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屈光矫正前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8686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经屈光矫正后与矫正前对比,探讨学龄儿童非斜视性双眼异常的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收治的25例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儿童的治疗过程及临床疗效。结果:经屈光矫正后与矫正前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矫正,可显著降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检出率,改善儿童视力状况。但应注意避免屈光矫对双眼视功能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在配镜前全面了解患儿视功能状况,做到精准配镜。
  【关键词】 屈光矫正 非斜视性 双眼视异常
  【中图分类号】 R77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18-01
  视异常包括斜视性的和非斜视性的,斜视性视异常因眼球偏离正常位置,往往易被发现和诊断。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存是一种隐蔽性的视觉丢失,间歇性出现复视、跳行等情况,不易被发现和重视,临床上也常与其他视异常混淆,而处理不当,延误矫正时机[1]。有文献表明,经屈光矫正,可显著改善非斜视性视异常,现结合我院2013年收治的25例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儿童,对其屈光矫正前后视异常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收治的25例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儿童,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3岁。所有患儿均经眼部检查确诊为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并排除其他弱视及器质性眼病。
  1.2 诊断标准
  以Sheard、Percival准则评价双眼视觉是否均衡,Sheard准则显著性为80%, Percival准则特异性达77%[2]。视觉偏离与Morgan正常值比较再检测与Sheard准则和Percival准则的符合性。
  1.3 方法
  1.3.1 矫正前:矫正前记录患儿眼部检查及测试结果,包括调节灵敏度、远隐斜、近隐斜、辐辏近点、正相对辐辏、负相对辐辏。
  1.3.2 屈光度矫正:采用注视差异定量视标,定量不同棱镜度所诱发的双眼注视差异,并绘制双眼注视差异曲线图形;根据注视差异曲线类型,判断眼的隐斜视性质,制定矫治方案。首先,在基础屈光矫正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双眼视异常的矫治。附加球镜和棱镜缓解患儿症状;其次,进行针对性功能训练,以改善双眼调节功能、集合功能。半年后戴镜复查上述指标。
  2 结果
  2.1 表1,经屈光矫正前后双眼非斜视性视异常指标对比。
  3 讨论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临床表现隐匿,常潜伏存在,一般在儿童、青少年期发生,频繁出现的间歇性眼部不适,為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儿童表述能力 有限,是疾病不易早期发现。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对立体视觉影响较小,是双眼单视的失代偿状态[2]。一般表现为用眼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眼部不适感,视觉疲劳、视物模糊、跳行、重复等现象,重者出现眼部疼痛[3]。
  本次探究的25例6至12岁患儿的双眼视调查问卷表明,儿童视疲劳和视物模糊使构成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5%左右;另有20%的儿童用眼不能持久。
  有研究表明,双眼视异常与屈光程度高度相关,屈光程度越深,则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越高[4]。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与屈光状态有关,因此,早期、及时、合理的屈光矫正,对于患儿视力恢复是很有意义的。但患儿本身具有个体差异,仅凭单一检查不能准确判断,还须综合分析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屈光矫正,可显著降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检出率,改善儿童视力状况。但应注意避免屈光矫对双眼视功能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在配镜前全面了解患儿视功能状况,做到精准配镜。
  参考文献
  [1]吕帆,主编·斜弱视和双眼视处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李鹏婷,方一明,李春华·5例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71-72.
  [3]廖瑞端,贾惠莉,冯涓涓·屈光不正儿童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状况分析[M]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0):1083-1086.
  [4]吴飞·187例儿童弱视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 25) : 3547-3548.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巩膜瓣收圈缝合对小梁切口滤过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方法: 将5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两组,A组36只眼小梁手术方式选择巩膜瓣收圈缝合;B组30只眼小梁手术方式为常规巩膜方瓣手术。结果:两组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隆形成效果。分期观察2周、3周、1个月、2个月、6个月。结论:巩膜瓣收圈缝合对小梁切口滤过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术后眼压降至正常,前房形成,滤过泡隆形成效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结肠穿孔的临床诊断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诊治的24例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作进一步回顾研究。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自发性穿孔者18例,约为75.0%;肿瘤性穿孔者6例,约为25.0%,炎性肠病者4例,约为16.67%;医源性者2例,约为8.33%。乙狀结肠者12例,约为50.0%;横结肠者8例,约为33.33%;升结肠者2
期刊
【摘 要】 探讨超声刀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的使用方法及其功能。方法:收集我院普外科2010 年6月至2012 年3月使用Focus超声刀行开放性甲状腺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60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3~116(平均55±10.5)min,术中出血10~55(平均18.5±12.3)ml,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 10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照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新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84例患者,将其随机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应用新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三联疗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临床指征,以便为临床剖宫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6月~2013年12月接诊的10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她们的剖宫产临床指征。结果:我科近几年接诊的产妇行剖宫产病例较多,从近五年的记录结果来看,每年剖宫产发生率高达30%左右。在100例研究对象中,主要指征包括胎儿窘迫、头位难产、臀位、脐带绕颈、瘢痕子宫、社会因素等。结论:近几年我科剖
期刊
【摘 要】 目的:了解不同的静脉给予化疗药物方法在治疗非所导致的血管损伤的情况。为护理工作人员选用静脉输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住院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266 例,化疗药物为美罗华、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以及阿霉素。调查在化疗药物注射时以及注射后3天的疼痛,静脉炎以及药物血管外渗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在化疗药物输入时以及输入后3天,静脉注射组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都低于静脉输入组,有统计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6例支原体肺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纽,各48例,A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B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3%,46/48)与A组(81.25% ,39/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急诊止血的结果。方法 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了急诊胃镜检查,及时采用镜下止血的方法。结果 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中,消化性溃疡居首位,肿瘤次之。急诊胃镜检查诊断率为95.6%,止血成功率为94.6%。 结论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诊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首选的诊断方法,确诊后即可采用内镜下止血治疗,病灶直观,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究对产后出血患者应用垂体后叶素、米索前列醇以及缩宫素三药联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产科应用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的孕产妇共20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2010年1月-12月常规分娩孕妇20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孕产妇的出血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孕产妇出血率有了明显下降,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中孕产妇无出现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对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总结大面积脑梗死常见病因与治疗体会。方法对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降低血糖、控制心律失常、降低血脂是预防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上尽早溶栓降纤、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运用、保持呼吸道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