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的智慧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的时候,喜欢抓螃蟹:在田埂上,找到螃蟹洞后,拿一根树枝,伸进螃蟹后洞里,一直触到螃蟹为止。螃蟹遭到攻击后,用它的钳紧紧夹住树枝不放,就这样,轻轻松松就抓到了螃蟹。
   在《动物世界》看过一个故事:在非洲原始森林里,动物保护者们为了得到一些猴子的数据,需要捉到一只猴子,但它们太狡猾了,很难抓到。后来,保护者请当地的土著居民帮助抓猴子:先在树上安装一个固定的盒子,里面装着猴子爱吃的苹果,又在盒子上开一个刚好猴子拳头大小的洞,猴子伸入洞中拿到苹果后,却因为洞口太小无法抽出手来,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决不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捉到了。
   在嘲笑动物愚蠢的同时,却惊人地发现我们虽自诩为高级动物,却跟动物犯着相同的错误,就像是故事中的猴子、螃蟹一样,紧紧抓住能够抓住的一切不放手:有一个朋友,是个教师,由于不满学校的待遇,自己开了一个俱乐部,俱乐部里有网吧、书吧、健身房、OK厅、陶吧,忙个不停,拼了命的挣钱。本来项目就够多的了,可他还不满足,又开设了电脑、英语、舞蹈、钢琴等课程,又不放心员工的工作能力,大小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忙得昏天黑地,每天都要深夜12点才能睡觉,即使是上了床,都还要想工作的事,几年下来,就累得住进了医院。
   能得,还要能舍,才是大智慧,人生,就像是一次长途的旅行,不能背负太多的欲望,要想旅途能够愉快,要想能够到更远的地方去,就必须放弃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轻装上阵,旅途才能更愉快。生活中,每天都会面对太多的诱惑,我们必须学会去放手,否则,我们将错过更多更美的风景,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放手,并不代表就是失败,放手,只是为了找条更美好的路去走。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无论是著文,或是讲演,要想让人看得欢、听得乐,记得住、传得开,乃至于文摘史载,没有点英雄气象是不成的。  英雄气象不抽象。有时如山:横看成岭,有厚度;竖看成峰,有高度。有时似河:波流月云,共同舞;潮裹星辰,一同欢。有时像鹰:搏击长空,任翱翔;立地遥望,脚跟正。   英雄气象就是这样,如果用一个字表达,叫“敢”:敢言人未言,敢为人不为;或者叫“别”:别出心裁,别有新意。这样的英雄气象,往
期刊
衣服真的只是衣服吗?衣服对人的影响难道仅仅只是御寒和美观的作用吗?刘希彦老师认为衣服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衣服不仅影响人的心情和健康,还会影响人和天地能量场之间的关系。  如今的鞋子大多都是橡胶底,这个材质好处在于可以防水,不过相对也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就是不接地气,大家会有疑问了,什么是地气呢?      【涌泉穴、百会穴】接受天地之气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北京,经常会出现预报有雨但是
期刊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
期刊
?筵 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
期刊
人口观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或看法,自有人类社会,就会有人口观。中国传统人口观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现在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研究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发展及变化,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我国人口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筵 华封三祝    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国传统的人口观已开始萌芽。史书与考古发掘都表明:当时是以集中大批劳动力的大田集
期刊
“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还我河山”的宋朝名将。战场上一生未败过,使金军留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话。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只可惜中国历史上能说这句话的人太少了。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二十岁的冠军侯,开拓河西,破敌十万,封狼居胥。皇帝将两瓶御酒赏给他,他不愿一人饮,将酒洒在河中(后来这里命名为酒泉)与将士共享。  “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  
期刊
蔡哀侯(?—前675年),春秋时蔡国国君,名献舞,一名季,公元前694—前675年在位,娶了陈国的大公主做夫人。按照当时的“娣媵制”,(“娣媵制”是中国古代奴隶主贵族实行的一种婚姻制度,是多妻制的特殊形式。所谓娣,就是从姊共嫁之妹。古时对妹称女弟,或以“女”字作为“弟”字的偏旁,得一“娣”字,以示其性别。)陈国的大公主可以把自己的妹妹一同带到蔡国,给蔡哀侯做妾。可是陈国的二公主早已许配给了息侯。蔡
期刊
一友人给我寄过来一款他“成功复原”的宋朝贡茶。   这是一种小茶砖,圆圆的,扁扁的,状如棋子,比象棋小,比围棋大,外裹白纸,托在手里沉甸甸的,上秤称一称,一两多重。把纸撕开,茶砖黑色,黑中透青,青中透亮,闻着一股糯米香。还有款儿呢,一面印着“大宋”,另一面印着“贡茶”,都是阴文,一看就是用模子压出来的。   这哥们儿小气,总共寄我两枚,今天我敲碎一枚,用碾子碾细,用小石磨磨成粉,用茶箩筛一筛—
期刊
章太炎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随便都能拿出两三万来买房;梁启超一年赚五六万,居然说“家计粗足自给”;康有为光靠卖字每月就能进账1000银元…… 还敢嘲笑文人穷酸吗?  章太炎:专写墓志,要价奇高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随便都能拿出两三万来买房,估计羡煞了不少人。倘若您以为章老爷子一直过得很富裕,那就错了。   他早年闹革命,穷得一塌糊涂,最困顿的日子在日本一天只吃一个面饼。他和
期刊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