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评价方式唤醒创新思维能力r——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来源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的教材,该课程以生活德育论为核心理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飞跃.作为思政教师,可以利用评价手段,在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时,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因子.基于对课程的定位,唯有改变以往对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并遵循评价原则,才能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因子,最终实现学科的育人目标.
其他文献
人生的每个阶段,自有特别的价值,都很宝贵.人们之所以更珍视青春年华,在于这是“打底子”的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思想和情感会影响以后的岁月,这一阶段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会成为
期刊
“梳理与探究”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举,被合称为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三驾马车”.其中,“梳理与探究”贯穿语文学习始终,必然是多种思维的融合.理解新课标对于“
众所周知,阅读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离不开阅读。可以说,科学阅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之前在没有强调阅读技能的环境中,学生经常会因为阅读理解水平的局限性而无法取得理想分数,最终难以提高成绩。本文旨在分析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技巧。
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模式,也是凸显主体学习的重要模式之一,更是学生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学习视野、实现思想交互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在共同探索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重视,该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教学中的核心。在小学,阅读是帮助学生充分吸收课本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培养良好的技能,建立课堂学习环境,科学智能地选择阅读书籍,并通过利用情感阅读技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阅读的魅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单元阅读教学,起点是学生在学习前已有的经验,终点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所具备的知识和素养.从起点走向终点,就是解决4个基本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哪里?学生去哪里?学生如何去?
“读整本书”最早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1941年,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说:“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要“读整本的书”。班级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从时间、数量与质量上保证阅读能持续进行。整本书深度阅读需要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策略,同时也需要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生走进作品,把握作品主题与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力。
学生在写作中要有精神立场,做一个有态度的、负责任的写作者,展现青春之“我”的特质.唤醒精神立场,是人格唤醒,发现真实的我,表达独特的我,展现青春的我,落实情境的我;是思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围绕“国家意志课程化、思政课程校本化”的思路,将国家必修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校本课程融合建构,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拓展课程,基于学校办学特征开发课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以开发每篇文本的语言价值为备课重点;以寻找学习文本语言的最佳路径为教学主要任务。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在一读一问中揭秘表达真相;在一编一改中领悟言语真谛;在一删一比中获取语言真经。本文以开发文本语言价值(“言值”)的最佳路径为话题,探讨如何让文本成为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