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让识字写字“点”“点”有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s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3年11月的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来自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的马娜老师一举夺魁,获得特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集体备课的有效成果。
  此类比赛,赛课前24小时抽取课题,然后进行备课,出设计方案,做课件。此次马老师抽取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课。如何才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了备课团队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第一关:寻“根”
  首先进行集体备课的讨论,先由执教老师说课,介绍自己的备课思路,教学设计的意图,重、难点如何突破等,再由参与人员根据自己的修改,发表意见。最后,达成初步的共识,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次备课,马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利用预习单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雷棣成长经历中的五件事。
  3.了解倒叙、插叙的写作特点,知道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针对此目标,备课组教师首先肯定了此设计能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指向写作方法的学习的优点。但针对第一条教学目标则提出了异议:
  首先,“利用预习单自学生字词”,此设计适合课前有充足时间见学生的公开课或展示课,此次大赛只给执教者10分钟见学生的时间,预习单什么时候交给学生?怎么让学生自学?10分钟的时间肯定不行,显然这一设计是行不通的。这也就给这节课定了位,必须要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再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否拔高了学生的读书要求?《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文一千多字,篇幅较长,且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距离,情感上除了能理解失去父亲的伤痛之外,其余所折射出的内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定位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如果能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就已经很不错了,读得有感情这一目标太高了。
  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懂是基本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解决字词的问题。
  马老师又提出疑问:“这是一篇六年级的阅读课,对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是否依旧要关注呢?”于是,我们又集体对课标和文本进行了深入研读。
  这样通过集体研讨的形式,大家共同找原因,找症结,集体思考,为执教者准确把握目标、顺利设计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集体备课第二关:“定”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这样的:“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课标还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崔峦先生曾说:“中高年级,则要鼓励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自主识字、学词,培养独立的识字能力,不断提高汉字书写水平。还要加强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使学生有足够的词汇量灵活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表达。”这段话,为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高年级依旧不能忽略识字与写字教学。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识字与写字也应该是教学内容之一,只是学习的方式需要更注重学生的自主识字和独立学习。
  于是马老师针对以上分析及集体的意见,修改了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等自学生字词,运用小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书写“鉴”和“凯”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雷棣成长经历中的五件事。
  3.知道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并了解倒叙、插叙的写作特点。
  这个教学目标显然关注了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及书写,这一设计与新课标理念是相符的。
  三、集体备课第三关:“钻”点
  教学目标制定好了,那就需要思考,怎样让识字写字教学有亮点,更有效呢?解读文本是必须的。于是,团队再次进行集体备课,进入深钻文本找亮点的研究。
  1. “辅”点:让识字教学与编者对话。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是以“地球家园”为话题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国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求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的感人故事,以此激发人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感情。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平实质朴,却处处流露着感动人心的情愫,这情愫来自于雷棣对父亲的爱和无尽的怀念,来自于他对世界和平的企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此时已经加上了编者意图,我们平时除了理解文本的文本意义、作者意义之外,还要充分关注到编者在文中设计的课后思考题、资料袋、插图等,因为这些资源很好地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做到与教科书编者有效对话,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理解教材,从而有效教学。
  教材中设计了“我的视角”,里面有“丁丁”和“冬冬”的对话,其中冬冬是这样说的:词典里,“企盼”就是“盼望”的意思,但我觉得文章题目中的“企盼”不能换成“盼望”。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先给“企盼”换词语,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企盼表达的程度之深之切,从而理解雷棣的情感。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揭示了文本的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字”点:让识字教学与文本对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识字中,会读、会写只是表层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怎样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且有个性的亮点之处呢?通过集体商讨,笔者提出了发挥字理在识字中的作用,增加学习字词的趣味性,从说文解字入手,让学生了解造字的过程,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变化。
  于是,通过查找资料,依据学情和本课生字特点,选择了“鉴”字来进行古今字体的对比学习。通过认识“鉴”的古体金文和演变到现在的字形,这样既从认知的角度形象地学习了词语,又通过字形理解了字义,也同时给学生渗透了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思想意识。这样,让我们的字词教学具有了浓浓的文化味,也做到了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3.“主”点:让识字教学与学生对话。
  怎样才能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又进入了课堂教学“备学生”的思考中。要想落实主体性,我们认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要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还要运用合作学习等策略来发挥主体作用,更要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
  马老师说:“《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篇课文课后的字词比较多。由于高年级学生具备了独立识字能力,基本能解决所学生字的音、形问题,所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语境去理解字义,就可以成为课堂上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备课组成员非常赞同马老师的这一想法。
  笔者此时发言:“语文教学教什么我们心里必须要清楚:学生自己一学就会的,老师不用教;学生再学也学不懂的,老师也不用教;老师需要教的是学生蹦一蹦就能够得着的。我们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也应该如此。”于是,大家又集体进行商议,关注学情,加强识字写字方法的指导。
  如,因为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许多生字的字义,他们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教师在生字字义教学中,就不必面面俱到,逐个讲解分析,要舍易取难,舍熟取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字词,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像“沉浸、殉难、回眸”这些词教师可以提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识记,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遵循了高年级的年段目标,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范”点:让写字教学扎实。
  高年级的写字在这样的大赛中还需要体现吗?在这方面,备课团队成员产生了分歧,开始了激烈的争论。教研员巩老师说:“太冒险了,高年级写字不能像低年级那样细致的。”学校胡校长也说:“高年级的写字虽然也需要指导,但这样的大赛是不是太占用时间了?”张老师则认为:“识字教学这么扎实,更应该把写字教学落实到位,这才真正是有效的课堂。”
  面对这些顾虑,我们又开始了深层次的思考。
  笔者曾看过陈宝铝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说:“在强化书写教学方面,首先,老师要自觉作学生的楷模,在板书、批改作业等环节,都要注意把字写好。其次,要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要正确处理识与写的关系……高年级,一些难写字、易错字还要花一些课内时间指导书写。”
  团队成员经过几番衡量,又与马老师进行商讨,最后大胆地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书写的指导。尽管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但考虑到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放手让学生写字,就是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
  通过这样的集体解读文本,深钻教材,了解学情,预设教学中的种种困难又被逐个突破难点,既尊重了执教教师的意见,又集中了备课老师们的思想,让备课少走弯路。
  四、集体备课第四关:“握”法
  通过以上的研讨与决策,明确了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特点进行内容选择,要依据学情进行选择,要尊重学生,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由此可见,我们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方法的确定与实施。下面就是马娜老师执教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识字写字教学片段:
  师:当今世界有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但在世界上的有些地方还做不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企盼世界和平是所有人的盼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篇课文,看看这个孩子企盼的世界和平是什么样子。
  (生齐读课题)
  师:你能给“企盼”换个词吗?
  生:期待。
  生:期望。
  生:盼望。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期望、期待、盼望”,而用“企盼”?
  生:可能“企盼”所表达的程度更深一些。
  师:是呀,请你读出这样的程度。
  (生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还可以读读老师发的小资料。
  (师出示: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小资料理解。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蓝盔雷棣维和部队 辛普森案件资治通鉴 )
  (生读词)
  师:再看一组词。
  (师出示:企盼沉浸回眸维护
  继承未竟殉难凯旋
  泣不成声 了如指掌)
  (生读词)
  师:有几个字读音容易读错,“眸”“棣”,再读。
  师:词语是有感情的,谁能读出词语的情感?
  (生再读词)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句中,谁来读?
  (师出示: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回眸。生齐读句子。)
  师:“回眸”一般是写女子,这里写爸爸,而且还是深情的。该怎么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文章刚读一半,雷棣就放声大哭——那上面登着爸爸一年前殉难的消息。)
  师:这句话,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在这里,他爸爸是遇难吗?
  生:不是,是殉难。
  (师出示:雷棣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会记住的。”)
  师:这句话,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什么叫“泣不成声”?谁再来读?
  (生再读句子)
  师:这个是什么字?(课件出示)
  
  
  师:猜不出来吧,是“鉴”。
  师:这个“鉴”字特别有意思。看,它最初是这样的。人俯首在一盆静止的水面上反观自己的样子,因为古代是没有镜子的,随着演变,皿字底变成了金,表示铜镜。谁来给鉴组个词?
  (生组词)
  师:这个字怎么才能写好呢?跟老师一起写,上面收缩,中间伸展,下面再收缩,注意横要长短有致,间距匀称。(范写)
  师:还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出示“凯”)看老师写,凯字的右边横弯钩,左边的竖撇要注意穿插。(范写)拿出写字纸,来写一遍。
  (生写字,师评价。)
  师:字词学完了,课文写了什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生:课文主要写了男孩雷棣失去父亲很悲痛,所以他企盼世界和平。
  生:课文主要写了男孩雷棣企盼世界和平,为世界和平做了很多的事情。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能见到字词教学的影子,实属不易。正是有这样扎实的识字教学,才让马娜老师的教学显得与众不同。
  集体备课显然是一种很有效的备课方式。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集体备课可以让“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形成两种思想”;集体备课可以让团队成员合作交流,和谐统一;集体备课可以让思路更开阔,让思辨更明晰。如能将其持之以恒,深入发展,定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1975年我由一名下乡知青招工来到胜利油田钻井指挥部32194钻井队,那是黄河大坝下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苇子林中几栋孤零零的简易房。钻井队七八十号人,只有一名女工。那个地方叫孤岛,隶属山东省垦利县。离钻井队不远有一片槐树林,树林中驻扎着一个军马连,我们每天上班下班都要穿过苇子林,有时候会远远地看到一两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她们放牧着军马,或悠然自得地在草地上徜徉,或一阵旋风般从草地上掠过。据说这些姑娘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语言形式,尊重文本的文体特征。文体是文学情味、审美体验和形式特色的统一,相对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而言,它是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能帮助我们准确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本位,从而把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学习和运用作
小学低年段以识字教学为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段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可是在从教的几年里,我发现学生们大多对识字并不感兴趣。较大的识字量、枯燥的内容,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如何把识字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他们有浓厚的识字兴趣,愿学、乐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探究合作——自主识字能力的锻造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倾听他们生命拔节的声音,帮助他们绿色生长。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揭题,寻找生长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些课文,从题目切入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见题生义,望题生情”,寻找到语文教学的
一、课前交流,自然入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我们每个人啊,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呢,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你心中的偶像是谁呢?夏昆,你心中的偶像是昆虫吗?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周杰伦。  师:周杰伦是他的偶像。歌  唱得那么好,还能自己作词,自己作曲。  生:我的偶像是成龙。  师:成龙是他的偶像,武功高超。你是崇拜他的武功吗?  生:我还崇拜他经常给灾区捐款
作者简介:    岑燮钧,浙江省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小说月刊》《四川文学》《短篇小说》《百花园》《天池》《金山》《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部分作品入选年度排行榜、年度选本和中考、高考模拟卷。著有小小说集《戏中人》。   阿春是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张志峰的企业注册资金的,1000万。她看着这个数字,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   她希望这个张志峰不是他,这样的名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听”是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对现代人来说,倾听是日常生活中最有效的交际手段之一,更是一种能力和一种素质。  反思以往的教学,只注重读和写的导学功能,而忽视对学生倾听的训练。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听取他人的想法,更不会很好地和同伴进行口头交流。
名师的公开课一直是一线教师追随的目标,但每次听完公开课,就会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可望而不可即,难于模仿,止于欣赏!文学界有个口号叫“贴着地面行走”,据说源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我贴在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我认为,这句话也应该适用于名师的公开教学。云端跳舞,脚踏白云,美丽翩跹,婀娜多姿。云端的舞蹈虽美,但毕竟离一线教师太远,只能欣赏。我们所倡导的公开课,应该是引领课堂转型,解决一线教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如何体现主题整合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呢?我重整教材,大胆取舍,让学生品语言琴声荡漾,展想象情溢心田,在提取信息、联想与想象中,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进而获得语
近日,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山东省济南市北坦小学建校80周年系列活动之“校长论坛”在美丽的北坦校园成功举行。