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j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企业输才、为社会育人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文化育人是提升高职生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的重要路径,是新时期推动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分析了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文化育人机制,以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德技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素养;工商管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093-0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目标为“教化人、熏陶人、培育人、塑造人”,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建立健全文化育人工作体系,打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双轮驱动模式,是促进新时期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平衡,“重技轻文”
  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使部分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技文失衡”“重技轻文”现象。管理、市场、商务战略、财务等专业理论及实操培训类课程占比较高,职业文化课等被边缘化,占比较低。技文对立思维下的“重技轻文”导致一些高职生的思想文化阵地十分贫瘠,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道德自觉的客观要求及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基本诉求。例如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期望一入职场就能成为受领导看重的管理者,而实际上受经验匮乏、业务不熟练及晋升机制等因素限制,应从基层工作干起。在部分学生看来,基层工作不仅劳动报酬低,而且会被领导和同事随意指挥,巨大的职业心理落差容易为职业生涯埋下隐患和危机。调查显示,某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一年后离职率达61%,两年后高达82%[1],主要原因在于职业素养缺乏。
  (二)文化育人体系不健全,“成色不足”
  学校是实施文化育人的主体和主阵地。当前,许多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强技能、重实操”,偏重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而对如何构建职业素养培育导向的文化育人机制则探索不多。部分高职院校虽然经常举办各种技能竞赛,但德育工作却往往停留于各种校园标语或纸面资料中,文化育人常被简单地与校园文化节、社团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画等号。部分院校文化育人的责任落实主要依赖教师单方面推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不强,教材、教案也并未根据文化育人机制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应性调整,育人效果可想而知[2]。高职院校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工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学生家庭等文化育人体系各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协调性不足,文化育人工作在整体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二、构建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文化育人机制路径
  (一)打造文化景观,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功能
  建筑、雕塑、亭廊等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开展德育工作最直观有效的形式,特别是渗透着一所院校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景观,能够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精神领地,陶冶情操。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一批从物化到文化、从美化到教化的“景观—文化—教化”有機交融的文化景观,要将精神教育融入校园内的一楼一宇、一桥一亭,寓教于景、以物化人,厚植学生精神修养。例如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的“半景园”月洞门景观,古雅别致、步移景异,借鉴苏州著名景点沧浪亭的“周规折矩”月洞门,蕴意往返有规、进退有矩的礼仪法度。学生“观其景、悟其蕴、明其道”,深刻意识到将来在职场中,行事遵守规矩、合乎礼仪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加强思政教育,强化精神文化的引领动能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教育功利化思想不断蔓延,工具理性日益膨胀,价值理性日渐式微,学生“三观”不断遭遇冲击[3]。越是环境复杂,高职院校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力发挥精神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为培育正确、高尚的价值观提供动能。首先,价值理性的培育,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兵家思想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等,都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文化思想源泉,也十分适合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个人应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企业最看重的职业品质。踏实严谨、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更是高职生踏入职场前的必修课。学校必须提高“立德树人”思想站位,发挥精神文化引领育人工作的强大动能。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创新实施“党支部、教研室、思政教师”三方合育模式,有力增强了传统思政课的育人效能,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使学生深刻领悟优秀的文化精神、职业精神对个体立志成功的催化作用,有效促进学生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
  (三)推进校园活动,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职能
  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创建与职业教育属性相适应的文化育人活动,帮助高职生建立并践行正确的职业观。一是开展校风校训教育活动。校风校训蕴含着高尚的行为态度、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规范。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的校风“诚、正、勤、精”,校训为“格物、至诚”。“格物”,寓意为“唯有实践,方能练就真本领”。“至诚”,则意为极其诚挚的为人处事态度。二是提升校园活动的育人属性,使学生通过活动既愉悦了身心、获取了知识,又能增强组织策划、团队合作、应变及创新等多种职业能力,为高职生向合格的“职场人”转型提供广阔的演练场。要积极开展“最美职校生标兵”“最美中职生”等学生标兵评选活动,以活动为契机,广泛弘扬“标兵”精神,引导其他学生见贤思齐,不断锤炼自身品格修养。2019年,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为全国“最美中职生”范辰霄同学举办了一场题为《弘扬工匠精神,做新时代职业人》的主题宣讲活动。范辰霄在学艺过程中展现的质朴求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人至深,同学们纷纷立志,要把工匠精神融入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三是加强实习实训活动。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借力实习实训,实现能力匹配、素养合规、知行合一,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实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框架,与苏州市会议中心等多家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共育人才,通过共建企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学生上好企业培训课、社会实践课,有力补齐“准职业人”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短板。由“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行业、企业标准进行授课,从源头上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专业课教学、技能实训等齐头并举,落实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双达标”“双驱动”,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为企业筹谋、为社会育人的重要职能。   (四)健全育人体系,提升多元协同机制的育人效能
  当前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社会、职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首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文化育人工作的统筹规划,出台总体指导思想和建设规划方案,加大资金保障,推动工作落地。其次,要成立文化育人专项工作组,构建院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合力协作的文化育人组织体系。要确定工作目标,完善方案设计,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建设、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以传统文化、党建文化、工匠精神、地域文化、工商文化、校园特色文化等为内容体系,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推动形成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有效提升育人质量[4]。要重点推进党建引领,以“大思政”理念集聚各部门、各环节力量协同育人,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进专业、进课堂、进头脑,夯实学生思想阵地,促進学生形成坚实、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再者,要构建多元化、深层次、全覆盖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打通学校教育链、企业生产链和行业产业链,将职业素养培育与工商管理岗位需求、行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促进高职生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塑造“德技兼备,学创两优”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要积极携手学生家庭,鼓励家长做好家风教育、思想教育、职业启蒙和生涯规划等工作,通过定期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打造“家校育人共同体”,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携手推动高职生德技并修、勤学上进、成长成才。
  三、结语
  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是保障高职生做出正确职业决策,从职业生涯中获益的关键[5]。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要以职业素养为导向,加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熏陶,丰富育人文化活动,打造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高职生思想道德境界,促进职业素养养成,有力实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卢显旺. 企业文化视角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 知识经济,2017(16):164-165.
  [2] 杜书珍.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学要素解析[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0(04):79-83.
  [3] 黄军利. 把传统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0):36-38.
  [4] 赵平.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01):23-25.
  [5] 郑海燕,胡维芳. 大五人格与新入职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关系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34-36.
  (荐稿人:孙掌印,苏州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 要:2020年,各高校普遍开展了“云”舞蹈教学,慕课、腾讯会议、微信等网络平台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助手”,线上教学为舞蹈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线上舞蹈教学模式后认为,教师应总结线上教学经验,回到线下教学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善于利用线上视频材料辅助教学。线上教学虽有其优越性,却始终无法替代线下教学,教师应通过此次线上教学寻找更多元的教
摘 要: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優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愈发重要。相关部门应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种下向上向善的种子;激发教练员等关键人物的示范作用,阻断教育贫乏的代际传递;重视在线教育新技术的保障作用;突出教学改革的主线作用;强调运动员个体的主体作用,构建个性化的学科模块体系。  关键词:体育强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
摘 要: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的领跑者和举旗人,领导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现状着手,深入阐释大学生领导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并着重结合学生党建工作基本规律与主要内容,从强化思想引领、夯实理论根基、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实践历练四个方面探析学生党建在助力大学生党员领导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学生党建;本科生党员;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摘 要: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礼仪教育中,大多采用渗透式方法,从多方面来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本文从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具体的实施路径。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升学生礼仪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关键
摘 要:目前,我国经贸德语课堂多采用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作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整个学习项目,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本文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经贸德语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对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并提出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完善措施,以促进经贸德语课堂教学的更好发展。
摘 要: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多元交流等产生的效果。文章首先充分分析开展多元互动教学的具体方法,探讨师生互动、线上互动、课外交流等方面的教学策略,在其基础上制订实验方案。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来获取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下的考试成绩,最终评估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大数据发展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为了能够更好地抓住时代机遇,满足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当在管理教育、教师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审查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大数据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思考如何逐步消除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
摘 要: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特点,提出、构建了基于移动平台的PDCA循环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具体的应用。统计数据表明,基于移动平台的PDCA循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土木
摘 要:如何提高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的工科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该专业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为例,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出发,结合教师水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探究,从激发兴趣、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出思路。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学习
学前教育的探索需要提高普惠性资源的供给效率与保教质量并举。本文通过跟踪调研的方法实证分析西安市15所三等级普惠性幼儿园的保教状况,总结得出西安市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目前存在教师互动质量不高、幼儿主动性发挥有限的特点。社会支持力量是西安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关键。本文认为,应建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社会支持合力推进新时代儿童保教质量的提升;利用新时代“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云助力、人工智能完善家园合作,多方合力助普惠性幼儿园顺应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