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教学中决策型情境的设计策略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模块内容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尤其在人文地理部分,教师要围绕决策创设情境展开探究教学,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创设决策型情境,不仅可以避免课堂呆板,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解决现实问题。笔者以鲁教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为例,探讨决策型情境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利用生活实践设计决策情境,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实践,创设决策情境,可以更好地切入主题。
  在“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一节教学中,笔者设计“感受生活篇”这一决策情境,通过情境活动,让学生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诸多因素。
  活动情境:假如要建一个加工厂,如服装厂、蔗糖厂、苹果汁厂、炼铝业、动漫软件开发园……在决定企业的区位时,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在分组交流中,完成对影响工业区位的诸多因素的列举与归类。注意点是设计的情境不能脱离生活实践,要以培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养为准绳。
  二、通过列表比较设计决策情境,了解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列表比较是地理学科常见的学习方法,也是地理高考中的高频考点。通过比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间相互区别与联系的认识,而且有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过程,还可以较好地考查考生将各种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联系起来的能力。
  在本节内容中,鲁教版教材增加了对工业区位论的知识窗介绍。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生如何在主体自学中了解工业区位论这一思想?
  活动情境:表1是建厂地点与成本构成分析表,某加工企业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考虑,最好把企业建在哪个地点?
  
  
  在列表比较的情境下,学生阅读韦伯工业区位论,得出其核心思想是工业效益的最大化。注意点是比较的目的可引导发现地理事象间相互区别与联系,为获得结论提供便利。
  三、借助虚拟角色设计决策情境,学会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
  设计虚拟角色是地理课标要求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虚拟角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或模拟某种角色的真实场景,形成虚拟的活动氛围,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虚拟角色方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虚拟情境是学生知识建构中重要的环节,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其教学的四个条件,主张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教学更具生动性、有效性。
  在本节教学中,笔者设计“体验老总篇”这一决策情境,以求师生“双向互动”,开启思维。
  活动情境:如果我是企业老总!
  以下是甘蔗加工、苹果汁加工、电解铝、服装厂、多晶硅行业的相关资料,读后完成相关问题。
  (1)蔗糖厂用9吨甘蔗可加工成1吨糖。
  (2)饮料厂用1吨苹果可生产出普通苹果汁5吨。
  (3)电解铝企业生产1吨铝,需要耗电17 000度。
  (4)服装生产成本中:原材料支出约占30%、工资占63%、折旧占4.1%......徐州公交车上有广告:段庄徐州沈记西服制衣有限公司长期、大量招收普通女工。
  (5)徐州中能硅业科技公司,属中国矿业大学校企合作单位,专门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新材料多晶硅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
  如果你是上述某一企业的老总,你可能最关注哪项投资成本?请在表2中勾选出该企业最高成本(小组分工,每小组两厂,各厂资料可见学案)。各企业应该接近哪些因素布局(表3)?
  启示:在建厂时要考虑的区位因素很多,但现实中,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工业区位选择的结果应该由主导因素决定。通过连线验证结论。
  连一连:请用直线将对应的两者相连。
  注意点是设计的虚拟角色应便于学生实施操作,应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
  
  原料指向型 印刷、啤酒、家具制造厂
  市场指向型 罐头、水产品加工
  动力指向型 鞋、帽、雨伞、电子装配厂
  劳动力指向型 精密仪表、航天飞机、计算机制造
  技术指向型 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
  
  
  
  四、搜集发展史实设计决策情境,弄清主导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因素的选择,都需要学生考虑相关地理事象发生与发展的史实。搜集这些事象,合理设计决策型情境,让学生弄清地理事象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原因,可做到将知识前后对比,提高地理学习效益。
  在本节学习中,笔者设计“案例分析篇”这一决策情境,让学生弄清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活动情境:阅读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资料1:20世纪50年代扩建的鞍山钢铁企业,拥有职工50万人。“鞍钢”附近有鞍山和本溪铁矿、抚顺煤田等,并从山西、黑龙江等省运入一部分煤炭。企业距离原料、燃料地较近。
  资料2: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企业,规模与鞍钢差不多,起初需职工3万人,现在职工不足2万人,且高学历比例极高。“宝钢”的煤主要从其它省份调入,铁矿石主要通过海运,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公司地处长江三角洲,水陆交通非常便利。
  (1)根据资料,说明鞍钢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宝钢呢?
  (2)从鞍钢到宝钢,说明工业主导因素发生什么变化?
  (3)鞍钢和宝钢建厂时,产业工人数量和文化素质有何差异?这说明知识技术和劳动力素质起到什么作用?
  注意点是选取区位分析的发展史料时,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热点问题设计决策情境,体会工业区位选择的理想标准
  从多年高考来看,试题从来就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许多引起人类关注的地理事件和社会热点始终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关注新闻时事,引导学生从新闻事件中挖掘有用的地理信息,也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情境设计手法。
  在本节教学中,笔者搜集“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成功之路”一文以及环境标准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图文资料等,结合鲁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情境。
  活动情境:走进班加罗尔:阅读学案材料和教材知识窗第2~3小节,读后完成下题。
  单选题:影响“亚洲硅谷”班加罗尔软件园的区位优势是:
  ①政策环境②科技文化环境③社会治安良好④气候宜人⑤国防安全⑥乡土情感
  A.①②③④ B.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活动情境:随着环保认识的提高,环境标准也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某钢铁企业考虑其环境效益,应布局在图1所示M、N、Q、P四地中的哪一地最佳?讨论完成。
  由此得出,工业区位选择的理想标准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附思维导图2)。
  
  
  注意点是热点材料要切中主题,围绕突破教学的疑点而设计,由此获得思维的升华。
其他文献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董家甫教师回答: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如何,已经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课堂上教师条理清晰、环节紧凑、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优异”表现,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已经过时。那么,如何使课堂“活”起来?前不久,笔者结合学校开展的高效课堂研究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感触颇深。  对于环境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在以前的相关课堂上已经了解到很多,因此,
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濒嘉陵江,南北为两条溪淘环绕,占地36ha。其发展历程已有1800余年,是目前重庆市主城区惟一保存完整的典型山地传统街区。磁器口背靠歌乐山,面朝嘉陵江,中部马鞍山自西向东蜿蜒伸展,地面高差达60m(175-235m),南边和北边两条溪沟(新街溪、小街溪)环绕街区交汇于嘉陵江中,街区外围尚有凤凰山和金碧山形成对古镇街区的环抱之势。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孕育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都能感受到初中地理新教材的许多优点。与老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新教材更注重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密切联系;在结构上,各种探究“活动”的设计构成新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新教材提升了图像的数量和质量,更形象生动。尽管新教材具备很多优点,但教材总会因为篇幅的限制、时效性的落后、使川区域的差异等原因,有着不断改进的空间。而且新理念认为:教材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
区域历来是地理学一个传统、基本的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地理学就是研究地表物质区域变化的科学。无论哪一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都重点突出了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地位。所谓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区域规划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该部分教学中学生要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理
一、问题的缘起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时,案例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热门话题,从选修到必修、普通高中到义务教育,都有众多同行锲而不舍地将案例教学付诸实践。  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公开发行的文件中,“案例”一词最早出现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选修课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有“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其知识要求的表达均是“结合……实例,了解(或理解)……”。而在《普
转变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其外在形式非常丰富,而实质则很简约,即是否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问题解决式”学习法就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式之一,下面以“中东”一课为例,阐释此法如何运用于课堂。  【课例】人教版七年级下“中东”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情景1——(视频)美伊战争场景  导语: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战争片里的画面,这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的内容。黄土高原是教材涉及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本节教材的特点是结论性的语言少,地理图片、活动多,因此,可运用实验法、探究法和问题法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得出结论,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培养问题生成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先展示一幅黄土高原“沟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使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密不可分。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吸引力、良好的交互性以及省时高效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可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充分挖掘地理教育教学优质资源,交流和推广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经验, 提高广大地理教师信息
c一、与自然学科的联系渗透  (1)地理与数学。数学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重要的学科,对学习地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理解经纬线划分的原理,区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讲经纬网的时候,根据数学上垂直相交的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出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又垂直相交构成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
一、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与其它取向课程观的比较  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谋求学生智力、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及追求个体、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和谐,以“整体的人”的观念看待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传统三大课程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与知识取向课程观  知识取向课程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为深远,它让学生接受非常完善且系统的地理知识,但几乎忽略学生心智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