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人们对素质教育边实践边探索。对其运行机制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是,在课堂教学等微观领域研究得还不够,成果减少。因此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摆到了日益重要的位置上,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科研课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学校领导的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开齐开足音、体、美、劳技课的课时,开展好活动课等,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各科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如果在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只靠活动课、音体美劳技课来提高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的基础数学教育更应该作好迎接21世纪挑战的准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今天,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发展的结果或作用。与此同时,数学也正逐步成为人们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已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从“考什么,教什么”转向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二、发挥数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学生学好数学所必须的。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信心不足,这时教师若能适时地给予关怀鼓励和帮助,他们就可能振奋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反之可能会因困难而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数学学习。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不仅是他们应当具备的思想品德,也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由此可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是相辅相成的。
数学教学中具有许多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只有教师深入地挖掘这些素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成效。例如,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和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等等。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要做到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空洞说教。
三、面向全体学生,抓好“三基”教学
“三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这时知识才能得到更好地巩固和应用;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力又会加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柳斌同志曾强调素质教育有两个“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即为其中之一,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即大纲中规定的必学内容的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同步之中有异步,异步之中有同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给予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造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树立信心,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解答教材中的“想一想”,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数学活动课等多种途径,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注重揭示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在教学时要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揭示思维过程,一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法时,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步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充分展示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使学生弄懂概念的含义。再如在教学“负数”概念时,关键是揭示负数产生的背景,自然数的产生解决了多与少的问题,零的产生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而像零上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支出100元和收入70元等一系列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规定“正”与“负”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正确性认识,对负数概念便会感到亲切、自然,为理解、表述和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要重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即解决问题时充分展示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的概括过程。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动力,并为思维指出方向。数学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个过程加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而不是强化教给学生某种具体的解题方法的使用。那种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的做法,无疑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想,阻碍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把学生消极地束缚在“题海”之中。然而在解题时,学生思维中可能会出现不明确哪些问题是关键,在问题中可能有许多条件,有些是“显”的,有些是“隐”的,这时教师应启发点拔到问题的关键或注意揭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启迪学生思索,指导学生加强注意联想、想象、推理等心理活动,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和自学习惯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本领,包括学习的具体方式和心理特征,它是在学生的心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教育培养,并在学习过程中汲取集体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以原有能力为基础,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予正确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从中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习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对学生毕业后的升学和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这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还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不仅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可靠的基础,而且可以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忽视自学,学生只能囿于教师讲解的范围,既不能充分思考消化,也不能广泛地涉猎知识,开拓视野,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习惯。
总之,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数学素养,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提高认识,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学校领导的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开齐开足音、体、美、劳技课的课时,开展好活动课等,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各科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如果在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只靠活动课、音体美劳技课来提高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的基础数学教育更应该作好迎接21世纪挑战的准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今天,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发展的结果或作用。与此同时,数学也正逐步成为人们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已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从“考什么,教什么”转向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二、发挥数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学生学好数学所必须的。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信心不足,这时教师若能适时地给予关怀鼓励和帮助,他们就可能振奋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反之可能会因困难而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数学学习。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不仅是他们应当具备的思想品德,也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由此可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是相辅相成的。
数学教学中具有许多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只有教师深入地挖掘这些素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成效。例如,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和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等等。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要做到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空洞说教。
三、面向全体学生,抓好“三基”教学
“三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这时知识才能得到更好地巩固和应用;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力又会加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柳斌同志曾强调素质教育有两个“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即为其中之一,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即大纲中规定的必学内容的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同步之中有异步,异步之中有同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给予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造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树立信心,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解答教材中的“想一想”,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数学活动课等多种途径,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注重揭示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在教学时要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揭示思维过程,一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法时,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步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充分展示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使学生弄懂概念的含义。再如在教学“负数”概念时,关键是揭示负数产生的背景,自然数的产生解决了多与少的问题,零的产生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而像零上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支出100元和收入70元等一系列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规定“正”与“负”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正确性认识,对负数概念便会感到亲切、自然,为理解、表述和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要重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即解决问题时充分展示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的概括过程。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动力,并为思维指出方向。数学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个过程加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而不是强化教给学生某种具体的解题方法的使用。那种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的做法,无疑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想,阻碍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把学生消极地束缚在“题海”之中。然而在解题时,学生思维中可能会出现不明确哪些问题是关键,在问题中可能有许多条件,有些是“显”的,有些是“隐”的,这时教师应启发点拔到问题的关键或注意揭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启迪学生思索,指导学生加强注意联想、想象、推理等心理活动,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和自学习惯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本领,包括学习的具体方式和心理特征,它是在学生的心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教育培养,并在学习过程中汲取集体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以原有能力为基础,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予正确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从中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习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对学生毕业后的升学和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这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还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不仅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可靠的基础,而且可以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忽视自学,学生只能囿于教师讲解的范围,既不能充分思考消化,也不能广泛地涉猎知识,开拓视野,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习惯。
总之,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数学素养,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