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寻根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落幕,回味良久。这个已经33岁的老品牌,是它让每年的5月成为沪上乐迷的节日。但于我而言,每年最吸引我的不是名家名团,而是专演中国当代作曲家新作品的“海上新梦”系列。遗憾的是,这个系列长期受听众冷落——票价在黄牛手里甚至能跌至10元一张。若现场有幸满座,其中估计八成是靠熟人赠票来的。如此尴尬的情境下,“海上新梦”能坚持办到第十届,实属不易。
  推动新音乐发展的从来不是票房,而是委约机制。正在书写的中国音乐史书不会记录古典名曲的上演,而首演于“海上新梦”音乐会的某部新作一定会赫然在目。假如身处当代的我们都对身边正在发声的历史进程充耳不闻,该多可惜!
  去年,笔者曾在杭州大剧院主持“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新作品音乐会”。音乐会后有座谈互动环节,台下有位观众说:“我一直以为中国至今仍然只有《梁祝》《黄河》这两部交响作品,现在竟然听到尚未毕业的研究生都写出了自己的交响乐,还听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新音色!”之后的杭州爱乐乐团成员反馈环节,有演奏家指出一位青年作曲家的记谱无法付诸实践等问题。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听众需要更多欣赏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机会;二,青年作曲家需要更多与乐团一起排练演出习作的机会。
  关于第一个问题。并非没有新作品音乐会,只是需要引导听众去聆听陌生的新音乐。前年,我尝试在上海市老年大学音乐欣赏班介绍中国当代作曲家和作品,起初遭到部分学员的排斥,当他们渐渐了解到新作品内在奥妙时,便对中国当代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多次组团购票聆听新作品音乐会。
  关于第二个问题。“海上新梦”系列音乐会的另一层重大意义正在于此——不像古典时代的作曲家整天与乐队泡在一起,青年作曲家的新作所获的每一演出机会都极为宝贵——更何况,这绝非是学院墙内的孤芳自赏,而是拉到学院墙外接受音乐市场的检验。作品需要培养,听众亦需要培养,“海上新梦”自然成为一方沃土良田。
  期待许久的“海上新梦X”于2016年5月3日在上海音乐厅奏响,由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音乐会以“丝路畅想”为主题,显然是对当下主旋律的呼应。围绕主旋律进行创作的作品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大路货”,特别是面对丝绸之路这个古老而丰富的音乐宝库,大可在不断碰撞中获得新的生命,如马友友的一张专辑标题暗示的——“丝路之旅:当陌生人相遇”,一切皆有可能。
  这场音乐会由8部新作品组成。其中5部出自沪上知名作曲家之手并于今年1月由上海音协创作委员会直接委约,分别是:夏良的管弦乐《西部风情》、周湘林的《天马》(二胡与管弦乐队)、叶国辉的管弦乐《阳关曲》、徐孟东的《交响变奏曲·丝路流韵》(吉他与管弦乐队)、温德青的交响合唱组曲《黄土地之歌》。另外3部,来自上海音协面向全国发起的作品征集活动,收到投稿约40部,音协创作委员会经过层层评审选出3部青年作曲家新作,分别是: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姣的《海与夜的诗篇》(为琵琶、笙与管弦乐队而作)、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张路的管弦乐《漠暮微光》、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于梦石的《孤独的驼羔》。可惜,当晚张路的《漠暮微光》因演奏难度太大,排练时间有限,最终未能上演。
  当晚收获掌声与喝彩最多的作品当属周湘林的《天马》,无疑此曲将成为二胡协奏曲的重要保留曲目。无论独奏部分还是乐队部分,皆极为精彩地表现了汉武帝所作《天马歌》的悠远意境。周湘林曾为12把二胡写过重奏曲《跳弦》(2009),以实验的姿态舍弃了二胡的歌唱性旋律,运用“微复调”织体构成的噪音音块“过把瘾就死”。七年后,他又以一曲《天马》恢复了二胡原本的歌唱角色,乐曲的三个主题动机均源自哈萨克民歌,在不同的段落发挥着各不相同的结构功能。据周湘林回忆,他偶然听到上海音乐学院新疆班的一位哈萨克族女生演唱,记下来反复琢磨,成为这部作品的核心动机。和一般二胡协奏曲不同,《天马》的妙处不在于二胡独奏舒展的旋律,而在于乐队为之铺展开来的广袤草原——简洁的哈萨克调式由各个乐器组调配出万般色彩,独到的配器技法深得其师杨立青先生的真传。《天马》与去年首演的周湘林新作《跳乐》(为中阮与交响乐队而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通过直接引用民间歌曲给人简洁明快的听觉感受,民乐独奏与交响乐队的对话赋予作品巨大的结构张力。几乎可以断言,经过了探索实验期的周湘林,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值得一提的是担任二胡独奏的陆轶文,作为一位近年来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频频亮相的新锐演奏家,她对新作品的演绎一如既往地准确而自信,特别要考虑到她当晚是在贺绿汀音乐厅参演“上音民乐系胡琴室内乐音乐会”之后赶来,依然保持良好演奏状态,令人叹服!
  不同于周湘林从民歌汲取素材的习惯,叶国辉近年来从中国古曲中获得大量灵感。他依唐曲《酒胡子》谱出的佳作《乐舞图》(2013)于前年5月响彻上海音乐厅,令人印象深刻。此番新作管弦乐《阳关曲》基本保留了古曲《阳关三叠》的原始形态,可以说是对这首家喻户晓的名曲所作的现代化配器,现场大屏幕上显示的“叶国辉改编”已表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古曲《阳关三叠》本是汉族琴歌,只是诗词意境表达了汉人对西域的复杂情感。叶国辉精心编排弦乐齐奏、铜管“宽旋律”以及钟鼓猛击,为这支传唱了千年的古曲泼上浓墨重彩,凸显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感。20世纪作曲家为本民族古曲重新配器发展,总能产生不少出人意料的佳作,如勋伯格和韦伯恩为巴赫的作品所作的点描式乐队编排,布里顿根据普塞尔的主题进行音色变奏而成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不仅成为新的传世佳作,在这一过程中作曲家也充实了自身音乐语汇。随着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挖掘研究日益深入,供我们的作曲家选择的古乐也会越来越多。
  整场音乐会中,形式最为独特的当属徐孟东的《交响变奏曲·丝路流韵》。无论从体裁还是从结构的角度看,此曲都与西方古典音乐法则最为接近,副标题“丝路流韵”仅是对音乐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流融合的追忆,主标题“交响变奏曲”才是重点。徐孟东特意选择了帕萨卡里亚——这一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古老变奏体裁。帕萨卡里亚以固定低音为特征,对作曲家的作曲功底要求严苛。即便是在学院里,进行这一体裁创作的中国作曲家也不多见。徐孟东的博士学位论文即《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细致分析了九位20世纪作曲家所作的经典帕萨卡利亚。如今,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以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为典范,通过主题及19次变奏向过去致敬。而根据吉他与乐队的特殊音色布局发展,乐曲又可为六部分,严谨秩序与诗意幻想由此达成一致。令人钦佩的是,无论身居何处、周遭环境如何变迁,徐孟东始终在沿着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慢慢地走,从《惊梦》(2003)到《交响幻想曲》(2012)再到《交响变奏曲》,写作方式从具象到抽象逐渐演变,但透过典雅细腻的音色,人们可以立即听出,这还是他。
  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温德青的《黄土地之歌》。“信天游”“礼拜”“花儿”“秦腔”四个短小分曲,宏大的乐队织体衬托着抒情的混声合唱,尽管一些片段残存有现代音响,但整体写法是相当传统的。这还是人们印象中那位坚持现代音乐进化论、声称“我们不能退化回树上”的温德青吗?实际上,从温德青近年来的创作中,许多人都感受到了愈加温和的倾向,调性无疑又成为其作品的重要因素。或许,这只是温德青的一场“海上旧梦”!尽管曾在瑞法接受现代音乐洗礼多年,但黄土地已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烙印——从1984年秋,温德青远离南方的福建家乡,远赴宁夏歌舞团开始职业作曲家的第一步,他便时常到山村采风,体会西北民间音乐的粗犷豪情。他参与集体创作的民族舞剧《西夏女》成为宁夏歌舞团的保留剧目,直到出国后写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1995)依然有着扑面而来的黄土气息。《黄土地之歌》的歌词出自温德青当年在宁夏的老友张宗灿之手,这些朴实的文字显然打动了作曲家,促使他意欲从音乐上靠近自己的过往之地。温德青的合唱作品一向充满新鲜创意,相比之下,这部《黄土地之歌》最接地气。温德青接下来将走向何处?或许会如他所说:“艺术家应当往前,音乐史应当往前流动。历史的河流怎么可能往回转呢?最多绕一个弯,终究还得往前。”
  说到这儿,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上述四位作曲家在新作中实现了各自的回归:周湘林回归至自幼熟悉的二胡歌唱性旋律,叶国辉回归至原始古老的琴歌曲调,徐孟东回归至读博时研究过的古老的帕萨卡利亚,温德青回归至自己作曲生涯初期的黄土地。
  作品成功与否自有历史去淘洗,现在身处历史进程中听众至少可以听到,调性中心、明晰织体以及优美的旋律已回归至作曲家创作的中心。当世界乐坛早已呈现回归的趋势,中国作曲家们似乎也不必顾忌太多眼睛。如果退步是进步的必经之途,那么在当下,循着丝绸之路,我们或许可以寻回音乐文化的根基。
其他文献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于2019年9月底开幕,为期两个月。本届空间艺术季邀请日本越后妻有艺术节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策展人北川富朗(Kitagawa Furamu)擔任总策展人,以“相遇”为策展主题,进行整体展览策划。策划方案包含分布于杨浦滨江5.5公里公共空间内——指杨树浦路以南、黄浦江岸线以北、秦皇岛路以东,定海路以西的区域的二十件永久公共艺术作品和五件公开征集艺术作品,以及位于原上海船厂
期刊
6月毕业季,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推出实验戏·曲《绿袍情》,这部由90后主创主力完成的作品,以新一代越剧男女合演的演出阵容亮相中国大戏院。作为上戏“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扶持项目,这是上海越剧第十代演员对公众的一次教学成果展示,同时作为“演艺大世界2019国际戏剧邀请展”唯一一部原创实验戏曲剧目,该剧更要对标邀请展的其他参演剧目,在同一个竞艺平台上接受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考验。  那么这样一部实验作
期刊
法国哲学家朗西埃提出了今天发生在美学和政治上的伦理转向问题:“伦理转向意味着在今天,有一种逐渐增长的趋势,让政治和艺术从属于关于其原则和实践结果的正确性的道德判断。”1  他接着写道,他并不相信为此叫好有什么理由,因为伦理是一种思考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在环境,即存在方式与行为原则之间建立了一种同一性。”2而当代的伦理转向的意味,正在于此。  联系到我们今天要谈的戏剧“二度西潮”的现象3,从上世纪
期刊
当有人问你“好莱坞是什么”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或许有人会说作为地名的好莱坞,洛杉矶和南加州片区曾是众多电影公司所在地,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会在世界各地谈论那么一个地方。或许,有人会从抽象概念式的好莱坞电影系统角度去回答,认为好莱坞是一种梦幻的、让人向往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对以美国为源头输出全世界的电影形态的概念整合。也有人会回答好莱坞是一个生产文化商品的工厂,电影的商业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单以艺术或
期刊
本刊第五期《富贵的弱者,有限的反抗》刊出后,引发专家的质疑和批评。戏剧学家周锡山认为,这篇对经典名著的颠覆性讨论虽立论新颖,却存在诸多纰越。然而,如原文作者方冠男所言,作为一部经典,《西厢记》在诸多角度都有可供挖掘、解读的空间。希望借此一石,激起思潮与争鸣,对于深化《西厢记》思想文化内涵、拓展古典戏剧研究维度有所增益。  《富贵的弱者,有限的反抗——〈西厢记〉中的女性图景及其社会想象》一文,以反传
期刊
国家京剧院出品的《曙色紫禁城》,首演于2010年;2016年,在国京“致春天”系列演出活动中再现于北京舞台。显然,这出戏已经成为国家京剧院的保留剧目,也成为知名老旦演员袁慧琴非常看重的代表作。  时隔六年,我们不难发现复排版相对原版而言,削减了移植自话剧的痕迹,演员的表演与舞台节奏、导演的处理也有较多不同。尽管此剧受到的“好评”未见特别,但从文学与表演的双重意义上看,这部剧作可以看成是对上个世纪8
期刊
2016年8月,第一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上海拉开帷幕。在组委会提供的评委名单中,我看到一个亲切又熟悉的名字——大卫·斯特恩。恍惚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位竟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那部纪录片《From Mao To Mozart:Isaac Stern In China》(《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小提琴大
期刊
1935年3月,为纪念著名波兰小提琴家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100周年诞辰,在华沙举办了以维尼亚夫斯基姓氏冠名的为期两周的国际小提琴比赛。这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小提琴大赛之一,更是迄今已知创办最早的国际小提琴大赛。  20世纪初期的波兰并不算是欧洲强国,不过却是最早举办国际性音乐大赛的国家,这其中的原因还要追溯到波兰另一个重要的音乐大赛——肖邦
期刊
重返“流”“派”  京剧的“流派”是指在京剧表演中“流行”的“派别”,既要流行,就要有相当数量的演员来演,还要有相当多的爱好者欣赏。既然是“派”,就要有独特的表演风格或个性。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京剧中的流派,则是中国戏曲的一项独特标志。京剧流派的形成与流变,不论是造成“潮流”,抑或树立“门派”,若从当代京剧发展史试作分类,大致可从“以地立派”“以人立派”“以学立派”三个角度试作说明:首先
期刊
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的话题由来已久,重视写生并注重在现实中获得精神资源的实践者日渐式微。从自然物质的形态中求形的准确,更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获得精神力量的积累和提升,这种境界在历代绘画中非常显眼。相反,在我国的绘画领域里不增反减,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虽然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描摹是自由驾驭笔墨的前提,但工具技巧的掌握毕竟只是创作的一个方面,作为精神性的艺术活动,精神层面的展示与开拓才是创作的根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