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3020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去年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到今年《欢乐颂》,描述城市中产阶层的电视剧逐渐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网上有文章评论道:“《欢乐颂》的特点,就是把相对真实的东西,撕开了给大家看。”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甚至相继转载“《欢乐颂》引发价值观的争议”之类的文章,这表明,以城市中产为主角的电视剧,通过再现其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以及因此日益崛起的阶层,在情感结构、文化实践与生活形态甚至阶层意识上彰显的“时代性”,从而根本性地参与到社会结构与阶层关系的重构过程中。
  在当下的社会情境里,关于电视剧研究最紧要的问题是,电视剧生产制在国家主导下的民营化过程中如何建构新形式的社会包容与社会排斥,进而影响社会分层的进程;并且,在一个承袭共产主义革命传统当代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内,现有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不平等如何在电视剧中被美化、淡化、窄化,抑或是被自然地呈现为一种必然性、进而被合法化的社会事实1。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重新解析《欢乐颂》如何站在城市中产的立场,自主地成为一个彰显社会冲突与抗争的场域,以及一种掺杂了多重历史问题与社会现象的文化症候。
  错位交叠中崛起的“新中产”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跃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外媒或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正迈向一个“泛中产”或“新中产”社会。这一在物质性与文化趣味之间存在明显“错位”、交叠或冲突的人群,在过去十余年间俨然成为民营影视公司制作电视剧或省级卫视策划电视综艺节目时首要考虑的目标受众;而资本与社会资源在锻造城市中产上的偏向与投入,使得这个阶层的壮大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都标志着中国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行列。例如东方卫视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确定黄金剧场的定位“承接新锐和都市”;SMG影视中心主任王磊卿在今年上半年的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指出,东方卫视电视剧需要具备“都市现实题材基因”、“真正反映新一代中国年轻群体的所思所想、表现他们的生活状态的作品”。这里的“新一代中国年轻群体”正是在大城市开始奋斗的新一代中产阶层;而王磊卿所说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正是以校园——社会/职场、恋爱——婚姻这一为城市中产铺设好的既定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强调个人持存与物质主义的合法性,从而帮助他们认知以及(更重要的)认可早已被合理化的丛林法则、日渐固化的社会流动机制,以及他们自身与劳动价值之间的社会距离。
  在《欢乐颂》之前,描述北漂青年的《奋斗》及其“成人版”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如何成为锻造新自由主义“主体性技艺”的“完美场所”;而发端于香港TVB《金枝欲孽》及其随后泛滥的国产宫斗戏,尤其是2012年的《甄嬛传》则以借古讽今的方式,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作为自我规训术的丛林法则与社会达尔文主义逻辑,甚至给电视受众制造了逼真的“办公室政治”通感。倘若如黄樱棻所言,2009年的《蜗居》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城市中产在全面拥抱私有产权、内化新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家居观念后的焦虑、压力2,以及在高房价与高物价面前中产阶层“无产化”或“下流化”的尴尬社会地位的话,那么2016年《欢乐颂》则在赤裸裸地展示了中国城市中产内部所出现的巨大差异的基础上,为这些尚处于等级结构低端的中产阶层树立了一个可兹效仿的带有极强目的论色彩的模板。
  中产阶层内部差异的“可视化”文本
  毛泽东曾在1956年同拉丁美洲一些党的代表谈话时指明,“我们许多同志……不懂得用阶级观点看农村……原来农村不是平面的……有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之分”3。吊诡之处在于,国内不少学术研究者或批评者在分析当下的社会问题时,却倾向于将中国的城市中产视为铁板一块,将之整体装袋痛打一气,或在当前各种社会症结的讨论中将之简单踢出局。可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是,中国的城市中产(先不论其模糊的社会学意义)在过去十余年间,围绕地域、城乡、职业工种、代际、知识与教育等维度出现不可忽视的内部分裂。诚如汪晖4和康晓光5等学者相继指出,作为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伴生物,“新穷人”的出现——无论是聚居于城市边缘,甘当大城市中的“蚁族”,还是身为不断“下流化”的城市中产,疲于奔命——正是中国社会从工业经济向金融资本、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中的产物,他们与打工者阶层共同构成了“穷人”这一概念的两面:他们无论在工作的枯燥程度上,还是在收入水平上,都已与蓝领工人没有实质性的区别6。前几年媒体所热衷于讨论的“逃离北上广深”议题,正是围绕这群“新穷人”而展开;以《奋斗》《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以及《欢乐颂》为代表的电视剧无时无刻不在释放个人奋斗的魅力,推动年轻一代身体力行地激活内心“梦想”的能量。可这些讨论和描述背后,却忽略了大多数仍然在下流化行列挣扎的白领,成就了不断攀爬并成功实现“上流化”的“成功人士”,后者永远都是少数,例如《欢乐颂》里的安迪或奇点。
  客观上,《欢乐颂》“现实主义”地再现了阴差阳错居住在一起的五位城市中产女性建立在物质性与阶层基础上的文化认知、趣味与社会资本的巨大差异,并不失时机地掺入“富二代”、城乡断裂等中国特色的社会因素:最年轻的海漂一族邱莹莹、关雎尔、农村出生并仍在城市挣扎的凤凰女樊胜美、曲筱绡所坐拥的富二代资本以及被塑造成城市中产女性“最终目标”形象的安迪。《欢乐颂》确可被视为中产阶层内部差异的“可视化”的典型文本。在这一层面,本文反对将《欢乐颂》与美国HBO的老牌剧集《欲望都市》相提并论,因为后者的四位女性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几乎一致,即中上阶层;在此基础上,她们共享一种最典型的强调实用主义、利己主义与占有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反,《欢乐颂》所营造出来的五位女性“同住屋檐下”的“和谐”局面,恰恰是从城市中产内部的矛盾调和的角度,营造了一个跨阶层、跨城乡差异的虚拟现实。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如同婚恋类真人秀《非诚勿扰》,《欢乐颂》所引发的社会价值观的争议,清晰地折射出阶层与意识形态已经是这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分析面向,而且这一面向因与城/乡和中/外关系的错综交错而显得异常复杂7。紧要之处还在于,在城市丛林法则中寻求生存的技能,人人自危、人人自持的社会事实及其孕育的看似“政治不正确”的价值观之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一定程度上被内化为社会流动的“正常机制”。   微缩的阶层景观日常化表述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需要对《欢乐颂》作为“城市中产内部差异”的“可视化”文本进行批评。《欢乐颂》所塑造的安迪等“高级”白领形象以及由上至下“凝视”“下流化”白领所形成的绝对主导性“置位政治”,毫无疑问地传达了原著作者与出品方之一正午阳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刚性外围下以及全球化与跨国化的经济浪潮中,树立新型的阶层定位与价值观的笃定与决断。或言之,它明白无误地告诉并试图说服正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白领,未来“应然”的人生规划和目标。
  首先,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凭借自我奋斗的能量,按照商业逻辑与职场法则行事,方能进入“上流化”梯队中。这些行为规范主要由安迪与奇点等人在私人场合通过评价关雎尔、邱莹莹、樊胜美以及王柏川而提供。所以,安迪等一众精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产底层的效仿与被指导对象,他们的视角进化为一种新的基于经济与文化资本的全能主义“政治”。其次,安迪、奇点与曲筱绡共同处理樊胜美家庭事务的个案,充分体现了中上阶层(包括富二代)对试图摆脱“穷二代”身份标签的城市中下阶层的居高临下与蔑视。从而,原本是属于历史与结构性问题的城乡断裂,及其赋予一部分新生代城市中产的“经济错位”感,并由此形成的内部阶层对立(曲筱绡对樊胜美的形容“捞女”),一律被轻描淡写地转化成个体道德与文化差异:挣脱“农村家庭与社区关系”的“束缚”与“农村伦理”的“桎梏”,是迈向自由的城市中产生活的充要条件——农村被具体化为一种附着于落后且(与城市中产显得)格格不入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实在;同时它也像一个通过城市化或消费便可随时被解除的物件,一旦被解除,就能保证“穷二代”转变成新的特定生产体制内的成员。只有这样一种历史拜物主义式的“剥离”8实践才能保障改革开放时期城市中产阶层物质/文化发展的步调一致。
  最后,通过镜头的快速切换与鲜明对照,生动地展现了城市中产的“上流化”必须依靠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即“混圈子”。当樊胜美为了农村家庭纠纷而愁眉不展、邱莹莹为了“白渣男”而甘愿被“成功学”洗脑时,安迪与奇点、谭宗明要处理的,却是纷繁芜杂的社交活动,涉及巨额资金的金融与商业交易;他们要出席的,是觥筹交错、香肩云鬓的酒会,是体面深幽的艺术展览。前者充满迷乱、狂躁与不安,典型的写实主义,后者代表理性、秩序与一致性,却带有不可磨灭的美化痕迹,这样的对比,已然在社会阶层上,“高”——“下”立现。《欢乐颂》恰恰以这样的方式,“强迫性重复”并试图“激活”年轻一代尚在下层的城市中产的奋斗“活力”,暗示唯有进行必要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从而优化个人选择、提升竞争力与追求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中产阶层的“上流化”;或言之,唯有超量工作的“不自由”,才能换取闲暇消费的“自由”,进而从符号层面摆脱“事实不平等”所造就的落差感。
  这些触目惊心的“情节”与其说是一种人性表达,不如认为是一种微缩的“政党政治”的日常化运作,一种对这一政治所涉及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制度进行重新道德化的构建过程9。它不但具体化了“作为(社会主义)例外的新自由主义”在转型社会的非经济性即政治或社会等宏观领域中,以及人际交往等微观层面上,所充当的“社会关系和个人行为”的首要“可知性原则和解密原则”,也在地性地象征了新自由主义的主体“经济人”所应当具备的“占有性”或“竞争性个人主义”“实业家精神”,以及“人人自危、自我负责”等市场理性与伦理品质10。
  结语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的真切变化——尤其体现在《欢乐颂》在国内所引发的社会争议——充分展现阶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体验与批判性的分析范畴的重要性。诚如赵月枝与笔者曾撰文所指出那般,《欢乐颂》从阶层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当代中国城市主体阶层的生活与生产形貌:首先,透过一系列基于生产与行政关系、生活体验、社会历史,以及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建而日益崛起或转型的城市中产的主体性,中国的社会关系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维度上得以重构。《欢乐颂》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之于城市中产实现向上流动的本质主义功能;其次,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分化,依然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内部分化与重组进程;第三,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过程必然具有跨国性的特点(例如外企、安迪的留洋背景),向全球跨国金融和经济精英“接轨”已成为中国城市中产的必修课11。
  1.赵月枝、吴畅畅:《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Ying-fen Huang, The Case of Dwelling Narrowness: Audience Commodity, the Spectacle, and Class Formation, Javnost – The Public 2012(19)
  3.《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载《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载《开放时代》2014年第6期。
  5.康晓光2011年7月在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暑期班的一次演讲所提出的“下流化”概念。
  6.陈国战:《新穷人的消费美学与身份焦虑》,载《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4月。
  7.赵月枝、吴畅畅:《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8.Michael Taussig, The Nervous System,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9.吴畅畅,《民主乌托邦、勇敢者的游戏还是普通人的奇迹》(未刊稿)。
  10.Aihwa Ong,Neo-liberalism as Exception: Mutations in Citizenship and Sovereignty,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
  11.赵月枝、吴畅畅:《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法国哲学家朗西埃提出了今天发生在美学和政治上的伦理转向问题:“伦理转向意味着在今天,有一种逐渐增长的趋势,让政治和艺术从属于关于其原则和实践结果的正确性的道德判断。”1  他接着写道,他并不相信为此叫好有什么理由,因为伦理是一种思考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在环境,即存在方式与行为原则之间建立了一种同一性。”2而当代的伦理转向的意味,正在于此。  联系到我们今天要谈的戏剧“二度西潮”的现象3,从上世纪
期刊
当有人问你“好莱坞是什么”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或许有人会说作为地名的好莱坞,洛杉矶和南加州片区曾是众多电影公司所在地,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会在世界各地谈论那么一个地方。或许,有人会从抽象概念式的好莱坞电影系统角度去回答,认为好莱坞是一种梦幻的、让人向往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对以美国为源头输出全世界的电影形态的概念整合。也有人会回答好莱坞是一个生产文化商品的工厂,电影的商业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单以艺术或
期刊
本刊第五期《富贵的弱者,有限的反抗》刊出后,引发专家的质疑和批评。戏剧学家周锡山认为,这篇对经典名著的颠覆性讨论虽立论新颖,却存在诸多纰越。然而,如原文作者方冠男所言,作为一部经典,《西厢记》在诸多角度都有可供挖掘、解读的空间。希望借此一石,激起思潮与争鸣,对于深化《西厢记》思想文化内涵、拓展古典戏剧研究维度有所增益。  《富贵的弱者,有限的反抗——〈西厢记〉中的女性图景及其社会想象》一文,以反传
期刊
国家京剧院出品的《曙色紫禁城》,首演于2010年;2016年,在国京“致春天”系列演出活动中再现于北京舞台。显然,这出戏已经成为国家京剧院的保留剧目,也成为知名老旦演员袁慧琴非常看重的代表作。  时隔六年,我们不难发现复排版相对原版而言,削减了移植自话剧的痕迹,演员的表演与舞台节奏、导演的处理也有较多不同。尽管此剧受到的“好评”未见特别,但从文学与表演的双重意义上看,这部剧作可以看成是对上个世纪8
期刊
2016年8月,第一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上海拉开帷幕。在组委会提供的评委名单中,我看到一个亲切又熟悉的名字——大卫·斯特恩。恍惚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位竟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那部纪录片《From Mao To Mozart:Isaac Stern In China》(《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小提琴大
期刊
1935年3月,为纪念著名波兰小提琴家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100周年诞辰,在华沙举办了以维尼亚夫斯基姓氏冠名的为期两周的国际小提琴比赛。这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小提琴大赛之一,更是迄今已知创办最早的国际小提琴大赛。  20世纪初期的波兰并不算是欧洲强国,不过却是最早举办国际性音乐大赛的国家,这其中的原因还要追溯到波兰另一个重要的音乐大赛——肖邦
期刊
重返“流”“派”  京剧的“流派”是指在京剧表演中“流行”的“派别”,既要流行,就要有相当数量的演员来演,还要有相当多的爱好者欣赏。既然是“派”,就要有独特的表演风格或个性。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京剧中的流派,则是中国戏曲的一项独特标志。京剧流派的形成与流变,不论是造成“潮流”,抑或树立“门派”,若从当代京剧发展史试作分类,大致可从“以地立派”“以人立派”“以学立派”三个角度试作说明:首先
期刊
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的话题由来已久,重视写生并注重在现实中获得精神资源的实践者日渐式微。从自然物质的形态中求形的准确,更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获得精神力量的积累和提升,这种境界在历代绘画中非常显眼。相反,在我国的绘画领域里不增反减,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虽然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描摹是自由驾驭笔墨的前提,但工具技巧的掌握毕竟只是创作的一个方面,作为精神性的艺术活动,精神层面的展示与开拓才是创作的根本。  
期刊
今年5月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落幕,回味良久。这个已经33岁的老品牌,是它让每年的5月成为沪上乐迷的节日。但于我而言,每年最吸引我的不是名家名团,而是专演中国当代作曲家新作品的“海上新梦”系列。遗憾的是,这个系列长期受听众冷落——票价在黄牛手里甚至能跌至10元一张。若现场有幸满座,其中估计八成是靠熟人赠票来的。如此尴尬的情境下,“海上新梦”能坚持办到第十届,实属不易。  推动新音乐发展的从来不是
期刊
十九世纪以来,上海这座城市就一直被书写,被影像,被谈论,起承转合,层峦叠嶂,永远不可预知前面是柳暗还是花明。  近来上海滩有点火,倒不是因为这座城市的魔幻景观又未来主义了一把,或是浦江沿岸的霓虹又璀璨了一些,而是忽然冒出了一批为上海收拾记忆、丰满想象的墨客影人,或来自原乡,或出生异域,凑在一起,倒也成就了一番还算缤纷的洋场景致。金宇澄的上海“繁花”,开得有点出奇地芳艳,香味飘过了江南,还不小心被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