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证明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在场的人中有一位还没有听过那个故事,母亲就会再讲一遍。家里有客人或家庭聚会时总是这样。
  我很乐意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一支蜡烛的故事。她总是这样说,希望大家安静下来好让她开始讲。
  故事发生在她和我父亲婚后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去科西嘉岛度假。一个熟人借给他们一所海边的房子。在那里的第一天清晨,阴云密布,狂风呼啸,从卧室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地中海少见的回头浪正冲刷着砾石滩。母亲不但没有泄气,反而一路小跑,蹦蹦跳跳地跃进海中游泳。父亲则拿着一本书躺进岸边的一个吊床里。
  她迎着海浪嬉戏。浪头退回时,会把她脚下的沙砾掏空,让她的脚陷入沙中,直没到脚踝。沙砾呜呜响着攀上她的腿,在她的下背部不停地轻轻弹动,好似那里藏着一个共振箱。她享受着海浪的冲击,直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大浪扑来,让她失去平衡摔倒在水中。浮出水面后,她发现一侧肩膀和一条腿的膝盖在沙砾上擦伤了,火辣辣地痛。但让她慌张的事并不是这个。她用舌尖探了探牙齿,发现齿间有一个洞。
  她的一颗门牙戴了牙套。那是在她15岁时,有一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那颗牙齿几乎从根部断了。海浪把那个牙套打掉了。
  她一路诅咒着自己的坏运气回到岸边,给了我父亲一个滑稽的微笑。那个小黑洞令人无法视而不见。他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之前,先欣赏了一会儿她丑丑的新外貌。他一直不知道她戴着牙套。
  他们在科西嘉岛人生地不熟,沒人能给他们推荐一个不错的牙医。母亲也不信任岛上的专家,她宁愿等到回家,但是微笑时露出的那个一点也不迷人的黑洞令她感到很不舒服。她突然失去了对假期的憧憬。父亲试着安慰她,说会有办法的,肯定会有的。
  那所房子里有一支硕大的蜡烛,很像圣周六复活蜡烛。它占据着客厅的一角,安放在一个铁质底座上,颜色像新鲜象牙。
  第二天清晨,父亲很早就起床了,剩下母亲一人睡在床上。他去了客厅,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来一块如榛子大小的蜡,然后坐到一张灯光明亮的桌子旁,仅凭双手和那把小刀开始制作一颗牙齿的模型。第一次尝试他不满意,于是继续努力。当觉得那块蜡不能再用了,他就再切一块。母亲起床时,父亲已经完成了一颗还算可以接受的牙齿。
  “张开嘴。”他对她说,把那颗假牙举到牙洞前比大小。
  “你打算把这个安到我嘴里?”
  “暂时也许能用。”父亲一边回答,一边专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当认为完成了,他就把那颗牙齿包在一张餐巾里,放进冰箱让它变硬。吃完早餐,母亲怀疑地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嘴巴大张着,他开始安装那颗牙齿。牙齿底部有一个小洞,好嵌入原来的门牙剩下的那一部分,两侧的形状也和旁边的牙齿契合。
  父亲后退一步,仔细看结果。蜡的颜色和真牙齿几乎没有区别。
  “你照照镜子。”
  她从正面欣赏了一下,又左右转头看了看。
  “还不错。”她承认。
  “你别摸它,”父亲说,“活动吗?”
  她摇摇头,继续欣赏。
  父亲又从蜡烛上切下来三块蜡。
  “这坚持不了一整天,”他说,“会软的。当然你也不能用它吃饭,你会需要几个替换的。”
  现在他有了一个模子,干起来就快了。他又做出三颗牙齿,在冰箱里冷冻后,装进一个药盒递给她。
  “那么现在,咱们可以去散步了吗?”
  母亲重拾微笑,开心地同意了。然后她亲吻了父亲,感觉到嘴唇里面蜡的清凉触感。
  我看过那个假期的照片,还用放大镜仔细研究过。在照片里母亲总是微笑着,什么也看不出来。“用蜡做的那些牙齿拯救了那个夏天。”她总是这样肯定地说。
  每天清晨,父亲总是天一亮就跳下床,弯着腰专心致志地雕刻着蜡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他尝试不同的工具,争取把牙齿做得越来越好,但总是遗憾细节处理得不够满意。然后母亲在打开冰箱取早餐牛奶时,总是能看到四颗假牙躺在一张洁白无瑕的棉质餐巾上,仿佛圣物似的。
  到了该回家时,母亲想把剩下的蜡烛带走。她说谁也不会需要这支蜡烛了,但是这对她却有很重要的意义。
  父亲回答说不至于如此,说他看不出带走这支蜡烛有什么意义。母亲很恼火,就没再费神去说服他,直接用石蜡纸和几条毛巾把那支蜡烛包起来塞进了手提箱。
  回到家后,她把蜡烛安置在餐厅的一角,然后去找牙医安了新牙套。
  故事通常在这里结束。接下来,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人总是对父亲大加赞扬。他们夸赞他在那个假期中的表现,大家一致认为那是毋庸置疑的爱的证明。母亲也这样默认。然后大家继续聊天,母亲则开始出神,陷入对已去世丈夫的追忆中。
  角落里那支坑坑洼洼的蜡烛引起客人的好奇心是很正常的。母亲正是因此才开始讲那个关于蜡质牙齿和父亲的细致体贴的故事,然而他生前对此却只是保持沉默或轻描淡写。
  但无论是客人还是多数家人都不知道父亲其实很不喜欢那个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坚持和听众的溢美之词让他越来越烦恼。有一天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要求母亲不要再讲那个故事了。他们争吵起来,音调越来越高,当父亲喊出那蜡烛什么象征也不是时,争吵达到了高潮。“什么也不是,”他又说了一遍,“只不过是假期里的一个消遣方式而已。”他做第一颗假牙的确是为了帮助母亲,但是后来他每天早晨继续做无非是因为他很享受做得越来越好这个挑战。仅此而已。
  母亲目瞪口呆地看了他一眼,含着眼泪把蜡烛收到了箱底。
  从那时起,他们的争吵越来越频繁。
  父亲离开我们后,母亲又恢复了讲那个故事的习惯,而且不仅如此。她开始修改那个故事,添加更多细节和形象,把故事变得更长。正是在那时候,她加入了沙砾的呜呜声,下背部的共振箱,还有对父亲加工牙齿时的细致描写,这情景她并没有亲眼看见,因为清晨的那个时间她总是在睡觉。她还添加了很多其他内容。她说“假期结束时那支蜡烛看起来像是被海狸啃过”,还说她“牙齿问的空洞像是一个枪眼,笑容像是故事中的巫婆”。细节和修饰,真实和虚构,假如父亲在的话,肯定会为此大为光火的。而她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目光盯着虚空之处,显然很享受。她享受着这个选择内容,修饰润色的过程,把她的故事变得越来越精彩。
  选自《译林》
其他文献
那个深秋,大红高粱已经进场,谷垛也像山一样,林立在我那个日夜牵念的老村子中。村子坐落在大山脚下,绿树掩映,溪水环绕,可是近几年由于干旱,泉眼干涸了,溪水瘦得绳子一样,粗细不均,曲曲弯弯,艰难东行。我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故乡,一切都是熟悉又熟悉的,就像熟悉爸妈日常起居一样,温暖又平常。可是这次,我却总是用眼睛读出季节的凄凉,西风,荒草,落叶,南飞的大雁……也许是心情有别吧,这次回来,是为了更久
我是笑着,咧开了大嘴来笑,很多入围着我看,以为我是傻子,其实我不傻,我是幸福的笑,有许多人感觉不到幸福了,他们忙忙碌碌地穿梭于红尘俗世中,或为名困,或为情锁,或为利酷。而我什么也不想,只是顺其自然。我是捡了一毛的硬币,人家失而丢弃,我却如获意外巨财,心里乐而至喜,开怀大笑。我是醉着,步履踉跄,酒气扑鼻,很多人躲着我,生怕撞到他们身上。其实我没醉,心里清醒得很。有许多人感觉不到清醒了,他们糊涂着,日
手头有一个淡紫色封皮的印花本,轻轻翻开,纸页微微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这本儿是父亲年轻时的珍藏,我上小學五年级那年他才郑重其事地拿出来交给我使用。我不愿轻易在上面写什么,只因在那时看这个本儿太精致,随便用了可惜。想得难受的时候,才拿来摩挲几遍,亲近一番,然后又默默收起来。隔壁有位古稀老人常来家里坐坐,每次一跨进门槛,父亲便忙着端椅倒茶,有什么好吃的必先让他尝尝。父亲说,他是我们这一带的文化人,曾
史上最强帝王唐太宗曾经缔造了史上最强帝国,这与他知人善用有很大的关系。出身贫寒的马周,从一个四处碰壁的打工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大唐的宰相,与唐太宗的赏识完全分不开。当然为了感念知遇之恩,马周也亲手烧掉了自己的奏章,要给后人留一个没有过错的唐太宗。打杂的马周,在唐太宗眼里是难得的天才贞观年间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马周,出身贫寒,父母双亡。但是这个苦命的孩子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刻苦读书,把儒家经典熟
黄昏把太阳最后的光亮倾倒在大地,城市一片红火,我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出发,避开喧嚣,去寻找沉寂。在一个城市寻找沉寂,类似在风暴之下,寻找一面湖泊的平静———这有多难,但我已经习惯了。我习惯站到一个路口,等待红绿灯的默许,形同在岸边,等待一只渡船。一直相信,沉寂是神的声音。任何嘈杂,最终都融入无限浩瀚的沉寂。我常常怀疑我们现代人的听觉,受到了致命的损伤。一滴水落入大海,种子拱出土地,花蕾绽放,蝉与蛇脱
涧水很瘦,一匹水从崖上或石隙中滑了过去,跌落成凼成潭。崖壁上,水珠此起彼滴,苔藓,石菖蒲,绿盈盈的,一叠一叠地泛着清新。有的石菖蒲,根部一节节地隆起,一如趴在石壁上的蜈蚣,叶间已经长出了白色束状的花穗。涧水冲刷过的石壁,抑或碎石,光洁平整,大块的平面有几米见方,而拦住去路的却是一截一根的朽木,还有险峻的岩石。倘若到了山里丰水的季节,谷中涧水奔腾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耸峙的山,婉转的鸟语,以及满山的乔
老屋,五十余年前爷爷奶奶造的泥草房。三间主屋,两边是卧室,中间谓之“堂屋”,多待客和就餐用。主屋两边有厢房四间。老屋以麦秸为顶,层层苫上去,雨水顺麦秸秆下流,少有渗漏;屋顶每年修缮,经不得过多风吹雨打。墙体泥土掺了细碎麦秸而成,天长日久,外层历经打磨,坑坑点点无数。偶有蛇洞穿墙而过,洞口若鸡蛋大小。夏天一人在家,抬眼望去,一根粗布花腰带“簌簌”往墙里钻,定睛细看,原是条花蛇。老屋周庭垣墙,大半人高
有智者告誡:“想不开是苦,想得开是福。”“想不开是地狱,想得开是天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挫折接踵而至,人际失和、感情破裂、家庭冲突、事业受挫……很多人、很多事“一想就生气”,常常看到某个艺人想不开抑郁了,某个明星想不开跳楼自杀。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想不开呢?因为他们消极悲观,思维偏执,喜欢认死理,钻牛角尖,世间最苦的事就是想不开。老百姓劝人常说一句话:“要想得开。”季羡林活了100多岁,他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它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
画面里,那些女孩安静地看着观众,明澈的瞳孔中没有哀伤,也没有欢乐;沉静的神情搭配着内敛的肢体造型,整个画廊都因为她们的存在而变得精致幽静。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她们心中吟唱的空灵歌声,因为她们的眼眸,人们驻足于此。那眼神,仿佛能洞穿一切,看透路人心中的无限怅怀。入夏,一个身着芭蕾舞裙的女孩形象悄然出现在里昂市的街头巷尾。她侧身背对观众,露出半个侧脸,眼眉低垂,亭亭如玉。随着她的出现,法国画家路易·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