的叔父亲手杀了他的父亲,又诱惑了他的外表端庄的母亲。此时,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愿望可以说是强烈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并没有直接实施报复,而是成为一个“疯癫”的思考者:
  “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
  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
  蒙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
  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
  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
  失去了行动的名分。”
  正是由于“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哈姆雷特决定装疯卖傻,进一步探听情况,伺机复仇。这是一个孤独而危险的过程,任何闪失不仅会使他的复仇计划流产,甚至会使他的性命难保。此后,他要在所有人面前装疯,包括亲人和情人。
  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在17世纪初创作该剧时,英国正处于封建时期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矛盾阶段。思想解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莎士比亚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本已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但不得不与统治者虚与委蛇,处在转折时代的莎士比亚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这个始终处在痛苦之中的哈姆雷特灵魂独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内心活动的高度融合。
  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的戏剧思想
  剧中,哈姆雷特对父王死因的猜疑是一步一步得到证实的,直到后来他与鬼魂相见,并被告知叔父就是杀父的凶手,但哈姆雷特需要对鬼魂的话进行证实。所以这位王子导演了一幕“戏中戏”。叔父的反应进一步证实了父王的死因,以及鬼魂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哈姆雷特导演的这场“戏中戏”实际上是莎士比亚的创作,当时莎士比亚已经是当时舞台上一位颇有经验的演员。在完成《哈姆雷特》这一创作之后,莎士比亚自己曾经出演了剧中鬼魂这一角色。
  在本剧第二幕中,哈姆雷特和罗森格兰兹(Rosencrantz)及吉尔登斯吞(Guildenstern)有一段对话,实际上是莎士比亚说出了他自己内心的想法:“固定在一个地方演戏,在名誉和进益上都要好的多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这句台词,都难以想象它出自一个养尊处优的王子之口,相反,这句台词符合剧作家莎士比亚本人的身份。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正是英格兰戏剧盛行的时期,真正关心戏剧发展的应该是莎士比亚本人。
  此后的一段文字中,莎士比亚安排哈姆雷特与罗森格兰兹之间的几段对话,完全超出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心态及他们身负的使命。罗森格兰兹谈及英格兰戏剧发展“时势的变化”时说,老一辈演员的地位“已经被一群羽毛未丰的黄口小儿夺去。这些娃娃的嘶叫博得了台下疯狂的喝彩,他们是目前流行的宠儿,他们的声势压倒了所谓普通的戏班”。哈姆雷特像一个内行的剧团股东,关心“童伶”的成长和发展、工薪和“未来的前途”。此时,哈姆雷特成了理智务实的剧团股东,并为自己毫无疯病的身份辩解:“天上刮着西北风,我才发疯;风从南方吹来的时候,我不会把鹰当作一只鹭鸶。”在这一幕中,哈姆雷特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当作自己的同事。通过他们的交谈,莎士比亚将英格兰当时戏剧的发展状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创作《哈姆雷特》时的莎士比亚集剧院股东、演员和剧作家于一身,是他生命的黄金阶段。也许正因如此,在《哈姆雷特》一剧进行到第三幕第二场时,哈姆雷特与伶人上场,本该向伶人交待如何更加活灵活现地演那场用毒药注入国王耳朵进行谋杀的哑剧,却与伶人大谈戏剧:话剧如何说台词呢?“一个字、一个字打舌头上很轻快地吐出来”;演员上了舞台,“一切动作都要温文”;演员身在台上,但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一味迁就观众,“让那些只爱热闹的低级观众听了出神”,因为“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是除了欣赏一些莫名其妙的手势以外,什么都不懂”;话剧演员关键的要素有两个:一是语言,二是动作,因此“你应该接受你自己赏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言语互相配合起来”;做一般演员如此,扮演戏剧小丑也不可“临时编一些话加上去”,“用自己的笑声,引起台下一些无知的观众的笑声”;演员最应该明白,“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读着这些高屋建瓴、字字珠玑的言论,我们一方面领略了莎士比亚运用娴熟的戏剧理论;另一方面,莎士比亚情不自禁地变换身份取代哈姆雷特走到前台的想法跃然纸上。这种变换加强了《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奠定了它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上的地位。
  四、作品中作家生活的影子
  从作品中,可以找到作家生活中的影子。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莎士比亚亲自扮演了鬼魂这一角色,他甚至亲自导演了《哈姆雷特》,例如剧中由哈姆雷特王子导演的“戏中戏”。同时,剧中哈姆雷特的七段经典独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反映了莎士比亚当时内心的困惑。
  关于哈姆雷特这一名字的命名,在莎士比亚身上也能找到多处印迹。1585年,作家为他的儿子取名Hamnet,为了纪念这位丹麦的英雄。关于《哈姆雷特》悲剧性的结局:哈姆雷特以及周围很多人的死亡,渲染了一种英雄主义的论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哈姆雷特并非莎士比亚的创造。实际上,哈姆雷特代表了一种死亡:莎士比亚已故的父亲和夭折的儿子。Harold Bloom下此言论并非子虚乌有,而是由于James Joyce曾指出:莎士比亚唯一的儿子Hamnet,在1596年,年仅11岁就夭折了,这时离《哈姆雷特》最终的版本及其上演还有四五年的时间,并且莎士比亚在剧中出演了哈姆雷特父亲鬼魂的角色。
  五、结束语
  在莎士比亚所创造的人物中,哈姆雷特最能折射出莎士比亚本人的心灵,这两个人物都爱思考,非常理智,对道德判断十分关注。评论家曾指出: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自己,或者是莎士比亚的替身,哈姆雷特很好地代表了莎士比亚的内心。莎士比亚复杂的心理活动,强烈的感情,以及他本人的现实生活都在哈姆雷特王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映射。同时,作家积淀的戏剧理论也由哈姆雷特所演绎。因此,哈姆雷特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是莎士比亚自己。
  参考文献
  1 Bloom, Harold. The Western Canon[M].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1994
  2 Lingui Yang, 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Hamlet’s Power of Knowledge[J].外国文学研究, 2006(1)
  3 Shakespeare, William. “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M]. Ed. G. Blake Evan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4
  4 苏福忠.哈姆雷特中的莎士比亚[J].读书博览,2000(5)
  5 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摘 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践教学及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独立学院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 创业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05-03     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的一项探索和创
期刊
〖1月20日讯〗刚刚签订的《清华北大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研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将探索寓教于研、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将扩大两校生命学院本科招生自主权,允许直接录取少量特别优秀的学生;以生命科学英才班、生命医学药学实验班为依托,探索精英式育人模式。同时,博士生招收将打破传统考试习惯,根据大学综合表现,邀请申请人参加教授主持的专业面试;研究生入学后在两校实行轮转制度,师生双向自愿选择
期刊
〖1月24日讯〗近日,教育部第三届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  林蕙青指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是一个重要的专家组织,当前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本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也是新一届学科发展与专
期刊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俗语说:“一个人如果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办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办好就是不平凡。”这两句话都说明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主任是守候在学生身边的教育者及引导者,其工作既细致又繁杂,细节管理尤为重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不起眼的小事,抓好细节管理,就能促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改正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中职学校尤
期刊
【摘 要】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动漫教学团队合作机制,能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促进动漫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动漫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学团队的组织和建设中,要制定相应的职责,建设一体多元化的形式,还要注重“双师型”和梯队的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  【关键词】动画专业 教学团队 建设思考  【中
期刊
1999年中国大陆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努力改变过去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问题提出  2007年陕西省高中学段进入新课程改革,至2010
期刊
〖1月13日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了2010年度杰出研究校长奖颁奖仪式,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小平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教练团队获此殊荣。  据了解,本次获奖的个人与团队均为长期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  “较长时间以来,高校中一直存在着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之争。其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科研实践的锻
期刊
〖1月17日讯〗“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17日出炉。该报告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有25所大学入选“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排名前四位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  自2004年开始,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已连续发布8次大学评价报告。今年的报告共分为“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
期刊
【摘 要】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网络的影响、媒体的负面影响等,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存在了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家庭、社会、学校要共同努力配合,但重点在学校和老师。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文明素养 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23-03    文明素养
期刊
【摘 要】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已经比较普及,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本文试图通过对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制度缺陷进行深入分析,针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精品课程 制度缺陷 质量保障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