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与暗的交织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hai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身体语言,发掘多样化的戏剧表达,尤其是深入话语所无力抵达的戏剧意境,这些都不失为积极的艺术探索,原本无可厚非。然而,当戏剧人集体对身体戏剧趋之如鹜,甚至将之抬举到一统之位时,就不得不让人心生警惕了,这究竟是潮流还是跟风,是趋势还是盲从?
  民国上海题材的电影,像一个时隐时现的美人,屡屡致命地诱惑着当代中国电影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张艺谋导演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新世纪初关锦鹏导演的《长恨歌》,到前两年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去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那些优秀的导演们争相把镜头对准了这一领域。如今,我们又看到了《上海王》,一位出自上海导演胡雪桦的作品。这是值得上海电影人小小欢呼的事,更是对在上海文化中成长的我们的一种提醒。上海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当然今天也是),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她曾经被冠以各种称呼,从“冒险家的乐园”“千面美人”“远东第一城市”到“东方巴黎”“堕落之城”等不一而足。重新挖掘上海的历史,让其独有的魅力在电影中展现,不仅是上海电影人的责任,同时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天然优势之一。在上海出生或成长,对于这座城市从肌肤到精神的深入感受,使得上海电影人对于表达这个城市的岁月与风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正是《上海王》的启示,也是胡雪桦这部作品对于上海电影界的重要意义所在。
  在中国电影史中,有许多作品是表现上海市民生活的。改革开放以来,表現上海现实生活的作品也不在少数。然而,这些作品并不能让观众满足,而最不可思议的是,大陆观众对于民国上海(过去称为“旧上海”)的想象居然是由香港电视剧《上海滩》所塑造的。剧中以民国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帮会中兄弟情仇的故事,但最让大陆观众念念不忘的则是剧中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和赵雅芝饰演的冯程程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下民国上海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在令人感叹这一模式超强塑型能力的同时,也不免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电影《上海王》也表现了帮会,但是,却有着与之前表现帮会和黑帮中人不同的新鲜东西,这就是帮会与革命的关系。电影的一开始,就是清政府的上海道台派兵到十六浦码头捉拿革命党人黄佩玉,而洪门大哥常力雄却派自己最善战的手下扬子鳄上船营救他,这是过去黑帮题材电影基本不涉及的领域。其实翻看中国洪帮的历史,就知道在清末的革命中,洪帮一直是孙中山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也是孙中山为进行革命活动募集经费的主要来源,将这一关系在电影中加以正面表现,既是《上海王》重要的出新之处,也是尊重历史的一种态度。
  如果说表现帮会与革命的关系,是《上海王》第一个突破的话,那么表现租界与上海,则是《上海王》的第二个突破。从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时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就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商港口,而随着大批外国商人来到上海做生意,租界也就成为上海的重要标记。租界既是中国半殖民地的象征,也是中国诸多新事物的发源地,在过去的政治话语中,前者说得很多,而后者则较少提到,因为租界是“丧权辱国”的象征,是被否定和被批判的事物。而在中国强大的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看待这一客观的存在,可以用一种更为大气的眼光去发现其对上海的意义。在《上海王》中,我们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眼光和气度。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道台带着清兵正在一品楼抓人时,英国工商局巡捕房的头目汤普森也带着人来了,声称房子有五分之一在公共租界,这是他管理的地域,面对汤普森的强硬态度,道台无奈,只能带着手下清兵悻悻而去。表现租界这个特殊的政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或限制了清政府(以及之后民国政府)对于革命党人的受害和抓捕,是影片的精彩之处,也是对历史的客观表达。
  《上海王》中最有趣的一个角色是杀手余其扬。他是一个孤儿,生母死在妓院,父亲不知是谁,甚至不知是哪国人,一品楼老鸨新黛玉是他的养母,他是在妓院这个环境里长大,后来成为洪门帮主常力雄的跟班。从外貌看,他是一个混血儿,俗称“杂种”。他先是为了给常力雄报仇杀死了道台大人,之后在黄佩玉的关照下避难去了日本。其后,因为小月桂发现黄佩玉也是杀死常力雄的同谋,他又炸死了第二任帮主黄佩玉,并成为第三任帮主,同时从小倾慕的小月桂成了他的女人。这个人物表现了华洋杂处的上海一个特有的现象——中外通婚。余其扬既是一个具体的片中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隐喻。上海是中国最“洋”的城市,而这种城市色彩正是170多年来欧风美雨沐浴的结果,因此上海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混合了中外文化的“杂合”文化。如果说片中的黑帮老大、杀手、官员、百姓、妓女、嫖客、老鸨等都曾在其他作品中出现过的话,那么,余其扬这个人物则可以说横空出世,完全令人没有想到,但仔细一想,这个人物又是那么合理、真实、有特色、有象征意义,可以说是《上海王》区别于其他上海题材电影之处,也是本片最精彩的设计。
  由于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突破,可以说《上海王》是2017年度上海电影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新角度的、对中国当代电影有启发的“黑帮”电影。
其他文献
当有人问你“好莱坞是什么”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或许有人会说作为地名的好莱坞,洛杉矶和南加州片区曾是众多电影公司所在地,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会在世界各地谈论那么一个地方。或许,有人会从抽象概念式的好莱坞电影系统角度去回答,认为好莱坞是一种梦幻的、让人向往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对以美国为源头输出全世界的电影形态的概念整合。也有人会回答好莱坞是一个生产文化商品的工厂,电影的商业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单以艺术或
期刊
本刊第五期《富贵的弱者,有限的反抗》刊出后,引发专家的质疑和批评。戏剧学家周锡山认为,这篇对经典名著的颠覆性讨论虽立论新颖,却存在诸多纰越。然而,如原文作者方冠男所言,作为一部经典,《西厢记》在诸多角度都有可供挖掘、解读的空间。希望借此一石,激起思潮与争鸣,对于深化《西厢记》思想文化内涵、拓展古典戏剧研究维度有所增益。  《富贵的弱者,有限的反抗——〈西厢记〉中的女性图景及其社会想象》一文,以反传
期刊
国家京剧院出品的《曙色紫禁城》,首演于2010年;2016年,在国京“致春天”系列演出活动中再现于北京舞台。显然,这出戏已经成为国家京剧院的保留剧目,也成为知名老旦演员袁慧琴非常看重的代表作。  时隔六年,我们不难发现复排版相对原版而言,削减了移植自话剧的痕迹,演员的表演与舞台节奏、导演的处理也有较多不同。尽管此剧受到的“好评”未见特别,但从文学与表演的双重意义上看,这部剧作可以看成是对上个世纪8
期刊
2016年8月,第一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上海拉开帷幕。在组委会提供的评委名单中,我看到一个亲切又熟悉的名字——大卫·斯特恩。恍惚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位竟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那部纪录片《From Mao To Mozart:Isaac Stern In China》(《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小提琴大
期刊
1935年3月,为纪念著名波兰小提琴家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100周年诞辰,在华沙举办了以维尼亚夫斯基姓氏冠名的为期两周的国际小提琴比赛。这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小提琴大赛之一,更是迄今已知创办最早的国际小提琴大赛。  20世纪初期的波兰并不算是欧洲强国,不过却是最早举办国际性音乐大赛的国家,这其中的原因还要追溯到波兰另一个重要的音乐大赛——肖邦
期刊
重返“流”“派”  京剧的“流派”是指在京剧表演中“流行”的“派别”,既要流行,就要有相当数量的演员来演,还要有相当多的爱好者欣赏。既然是“派”,就要有独特的表演风格或个性。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京剧中的流派,则是中国戏曲的一项独特标志。京剧流派的形成与流变,不论是造成“潮流”,抑或树立“门派”,若从当代京剧发展史试作分类,大致可从“以地立派”“以人立派”“以学立派”三个角度试作说明:首先
期刊
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的话题由来已久,重视写生并注重在现实中获得精神资源的实践者日渐式微。从自然物质的形态中求形的准确,更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获得精神力量的积累和提升,这种境界在历代绘画中非常显眼。相反,在我国的绘画领域里不增反减,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虽然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描摹是自由驾驭笔墨的前提,但工具技巧的掌握毕竟只是创作的一个方面,作为精神性的艺术活动,精神层面的展示与开拓才是创作的根本。  
期刊
今年5月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落幕,回味良久。这个已经33岁的老品牌,是它让每年的5月成为沪上乐迷的节日。但于我而言,每年最吸引我的不是名家名团,而是专演中国当代作曲家新作品的“海上新梦”系列。遗憾的是,这个系列长期受听众冷落——票价在黄牛手里甚至能跌至10元一张。若现场有幸满座,其中估计八成是靠熟人赠票来的。如此尴尬的情境下,“海上新梦”能坚持办到第十届,实属不易。  推动新音乐发展的从来不是
期刊
十九世纪以来,上海这座城市就一直被书写,被影像,被谈论,起承转合,层峦叠嶂,永远不可预知前面是柳暗还是花明。  近来上海滩有点火,倒不是因为这座城市的魔幻景观又未来主义了一把,或是浦江沿岸的霓虹又璀璨了一些,而是忽然冒出了一批为上海收拾记忆、丰满想象的墨客影人,或来自原乡,或出生异域,凑在一起,倒也成就了一番还算缤纷的洋场景致。金宇澄的上海“繁花”,开得有点出奇地芳艳,香味飘过了江南,还不小心被雾
期刊
从去年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到今年《欢乐颂》,描述城市中产阶层的电视剧逐渐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网上有文章评论道:“《欢乐颂》的特点,就是把相对真实的东西,撕开了给大家看。”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甚至相继转载“《欢乐颂》引发价值观的争议”之类的文章,这表明,以城市中产为主角的电视剧,通过再现其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以及因此日益崛起的阶层,在情感结构、文化实践与生活形态甚至阶层意识上彰显的“时代性”,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