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以学论教”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是地理课程的主动学习者和构建者,而地理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学论教”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体现了学生主体观,也遵从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思维并与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互相吻合一致。新课程评价理念强调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以及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如何合作、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如何激发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全新的启示。
  二、架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从组成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四个维度(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出发,遵循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进行架构,如表1所示。
  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例评价及建议
  1.“长江的开发”课堂实录简述
  ★图说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湖泊,上中下游的划分。
  ★用数据说明长江之大。
  ★学生话说长江之宝:水能。
  ★提供长江水能资源的数据资料、三级阶梯分布图、中国降水分布图,学生讨论得到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
  ★据图说明水能的分布及利用。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长江的航运价值大,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2.课堂评价及改进措施
  本节课教师按照板块教学法,分成水能、航运、洪水三大板块,分别分析出影响三者的主要水文特征,依次展开对三者的学习。教师设计了一个“心”形的板书,以“话说长江”为题,用“大”、“宝”、“忧”三个字概括本节课的内容,结构式板书美观新颖,能够吸引学生,深化重点。学生活动设计要求到位、目标明确、材料充分,活动内容充分、参与度高、形式多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能够注意对学生读图顺序及时进行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利用演绎的方法,提出问题并给学生搭设学习的支架,提供资源,引导学生研究长江的水能丰富及其利用对流域的影响。教师讲课很有亲和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较强,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和反馈,因势利导,与学生达成良好的互动。本节课整体课堂教学评价结果见表1。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长江的开发”一节中的教学因子有四个:一是用数据说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二是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河段的水文特征;三是运用地图、资料解释长江丰富的水能、巨大的航运价值,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四是小组合作探究长江洪水的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不同的教学因子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学习长江的概况,学生必须借助“中国地形图”,读图、指图,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变化,不太容易测量,但是可以通过他们在课堂上的情感行为进行观察,如当学生自豪地介绍长江,积极地为长江的水能开发、洪灾防治出谋划策时,可以认为学生已经具备热爱长江的情感与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课堂的终极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把课程标准中有关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列出,再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活动,通过观察活动中学生的情感行为,测量学生内在心理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进一步细化,体现学习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逻辑性;适度指导学生的读图姿势;充分分析学生知识储备情况,适度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评价所侧重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展示和发挥的重点,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其他文献
一、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与其它取向课程观的比较  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谋求学生智力、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及追求个体、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和谐,以“整体的人”的观念看待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传统三大课程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与知识取向课程观  知识取向课程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为深远,它让学生接受非常完善且系统的地理知识,但几乎忽略学生心智和个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模块内容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尤其在人文地理部分,教师要围绕决策创设情境展开探究教学,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创设决策型情境,不仅可以避免课堂呆板,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解决现实问题。笔者以鲁教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为例,探讨决策型情境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利用生活实践设计决策情境,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
江苏省南通市三余中学张孝伟教师回答:  1.再现生活场景,唤醒生活体验  “生活即教育。”说明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即地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生活经验,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突破学习内容,将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  例如,讲解“热力环流”的原因时,如果直接给出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热
2012年的深秋  我们的心中已装不下更多的喜悦  2012年的深秋  我们的眼里已容不了更多的期盼  2012年的深秋  城市和乡村都在关注着一次盛会  2012年的深秋  我们将用歌舞编织美好的明天  中华民族这艘巨轮  已驶过五千年文明的海面  我们的船长  迎着习习的海风  面对蔚蓝色的远天  绘制着五十年、一百年……  甚至更加辽远的航线  2012年的深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厦的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建构性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条件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而获得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宗旨,通过合作、竞争的形式,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同时兼顾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可以看成由学生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
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递增。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1.23亿吨(全年石油消费量约2.8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需求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我国进口石油2.15亿吨,2020年将进口3.45亿吨,对外依赖度将达到66%。为了摆脱“马六甲海峡的困局”,改变进口石油的单一局面,保障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我国进口石油的多元化问题被提上日程,
教学案是一种融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和学生练习为一体的课堂应用文本,是师生共同的探究活动的载体。本文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设计。  一、从课标和教材出发,分层细化课时学习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进行学习目标的确立时进行不同的目标分层和分级,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晰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中有的放矢。本课题教
罗布泊科考六大发现    罗布泊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史书中称其为盐泽、蒲昌海等。据载,公元330年以前,罗布泊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目前,参加“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罗布泊科学考察的队员们,在经过29天、6 500千米的科考行程后,收获6项新发现。  古湖泊面积超1万千米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布的一张用国际卫星从900千米高空拍摄的罗布泊照片,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轮廓。这次
地理学是门有用的学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地理学联系紧密。因此,学习地理、掌握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难点,而地理课离不开地图。地理教科书上的书插地图、地理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挂图等都需要学生读图、识图、辨图。经常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  《地理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设计、编制的,它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课书为依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