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好母亲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s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个好母亲吗?来,试试“美丽母亲心理测验”,看看你能够得几分。
  如果你怀疑半岁大的娃娃有鬼怪附身,所以你把她从十楼的窗口丢出去,或者把她塞在箱子里闷死(在纽约发生的)。如果,你一生气起来全身发抖,会情不自禁地拿香烟去烫小孩的腿;或者,六岁的小叮当不听你话,偷吃了巧克力,你就用铁箝把他的牙齿全敲下来(在台湾发生的),那么,你这个母亲的得分是负值的,也就是说,比零还低。你读完这篇文章就赶快去看精神科医生。
  如果你给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用得足,可是你工作太忙,从来就抽不出时间跟孩子们聊天、放风筝、看场电影,换句电脑用语,你专门供给硬件———房子、冰淇淋、零用钱,但是不给软件———耐心、微笑、爱,你这个母亲,大概只值二十分。
  如果你不仅让孩子们吃饭、穿暖,还刻意地花时间和他们去交朋友。胖妞跌伤的时候,找你吹一下就眉开眼笑。小毛被人欺负了,跟你耳语两句,就心满意足。孩子们认为,除了毛茸茸的小黑以外,你是他们最忠实、最温柔的伙伴。这样,你这个母亲可以得四十分———才四十分?当然啦!因为你跟小毛他爹三天两头仇人似的吵架。别以为房门关得严,孩子又睡得沉。花瓶把梳妆镜打个粉碎,隔村的人都听得见。孩子在被窝里头哭的样子你就没看见。

  如果你这个妈妈不但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爹爹最温柔的助手;不但懂得家庭营养,也知晓儿童心理;不但对孩子管教有方,而且对公婆和睦周到。家里内外更是窗明几净,是所有的小朋友都爱来的窝。这样的母亲,该得一百分了吧?!
  不,在“美丽测验”的标准中,这样慈爱、细心、“完美”的母亲,只能拿六十分。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母亲,就像一只辛勤的母鸟在枝叶深处努力地筑巢、喂哺,但她丝毫不知道,这株她所栖息的大树正受万虫蚀蛀,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看看胖妞和小毛正在進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从十二到十五岁,他们的发育都还没有完全,但我们为他们准备的教育制度将把他们的肩膀拉斜,因为书包很重;要使他们视力衰退,戴上眼镜(你现在觉得胖妞眼睛清亮动人吗?多看两眼,不久了);要使他们眼布血丝、面目呆滞,因为睡眠不足;要把他们训练成高压下的竞争动物,因为他们发觉:一起捉青蛙的朋友其实是考场中的敌人。换句话说,对每一个胖妞和小毛,我们这个小岛上的成人世界都张着一张大网等他们闯进来,一进来就掐死他的童年与快乐。
  这株“大树”里另外有只惊人的虫,正在把树上所有的叶子一寸一寸地吃掉,每吃掉一叶,就留下一圈焦黄的窟窿。这只虫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经济成长”。我们自己是胖妞和小毛的时候,街上有火红的凤凰花,河里有透明的细虾,海边有怪模怪样的沙蟹。我们现在所留给胖妞和小毛的,河里有垃圾和带汞的鱼,街上有“年年绿化”的脏牌子和秃死的树,海边有废弃的电池和金属,海里的珊瑚一片死亡。这,是胖妞和小毛的明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关起门来做个细心、温柔的母亲,你觉得够吗?想想看,你在家里教小孩“活”读书、重思想,学校为了联考,却强迫孩子死记生吞。你在家里给孩子准备最营养的早餐,商店供应你的,却是假的奶粉。你在家里教导孩子珍爱自然生命,出了门的孩子却根本看不见、感触不到自然生命。
  关起门来做个“好”母亲,够吗?
  解决问题要从根本治起。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子女,而且懂得如何去爱,你应该如切肤之痛地体认到:把小圈圈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成大环境的改造。其他国家的妇女早就诉诸行动了。日本的妈妈,发现巷口那家超级市场卖假冒的乳酪,她所加入的“主妇联”组织立即采取行动,抵制这家商店。美国的妈妈丧失了心爱的女儿———被酒醉的驾车人撞死,她马上组织所有关心的妈妈迫使警察作严格的取缔。德国的妈妈担心核子大战及生态的破坏———她希望德国代代子孙都能享受黑森林的呼吸,于是她开始阅读有关核害及污染的资料,甚至组织了一个政党,来实现她们的理想。
  台湾的母亲,你又在做什么呢?为工作忙吗?为三餐操心吗?上插花班、有氧韵律体操课吗?打麻将吗?串门子吗?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吗?为孩子的未来忧虑吗?
  如果只是在小圈圈里亲亲孩子的脸颊、吻吻他的手,我们究竟为孩子的明天做了什么?现代的母亲已经不是一个踮着三寸金莲、“父死从夫,夫死从子”的愚妇;你受过教育,有智慧、有能力、有思想,为什么不主动为孩子争取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现行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毛病、核电厂该不该建、环保局的预算够不够、卫生署的措施等等,并不是“男人”的问题;这些事切身地影响到胖妞和小毛的未来,就是母亲该关怀的问题,就是“女人”切身的问题。任何有胆识的母亲都应该抽出那么一点点时间,从厨房和梳妆台边走出来,大声地说话,勇敢地行动。
  如果你真想给眼睛清亮的胖妞和小毛一个值得活、值得爱的明天,你就得做一个主动的、一百分的母亲,不能是一个被动的、小圈圈里的、六十分的妈妈。
  选自《家教育儿》
其他文献
黄昏把太阳最后的光亮倾倒在大地,城市一片红火,我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出发,避开喧嚣,去寻找沉寂。在一个城市寻找沉寂,类似在风暴之下,寻找一面湖泊的平静———这有多难,但我已经习惯了。我习惯站到一个路口,等待红绿灯的默许,形同在岸边,等待一只渡船。一直相信,沉寂是神的声音。任何嘈杂,最终都融入无限浩瀚的沉寂。我常常怀疑我们现代人的听觉,受到了致命的损伤。一滴水落入大海,种子拱出土地,花蕾绽放,蝉与蛇脱
涧水很瘦,一匹水从崖上或石隙中滑了过去,跌落成凼成潭。崖壁上,水珠此起彼滴,苔藓,石菖蒲,绿盈盈的,一叠一叠地泛着清新。有的石菖蒲,根部一节节地隆起,一如趴在石壁上的蜈蚣,叶间已经长出了白色束状的花穗。涧水冲刷过的石壁,抑或碎石,光洁平整,大块的平面有几米见方,而拦住去路的却是一截一根的朽木,还有险峻的岩石。倘若到了山里丰水的季节,谷中涧水奔腾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耸峙的山,婉转的鸟语,以及满山的乔
老屋,五十余年前爷爷奶奶造的泥草房。三间主屋,两边是卧室,中间谓之“堂屋”,多待客和就餐用。主屋两边有厢房四间。老屋以麦秸为顶,层层苫上去,雨水顺麦秸秆下流,少有渗漏;屋顶每年修缮,经不得过多风吹雨打。墙体泥土掺了细碎麦秸而成,天长日久,外层历经打磨,坑坑点点无数。偶有蛇洞穿墙而过,洞口若鸡蛋大小。夏天一人在家,抬眼望去,一根粗布花腰带“簌簌”往墙里钻,定睛细看,原是条花蛇。老屋周庭垣墙,大半人高
有智者告誡:“想不开是苦,想得开是福。”“想不开是地狱,想得开是天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挫折接踵而至,人际失和、感情破裂、家庭冲突、事业受挫……很多人、很多事“一想就生气”,常常看到某个艺人想不开抑郁了,某个明星想不开跳楼自杀。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想不开呢?因为他们消极悲观,思维偏执,喜欢认死理,钻牛角尖,世间最苦的事就是想不开。老百姓劝人常说一句话:“要想得开。”季羡林活了100多岁,他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它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
画面里,那些女孩安静地看着观众,明澈的瞳孔中没有哀伤,也没有欢乐;沉静的神情搭配着内敛的肢体造型,整个画廊都因为她们的存在而变得精致幽静。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她们心中吟唱的空灵歌声,因为她们的眼眸,人们驻足于此。那眼神,仿佛能洞穿一切,看透路人心中的无限怅怀。入夏,一个身着芭蕾舞裙的女孩形象悄然出现在里昂市的街头巷尾。她侧身背对观众,露出半个侧脸,眼眉低垂,亭亭如玉。随着她的出现,法国画家路易·特
只要在场的人中有一位还没有听过那个故事,母亲就会再讲一遍。家里有客人或家庭聚会时总是这样。我很乐意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一支蜡烛的故事。她总是这样说,希望大家安静下来好让她开始讲。故事发生在她和我父亲婚后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去科西嘉岛度假。一个熟人借给他们一所海边的房子。在那里的第一天清晨,阴云密布,狂风呼啸,从卧室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地中海少见的回头浪正冲刷着砾石滩。母亲不但没有泄气,反而一路
我母亲维吉尼亚·拉芙兰·里基是一个特别聪明和有吸引力的女人。从她二十岁出头时拍摄的家庭录像带里可以看出,她个子娇小,长得很漂亮,温婉动人,颇具女人味。她有一张孩子般的小嘴,很像伊丽莎白·泰勒,鼻子平平常常,一双深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不知所措的眼神。很多年后,我快三十岁时,看到我收集的第一张原版乔治亚·欧姬芙的画,我所能想到的就是我母亲的双手。我的母亲并非一个特别可爱的女人。她自视高人一等,认为大多数
——陈纳德与陈香梅的爱情传奇。“时光一去不复还,命运对每一个人的安排都有说不出的奥妙。”在美国华盛顿“第30街1049号陈纳德楼”,90岁高龄的陈香梅身穿有蕾丝花边的桃红色便装,眉弯唇红,尽管早已是美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尽管陈纳德已经去世58年,然而往事无法忘怀,在她心里,她是永远的“陈纳德夫人”。一同吃杯茶好吗?1943年,昆明的初冬温暖而清朗,那年陈香梅只有19岁,凭借出色的英语才能和良好的素质
读书的姿势无论如何变换,都令人感觉美好。无论是河畔、公园,还是灯下,无论闲散在家还是乘车外出,只要徜徉在让你痴迷的书中,你就会忽略眼前怡然自得的风景,会充耳不闻那婉转动听的鸟鸣,会无视周围的喧嚣和嘈杂,更会忘记时间正在你身边悄悄地溜走。我年轻时读书没有目的性,完全是凭兴趣。觉得这个世界无限大,有无穷无尽有意思的事情吸引着我无边无际的好奇心。那时候,精神食粮比物质还要缺乏,寻找到一本好书并不比吃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