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荔枝的荔枝肉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mi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荔枝很忙,忙着被分享,忙着被制作成种种菜肴。起因很简单,有人在微博上分享了荔枝在福建的别样吃法,蘸蘸酱油,更健康。虽然这事儿在福建不算新鲜,但放到广袤的神州大地还是很稀奇的,一时间,转发无数。随即,有无限创造力的网民们就贡献了一道又一道与荔枝有关的“黑暗料理”:荔枝塞肉、荔枝腰花……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网络做不到。
   事实上,当下这场热热闹闹的荔枝盛宴,我们的先人早已玩过。
   荔枝好吃,但容易上火,明代方以智就在《物理小识》中给出办法:“荔枝多食作热,盐、蜜解之。”荔枝好吃,但又难以保存,于是古人又挖空心思以荔枝入菜:荔枝馒头、燕粉荔枝这些玩意就出现在宋人的笔记中。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大臣张俊宴请宋高宗,留下了历史上最排场的一场宴席。席上自然少不了荔枝,诸如荔枝甘露饼、荔枝蓼花、荔枝好郎君等等,最惊悚的当数一道“荔枝腰子”,是的,你没有看错,腰子加荔枝,多么重口味的荤菜。至于荔枝塞肉,则与一道传统闽菜东璧龙珠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塞肉,不过只是主角由荔枝变成龙眼而已。
  荔枝吃法很多,细数下来,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貌似只有一道荔枝肉——这可是正宗的闽菜。
   荔枝肉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的闽国。闽王王审知有一位最钟爱的小女儿十八娘,最爱吃荔枝,出嫁后被封为“柔靖夫人”,“柔靖夫人”的子孙都非常孝顺,由于荔枝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有,儿孙们便延请厨师研制出了“荔枝肉”以尽孝心。据说,荔枝肉的口感与荔枝蘸酱油味道类似,甜中有酸,酸中有咸,不是荔枝,胜似荔枝,人生况味,尽在其中。
其他文献
小的时候,喜欢抓螃蟹:在田埂上,找到螃蟹洞后,拿一根树枝,伸进螃蟹后洞里,一直触到螃蟹为止。螃蟹遭到攻击后,用它的钳紧紧夹住树枝不放,就这样,轻轻松松就抓到了螃蟹。   在《动物世界》看过一个故事:在非洲原始森林里,动物保护者们为了得到一些猴子的数据,需要捉到一只猴子,但它们太狡猾了,很难抓到。后来,保护者请当地的土著居民帮助抓猴子:先在树上安装一个固定的盒子,里面装着猴子爱吃的苹果,又在盒子上
期刊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里的两句诗。大概意思是:当诗人沉醉在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一阵鼓声,诗人又该上朝了。正所谓有了工作日,便会存在假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假期的制度可谓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的假日记录是在晋代。陆云的《请吴王观书启》中记载:“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根据《汉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
期刊
苏轼有诗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酒与诗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我们翻阅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酒与诗的完美结合,生发出别致动人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了中国美酒的芬芳之味,也蕴藏着中国诗歌的曼妙之姿。  形同槁木因诗苦,眉锁愁山得酒开。      酒成了诗人灵感的源泉,创作的催化剂。因了酒,诗人们给后世留下了品赏不尽的佳作名篇。     -1-  一代枭雄曹操是
期刊
时近中秋,一场冷雨下过,天色已近黄昏。   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梳理着翅膀下和尾巴上有些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像极了庄子眼中和笔下的风景。   天空,随风而动的灰色云层下,几只燕子在空中忙着捕食,再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跋山涉水飞往南方了。用羽翼追求梦想丈量天下,一路奔波劳顿如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   麻雀与燕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庄子与孔子,代表了
期刊
对英雄的崇拜可以说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在英雄身上,人们常常感受到的是自己旺盛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志。  人格境界   英雄情结驱使作家为人类寻求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而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人”的定位。一般说来,中国作家对人定位的着眼点在于“做人”,故英雄心态往往聚焦于“人格境界”上。如在儒家理想人格中,向外的经世致用、垂范后世、创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向内的心性尽心、诚意近仁、务求自我完善,达到“志
期刊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李贺  这首古风,是中唐诗人李贺在就任朝廷奉礼郎后,怀念家山昌谷时所作。在群峰并峙的中唐诗坛上,李贺是位极富特色并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的青年诗人。他一生年促命短,只活了二十七岁(790-816);但却是一位神童,据说他七岁
期刊
“曾经有一段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当无厘头的周星驰把这句原本深情的话变成搞笑的段子,“曾经”一词便被世俗的眼光所湮没,美感消失殆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年,唐代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写下这样深情的句子时,他没想到它会成为一个历史的“铁证”。从诗句看去元稹是这样的痴心情圣,实际上却是个花心萝卜,他在一本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中,叙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
期刊
漫步乡间,总能觅寻到一些“年年岁岁都相似”的图景,也总能发现一些“风光不与古时同”的情形。   “狗吠深巷中”的图景仍可见。在狗粮不缺的今日,村子里的狗从数量上来看保持着与古代相当甚至更大的规模。巷子里的狗吠声,无论是出自锁于链条之下、只在晚间无人时才被放出来遛一遛的凶猛大狗,还是出自白天满街追欢乱跑的小狗,只要稍加留意总能听得到。   “鸡鸣桑树颠”的情形已不见。“白天街巷找食、吃饱树上栖息
期刊
智慧才是力量   中国文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是一种智慧的文化,中国文化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更好地运用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是死的东西,不是力量,只有运用起来发挥了它的作用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我们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并没有继承传统理念,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承,所以没有创造性人才,没有继承优良的传统。   我们提倡启发式教育,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
期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千多年前,诗人刘禹锡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时代沧桑巨变,也让这条隐藏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幽僻古巷声名鹊起——   千百年来,追寻刘禹锡笔触而来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从兴盛到衰败再到后来的重建,乌衣巷里的一砖一石,都述说着东晋以来的王朝更迭、韶华流逝。那些流传于地名背后的故事,更承载着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记忆,让后人对这个静默的小巷充满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